质量管理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近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分类

近代美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与此同时,许多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从美国发明起源并不断推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发达国家、日本、苏联等都积极推行质量管理活动,开展质量管理成为全球企业的风气,但基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各国特有的工业生产结构,这些国家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过程又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从国家层面分类,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三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质量管理体系的历史并不久远,却在整个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美国,泰勒率先开展了科学管理实验,开创了科学质量管理先河。工业化使生产规模化——美国的福特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此后,休哈特把统计知识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开始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为进一步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事前、事中无法兼顾,以及顾客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费根堡姆和朱兰开启全面质量管理时代。为解开20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质量落后密码,摩托罗拉公司与GE开展精益质量管理,克劳士比在这个时期深入解释了“零缺陷”质量管理思想。美国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反思自身的不足,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需求不断创新改进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美国质量管理体系发展有以下特点。

1.政府与市场主体协同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发展

美国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全由美国政府主导,一些社会组织、部分龙头企业作为中坚力量参与其中。质量管理活动涉及专业的技术支持,政府不可能掌握所有专业技术领域的质量管理。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做,美国政府充分借助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基于有限资源和有限能力,与社会市场主体形成伙伴关系,协同促进并提升行业自治能力。基于此,一些有里程碑意义的质量管理理论是在企业内被发明并完善的,如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33]

2.美国民族文化与质量管理体系

早期,很多美国移民是从欧洲过来的,一起带过来的还有欧洲的清教文化,清教文化强调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精神,美国众多的发明创造在质量管理方面也得以体现。一些重要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都源于美国,并且结合顾客满意度不断创新。美国质量管理活动更加强调领导层的参与,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主要采取“由上而下”的质量管理方法。此外,开展质量管理注重对股东负责,对每一位员工的薪酬进行奖惩等[34]

3.美国政府可独立开展质量管理监管工作

美国政府为更好地开展质量管理监管工作,避免成为既是规则的监管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独立设置美国质量管理监管部门。在设立程序方面,由国会通过法案直接设立[35]。在行使职能时,无须向总统或其他部门汇报申请,可自由行使相关权力。在设置人事任免方面,有一套独立的方案,不受总统任职期限影响。特别是在财务支持上,由美国国会单独审核,保证了财务的独立性。由于美国政府开展质量管理监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处理质量问题,对解决美国国内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做出很好的响应。

(二)以日本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

日本质量管理体系是在充分吸收美国质量管理体系优点的基础上再创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民不聊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提振经济,日本一方面派了大量学者、企业领导人、质量管理专家到美国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请了美国大量专家到日本指导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日本把在美国学习到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与本土实际相结合,落地开花、创新结果。日本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日本政府主导并推动质量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提振日本经济,获取较高的竞争优势,日本提出了“质量救国战略”。日本政府主导国内质量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法律,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提升质量的政策,特别是为表彰在质量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起到标杆示范作用,日本政府在1951年以美国人戴明的姓名设立了“戴明质量奖”,这是全球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质量奖,体现了日本政府对开展质量管理的重视。日本制定促进质量提升政策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相关质量政策[36],旨在帮助日本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以品质取胜,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外部市场冲击。

2.日本民族文化与质量管理体系

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灾害多,这使得日本民众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应对艰难的生存环境,日本人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培养较强的集体意识观念。因此,日本企业在开展相关质量管理活动时,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有较强的集体意识。著名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形式源于美国[37],却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这也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关[38]。由于日本民族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也有较强的民族责任意识,因此其重视质量管理创新,有众多的质量管理专家涌现,并在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日本质量管理活动在全国推广

日本开展质量管理不是局限在某一个企业,而是在全国开展[39],是举国体制,在日本的各个地方都进行质量管理活动。为提升质量管理效率,每年从国外邀请专家或者本国著名专家开展相关质量管理活动,将质量管理理念深入每个工厂,对工厂全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使每位员工都具备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活动,进而真正提升了日本的质量管理水平。

(三)以苏联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

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在20世纪初工业生产较为落后,相关企业更为重视生产的产量,对质量管理并不重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获得成功,东欧国家也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展质量管理研究,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模式,如著名的萨莱托夫制度。以苏联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以下特点。

1.政府主导质量管理活动开展

苏联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其开展质量管理强调行政干预,形成国家、各级行政部门、企业的三层质量管理层次。由于苏联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其一些重要生产的质量管理是在由最高权力机构直接领导与控制下展开的。在改进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强调有相关计划部门参与,重视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管理[40]。为鼓励企业重视质量管理、生产出更多的质量稳定和全球领先产品,苏联采取价格补贴制度,根据产品的不同质量水平给予不同层次的价格补贴,旨在鼓励国内企业更加重视质量,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一方面满足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出口创汇[41]。为保证产品质量,苏联实行国家验收制度,这项创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重视质量效益,但由于涉及的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众多,存在制度不完善、执行阻力大等难点[42]

2.苏联的一些典型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苏联在发展初期,经济较落后,更注重生产产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物资产量满足人民的需求后,人民对产品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大量的出口产品因为质量问题被退货,即使已经出口的产品也因质量低在市场上只能卖到极低的价格,基于此窘境,从国家到企业不得不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期间涌现了一些重要的质量管理典型和经验。最著名的是萨莱托夫制度,萨莱托夫制度对产品或零件的规格和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强调无缺陷产品制造,同时有非常严格的质量检验程序,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为细化工作质量考核体系,里沃夫体系在萨莱托夫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雅拉斯托夫工作体系则结合相关技术参数,通过试验等方法改进工艺和设计,提升产品质量。高尔基地区工作体系也较成功,强调设计阶段就要重视质量管理,首件工业样品的完成时间越短越好。后期,苏联标准化研究院在总结上述质量管理体系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产品质量综合管理体系[43]。苏联的质量管理理论数量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但是执行力却很强,在一定时期内对苏联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