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攻心(求追读)
西市,豆腐坊。
腐竹生产已停。
李象高坐院中钱堆上,一个人闭目沉思。
“大郎哥哥,门外有人在偷看。”狗儿从门缝里观察片刻,跑到李象面前对他说道。
李象好似没听到,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狗儿没得到回答,只能疑惑的走开,来到王方翼面前,又说了一遍。
王方翼摸了摸狗儿脑袋,大概能猜到是吴前等人。
虽然李象答应了十天后会离开,但那群人想来是被李象杀怕了。
李象表现的太强势了,完全占据了主动一方,反不反悔全在李象一念之间,让对方没有安全感。
不派人每天盯着,如何能安心。
而为何不以官方身份压人,目前出面的也只是个不入流的典事。那是因为腐竹的顾客都是权贵之家啊。
那些人投鼠忌器罢了。
不过也只是盯着,不敢做什么。
二十位老妪忧心忡忡,她们已经知道了,小郎将豆腐坊卖给了别人,且答应将她们留下。虽然她们想跟着李象一起离开,但自知是累赘,嘴如何也张不开。
只能时而叹气,时而忧愁的将目光望向李象。
就连王方翼都有些担心了,李象已经保持姿势不动有一段时间了。
“现在也不知李世民发现自己故意留下的手稿没有。”李象沉吟。
若是发现了,那么自己的攻势就已经开始了。
“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
这段话是历史上贞观十七年,也就是明年,李世民亲口所说。
可见这位陛下清醒的可怕。
对身边之人所怀有的各种心思都心知肚明,知道皆有所图。
只是不知那位陛下在看到自己文稿后,会不会也将自己联想到那上面去。
不过不怕。
他用的既不是勇力,也不是辩口,更不是谗谀奸诈,或者进献美人等嗜欲。
而是阳谋。
是“以子之矛,攻父之盾”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两套亲情联合计。
前一个子,是儿子,指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两人。
“矛”则是李泰李治身上的特质。
李世民之所以喜欢李泰,不就是因为李泰他好学,有才华,聪慧吗?
所以李象写下《劝学诗》《明日歌》。
向李世民暗示他也好学,他也聪慧。
好学的一面,有待持续验证,毕竟李泰从小到现在,已经好学了二十多年了,这点自己目前还比不上。
但聪慧才华,从那些诗作上,李世民当即便能看出自己远比李泰聪慧有才华。
李治身上的最大特点则是孝。
于是李象写了《游子吟》。
虽然表达“孝”的对象是母亲,未能直接作用到李世民身上,不是那么契合。
李象也想契合,但条件不允许啊,李承乾已经被他“孝死”了。李世民以前不喜欢自己,一年也见不到他几次面,自己想“孝”根本没机会。
但没事,先留下个引子,以后慢慢再“孝”。
李象表示,他也可以“孝”,比李治还“孝”。
毕竟他没玩媚娘啊。
所以第一个,“以子之矛,攻父之盾”,就是拿李泰,李治两人的矛,将好学聪慧才华与孝集为一身,化为己身所有,向李世民进攻。
至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个子就是李世民自己了。
“矛”则是仁爱,爱民。
李世民仁爱,爱民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李象写下《悯农》二首,《割刈麦》《卖炭翁》等几首为百姓发声的诗。
表达自己爱民的一面。
如果光有这些,那指向性太明显了,太像精心设计的了,李世民看了未必不多心。
一旦多心,把自己归类到上面那些“勇力”“辩口”“谗谀”“奸诈”,“嗜欲”等“攻心者”一类上。
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虽然李象“想要”,但他不能表现出“想要”的心思来,反而要极力展现自己“不想要”的一面。
夫唯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他要李世民主动给他。
不给李世民就不舒服。
这样才行。
为啥,还是那句话,因为李世民太聪明,也太清醒了。
拿历史上李承乾李泰争太子的事举例子。
也就是明年的事。
在李承乾被废,李泰威胁李治,又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暴露了他奸诈的一面后,李世民只剩下李治一个选择。
一下醒悟过来,于是下诏:“自今太子不道,籓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李世民是忌讳子孙争权夺利的。之所以隐形鼓励李泰争太子,那是因为李承乾悖逆,加上李泰是他最宠爱的儿子。
唯此一个。
别人可不一定了。
所以,这点不能不预防。
李象怕就算计谋瞒过天,城府深如海,就算自己不暴露,但防不住李世民醒悟察觉的那一天。
到那时,自己目的性太强,会引起李世民怀疑。
所以李象要掩饰自己对权力的想法。
要反着来。
所以他写了《长安古意》《行路难》《帝京篇》《道德三皇五帝》与几首怀古诗。
“露出”自己蔑视皇权,渴慕隐世之意。
在李象“眼中”,“大唐必亡”,“大唐已亡”,大唐他都不在乎了,更别说“权力”了。
也侧面为他“告发生父”做一个辩解。
他都对皇权没有敬畏心了,告发太子也就不奇怪了,只不过太子刚好是他父亲罢了。
谁让这么巧呢。
仅此而已。
再说,他也不是没有掩饰,并没有直接告发生父,他告发的是“东宫有人谋反”,不是“太子谋反”。
至于为何选择写诗的方式,来“自述心志”。
那是投李世民所好,谁让李世民不光武功惊人,才学也极高呢。
真正的文成武德。
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宴会,酒酣耳热之际,自己趁兴做诗,又让众臣作,每每少不了上官仪。
上官仪都成了李世民的御用诗人了。
不光李世民如此,是整个大唐都如此。
唐人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就是诗了。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简单一个词汇,代表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印记。
既然存在,自有其道理。
所以,李象也就选择了诗。
且李象为了不突兀,是从贞观十三年开始,到贞观十六年,历时三年,编造了一整个剧本,给李世民看。
李象相信,只要李世民看到,就不怕他不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