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次迎难而上:心理咨询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咨访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咨询师都会觉得他们能给来访者提供不少包容、支持甚至情感上的连接。这种包容性,包括情感连接式的反应所建立的情感关系,都是咨访关系的显现或者工作内容的一部分。那如何界定咨访关系呢?

咨访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身份所赋予的一种相互关系,即一种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在规则层面上的关系,那为什么看起来提供了很多情感反应呢?

一个具有社会身份的人,主要的关系是在规则层面上的交换关系,是不带有情感色彩的。作为一个人,具有三个部分,一个是社会身份,一个是情感状态——在情感关系中的位置,还有一个是生理状态。

一元、二元、三元这三种状态分别对应融合性的关系、依赖性的关系和交换性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能够进入相对独立的状态,能够使用规则层面的交换关系与他人相处,是成人的标志。

就一个人来说,他这三种状态是并存的。关系在不同状态中给人的感觉是略有不同的,在趋向一元关系的地方,给人的是一种真实感,但是不能给人确定感、身份感。人如果盲目地陷在一元或者二元关系中,是很难获得存在的价值感、意义感的。价值感总是存在于三元关系中,存在于规则层面当中,跟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有关系。

一个人要追逐他的社会身份,然后让这个社会身份变得相对确定,他就能拥有相对确定的自我价值感以及存在的意义感,才能成为一个成人。但是,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放弃一些情感上的需求以及被占据和融合的强烈存在感来实现的。存在感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没有身份,没有个体性。当然,存在感并不等于自我存在感。

自我存在感一定与社会身份相关,是一个人作为社会化的人时,社会属性当中具有的一种存在感觉,不是在特别自然的状态下,不是作为自然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然人在那个地方确实存在着,也能够衍生出很多生动性,但是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个体性的感觉和自我身份的感觉。

就像一个婴儿在那里,身体上出现种种感觉,一会儿这种感觉,一会儿那种感觉,每种感觉都很生动,可是这些感觉时刻在变化,婴儿无法控制它们,所以无法产生确定感。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人获得的确定感越来越多,但代价是失去一部分真实感。因为社会化是符号化的过程,也是象征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实感会降低。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先获得确定感,才能让自己的真实感有放置的地方。确定感跟身份有关,身份的比例很重要,我们说一般最少要能占整个存在状态的50%。也就是说,你放置在社会规则层面上的需要必须大于50%,在情感层面和在融合状态中的需要不能超过50%,这样你才能稳稳站立在一个地方,不摇摆。

如果你的情感需要和融合性需要加起来大于你在社会规则上的需要,你在社会规则上的站立点就小于50%,这就会产生重心偏移,导致立足不稳,易于陷落二元关系或者一元关系中,失去社会身份以及相关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在这种情况下来看咨访关系,就是社会化的关系。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关系,虽然有很多情感交流,但是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交换关系。来访者付费,咨询师收费,这是一种交换,交换的比例在双方的需求当中必须占50%以上,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被固定在咨访框架中。

如果双方在情感层面的需要和在融合状态中的需要超过了在社会规则层面的需要,彼此就会慢慢在情感层面上建立更多的关系,而无视社会规则。这种咨访关系肯定不能持续,会慢慢突破设置,甚至双方都会陷落在彼此相互融合的感觉当中,索性连个体性都消融掉。

咨访关系中固然有情感成分,但满足这些情感需要的出发点,都是把它们往社会关系上转化,而不只是单纯地获取情感满足。如果沉溺在情感当中,丧失了社会身份,咨访关系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