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皇帝到底住哪啊?——三大内
唐朝皇帝的宫殿有不少,但是在长安最为重要的有三座,合称“三大内”。分别是:太极宫,也被称作“西内”;大明宫,也被称作“东内”;兴庆宫,也被称作“南内”。
1.太极宫:大唐初兴,万物炽盛
“三大内”中建造最早的是“西内”太极宫。前文提到隋文帝建造了大兴城,位于大兴城中的皇宫叫大兴宫。李渊称帝后,大兴宫改名太极宫,成为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
太极宫基本布局图
太极宫位于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北墙是外郭城。北抵西内苑,南接皇城,宫殿区域面积远远大于北京故宫。太极宫采取了典型的“前朝后寝”建筑格局。宫殿区域北部为皇家居住区,南部为国家办公区。
太极宫里的建筑有很多,但是最为著名的建筑是玄武门、太极殿以及凌烟阁。
玄武门是太极宫的正北门,后来为了避讳曾改为元武门或者神武门。玄武门处于整个太极宫的制高点,是唐朝历代禁军的驻防要地。因为位置重要,所以它就成为历次政变首要拿下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通常这个名词的解释是指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其实,整个唐朝,在玄武门发生的政变有四次。第一次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发动的。第二次是神龙元年(705年),由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剪除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也称“神龙政变”。不过这次政变不是在长安玄武门发生的,而是在洛阳玄武门发生的。第三次是景龙元年(707年),中宗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除掉了武三思,历史上称“景龙政变”。第四次是景龙四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率兵入宫,诛杀毒死中宗的韦后,扶他爹睿宗李旦复位,历史上称“唐隆政变”。一座玄武门,不知见证了几多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太极殿是太极宫中的第一大殿,一般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据统计,唐朝20个皇帝中,有12个皇帝的丧礼和即位典礼在太极殿举行。此外太子元服礼、祭祀先农礼等典礼也经常在太极殿举行。
凌烟阁,位于太极宫东北角,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为表彰功臣而建,由褚遂良题词,阎立本绘像,画了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秦叔宝、李(徐懋功)等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挂于阁中。其中李由于在太宗朝和高宗朝两朝的功绩而获得了两次绘图凌烟阁的殊荣,可以说是唐朝褒奖功臣的一个佳话。
后来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唐朝各位皇帝的住所一直在三大内中来回转移。直到天祐元年(904年)军阀朱温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尽毁长安。秀丽宏伟的唐长安城,连同这些气势恢宏的宫殿,自此成为废墟。
2.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太极宫里的后宫生活区域正好是个低洼地。当时,为了使皇家宫苑更加美观,特意引水入城,设计了人工水体景观。但是,这也导致太极宫后宫区域非常潮湿,夏天更是潮湿溽热。唐太宗即位后,每年夏天都得到九成宫避暑。
太宗去避暑了,可是70多岁的太上皇李渊还待在偏僻的大安宫内。有人看不下去了。贞观八年(634年),监察御史马周上书奏请为太上皇新建清暑新宫,太宗同意。于是在长安城外北郊开始选址修建新宫,最初叫永安宫。后来因刘备去世的住所也叫永安宫,不吉利,所以改名为大明宫。
遗憾的是,大明宫刚开始修建,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高祖李渊驾崩于大安宫寝殿,大明宫因此停工。后来高宗即位,还是住在太极宫。高宗李治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在太极宫潮湿的环境里住了13年后,得了“风痹”(中医学指因风寒湿气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高宗实在受不了潮湿环境,下旨继续修建大明宫,同时改名为蓬莱宫。
皇帝要得急,工程自然干得快。高宗是龙朔二年(662年)下的旨,龙朔三年(663年)四月就完成了搬家工作,十个半月搞定。新宫位于郭城的东北部,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据龙首原高地。据考古实测,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5平方千米,平面为南宽北窄的楔形。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
含元殿3D建模复原图
跟太极宫一样,大明宫也采用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其中在前朝部分,含元殿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建筑。含元殿为大明宫正殿,是举行重大朝会的场所。位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视野开阔。据史书记载,当时登上正殿可俯瞰整个唐长安城。含元殿左右分别有两座高出地面15米的翔鸾和栖凤两阁,宫殿主殿与两阙成“凹”字形结构,正殿两侧延伸出飞廊,连接了翔鸾和栖凤两阁。整体建筑庄严肃穆,气势磅礴。唐朝诗人李华在《含元殿赋》中写道:“(含元殿)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就充分描绘了含元殿的宏伟气魄。
后寝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分东西两池。东池较小,面积约3.3万平方米。西池较大,面积约14万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太液芙蓉未央柳”,说明太液池中荷花非常茂盛。
这次修建大明宫,工匠吸取了之前制造太极宫的教训,将后宫居寝区域安排在了太液池岸边的高处,这样既让皇帝不再受宫殿潮湿之苦,又不耽误皇帝欣赏后宫园林美景。据文献记载,太液池中曾经有“一池三山”,即在池中曾经堆出三座岛屿,分别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可惜的是,高宗在这座新宫殿待了11年就奔洛阳了。后来武则天登基以后,基本上常驻洛阳,不回长安。后来的继任者中宗和睿宗都住太极宫,再后来的玄宗则主要住在兴庆宫。所以,高宗辞世以后70多年大明宫格局没啥大变化。唐宪宗即位后,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装修,新建了很多建筑,改善了前朝办公条件和后宫居住环境,这才让大明宫重新焕发了光彩。
将大明宫的恢宏气象描写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无疑是王维的那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诗中的大唐气象,是高耸入云的宫殿,是万国来朝的盛世。其实,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唐朝已经历了“安史之乱”,早已不复盛世的辉煌。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当时大明宫的巍峨宏伟,和当年大唐的豪迈气象。
到了晚唐,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此时的唐朝皇帝们可能并没有什么心思来整修这座两百多年的宫殿。随着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再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唐朝皇室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大明宫也历经多次焚毁。最终在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宫和太极宫一道,成为军阀朱温权势下的牺牲品,被彻底毁灭。
3.兴庆宫: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太极宫和大明宫都有很多位唐朝皇帝居住,而兴庆宫却从始至终只有一位皇帝居住。他就是一手创建了开元盛世,又间接制造了“安史之乱”,毁掉盛唐气象的唐玄宗李隆基。
兴庆宫原来所在的位置属于隆庆坊。武则天称帝后,在大足元年(701年)将五个孙子赐宅隆庆坊,时称“五王宅”。这五王分别是睿宗李旦的五个儿子:长子宁王李宪(李成器)、次子申王李㧑(李成义)、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四子歧王李范、五子薛王李业。
后来李隆基即位成了唐玄宗,剩下四个王就不好继续在隆庆坊五王宅住下去了,毕竟这算是玄宗的龙兴之地。于是在开元四年(716年),宁王、申王、歧王、薛王共同上书,请求献出他们的王府为玄宗修建宫殿。唐玄宗非常感动,答应了四王的请求,同时下旨为四王在新宫周围修建新王府。此外,隆庆坊因为避李隆基的讳,改名为兴庆坊。这座位于兴庆坊的新宫殿就取名为兴庆宫。《资治通鉴》(卷211·唐纪二十七)中记载:“宋王成器等请献兴庆坊宅……始作兴庆宫,仍各赐成器等宅,环于宫侧。”开元十四年(726年),玄宗下旨把邻近的永嘉、胜业两坊的一半也扩入宫内,增建兴庆宫朝堂。后来又经过不断的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
兴庆宫跟太极宫、大明宫在布局上也有明显区别。太极宫和大明宫都采用了南宫北苑的布局,而兴庆宫却采用了北宫南苑的布局,园林宫苑布局在南半部分,而政事宫殿位于北半部分。这可能与玄宗最初并没有把兴庆宫当作处理政事的地方,而是当作“离宫”有关。
兴庆宫面积虽然没有另外两大内大,但是由于玄宗长期在此居住生活,兴庆宫的建筑以富丽堂皇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两楼一亭。两楼指位于兴庆宫西南角的“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一亭则指兴庆宫龙池边的沉香亭。
花萼相辉楼,位于兴庆宫西南隅,始建于开元八年(720年)。这个有点香艳的楼名,取自《诗经·棠棣篇》,意即花复萼,萼承花,相互辉映之意,其本意是歌颂兄弟深情。因为兴庆宫是由玄宗的兄弟们捐地修建的。对于李唐王朝而言,自从玄武门事变起,手足相残就几乎成了皇室宿命,后世代代效仿,宫廷政变不断。玄宗的皇位也是几经政治斗争、血雨腥风中而来。他最希望的当然就是手足相残的局面能到此终结。
花萼相辉楼主要是作为庆祝玄宗生日的场所。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将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国放假三天,取名“千秋节”。每逢千秋节,举国同庆,唐玄宗在这一天要在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前大宴群臣和番邦使臣。
勤政务本楼位于兴庆宫西南隅南墙处。《唐会要》记载:“……后于西南置楼,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勤政务本楼始建于开元八年(720年),取“励精图治”之意。玄宗以勤于政事取名为勤政务本楼。此楼相当于兴庆宫正殿,凡颁发诏令、举行宴会、会见外国使节、欢送将帅出征及改元、大赦、收俘等大典以及重大活动都在此楼进行。此外,每逢上元之夜,玄宗在此楼设乐观灯,贵臣戚里,都能一睹龙颜。
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的3D复原图像
除了这两座楼,兴庆宫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龙池边上的沉香亭。沉香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置宴赏花娱乐之处。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沉香亭前遍植名花异草,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一种四色牡丹。相传其一枝花茎分开两朵花,上午是深红色,下午是深碧色,傍晚深黄色,夜里变粉白色,玄宗戏称为“花木之妖”。李白也曾在此赋诗《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三首曰: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有大唐第一“大V”加持,沉香亭也因这首诗而名垂千古。
在兴庆宫居住了27年后,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退走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直到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李光弼挥师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九月,迎太上皇李隆基自蜀中回到长安。
太上皇回到长安,发现兴庆宫再也没有了盛世的辉煌气象,而是变成一座阴冷破败的宫殿。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玄宗重返长安的生活:“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没有了自己的爱人,也没有了身边曾经前呼后拥的臣子,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他身边的太监高力士。玄宗虽然是太上皇,可是,他不得随意走出兴庆宫,不得会见宾客,简直跟软禁差不多。
即便如此,仅仅过了三年,玄宗仍然被迫离开了兴庆宫。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肃宗,有人说是因为李辅国,但是不论如何,玄宗最终还是离开了自己曾经醉生梦死的安乐之地,走向了另一个囚禁之地——太极宫。他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忠心耿耿的臣子都被贬谪外地。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四月,李隆基这位半生英明、半生昏庸的大唐皇帝,孤独地死去了,终年78岁。而兴庆宫辉煌华丽的盛世气象,也随着玄宗去世,终究化为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