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草原上升起九斿白纛
金朝平辽灭宋,对于辽宋两国的皇室和百姓而言,是天翻地覆的大变乱。对于草原上的众多部族而言,也是一场“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百年间,虽然也会有冲突和战争,但大体而言,草原诸部都以大辽皇帝为天可汗,在其治下各安其位。如今大辽没了,新崛起的金朝却是由与草原游牧民大不相同的渔猎民族女真建立的,大家对其没有亲近感。面对金朝的武力征服和利益招抚,一些部族选择了俯首称臣,一些部族则坚决与之对抗。
在对金朝不同的态度上,就已经分了阵营,自然要刀兵相见。而各部之间为了不同的目的,或是为了部民财富,或是为了报仇,或是为了建立霸业而你争我夺。《蒙古秘史》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那个残酷的时代:“有星的天空旋转,诸部落混战,没有人进入自己的卧室,都去互相抢劫。有草皮的大地翻转,诸部落纷战,没有人睡进自己的被窝,都去互相攻杀!”
无休止的战乱,不仅普通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即使是贵族也朝不保夕。人们都希望这样的日子早一点结束,盼望有一个英雄能够平定四方。可这个英雄会来自哪里呢?
在斡儿浑河、土拉河及哈剌和林一带,游牧着克烈部。他们是突厥语系部落,最初居住在谦州,即叶尼塞河上游谦河流域,9世纪才迁到这里。10世纪时,克烈部接受了基督教支派聂斯托利派的传教,其上层贵族及部分属民都成为聂斯托利派教徒。11世纪时,克烈部人口已达20万,实力雄厚。其可汗被称作 “也客汗”(大汗)和“古儿汗”(即众汗之汗)。
在阿尔泰山、哈剌和林、阿雷·昔剌思山、阔阔·也儿的石山一带以及也儿的石河流域,是乃蛮部的领地。他们也属于突厥语系诸族,是匈奴人余种,其先祖为唐代的黠戛斯。其部原住在谦河流域,唐武宗时期(841—846年)迁到阿尔泰山,改称“乃蛮”。11世纪末12世纪初,他们已经建立国家,首领被称为“古失鲁克汗”或“不亦鲁黑汗”。乃蛮使用畏兀儿文为自己的文字,用畏兀儿文印章发布政令,全族与克烈部一样,信仰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乃蛮部一代雄主亦难赤·必勒格·不古汗死后,其长子与次子之间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战争。兄弟二人谁也无法战胜对方,于是将汗国一分为二,为南北两部。长子拜不花占据南部草原,是为南乃蛮,统治中心在合剌·巴剌合孙(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而次子占据了北部山林地区,是为北乃蛮,统治中心设在今天蒙古国的科布多附近。虽然乃蛮部分裂,但南北两部都兵多将广,雄霸一方。
驻牧在色楞格河中游、斡儿浑河下游地区的是蔑儿乞惕部。他们是辽代阻卜诸部落之一,属于蒙古语系部族。部落分为兀都亦惕、兀洼思、合阿惕三部,史称“三姓蔑儿乞惕”。这三个部又各分为若干分支,形成势力庞大的部落联盟。
以呼伦湖为中心游牧的,是塔塔儿部。这是一个蒙古语系的强大部族,其名称有鞑靼、达怛、塔坦、达靼、达旦等不同的汉字写法。唐朝时,塔塔儿一度成为草原各部族的泛称。待到契丹崛起,塔塔儿势力逐渐衰弱, 其名称也逐渐失去泛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地位,演变成为草原上的一个部落名称。塔塔儿由阿亦里兀惕、备鲁兀惕、察阿安、阿勒赤、都塔兀惕、阿鲁孩六大部落组成。
生活在阴山南北的,是汪古部。这个部族很神秘,其族源众说纷纭,有蒙古系、突厥系和多系融合等说法。比较权威的论断认为,在元代,汪古部主体有四大家族,除了身为部长的阿拉兀思剔吉忽里家族之外,还有赵氏、马氏和耶律氏。阿拉兀思剔吉忽里家族自称“沙陀雁门节度使之后”,赵氏家族“其先居云中塞上”,马氏家族出自“西域聂斯托利贵族”,耶律氏家族来自“西域帖里薛人”。虽然四大家族的来源看似不一,但都是突厥分支后裔,因此可以推断汪古部源自突厥。汪古部世居阴山南北,有四千帐,自称为“布而古特”或“贝而忽特”,而辽朝称之为“乌尔古”。金朝崛起后,他们成为金朝北部的屏藩,为金朝镇守界壕。金界壕以今黑龙江省嫩江西岸,向西南延伸,直抵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汪古部扼守其西段。在与北方的蒙古人或战或和的交往中,因为他们所辖之地有一座山被蒙古人称为“神山”(今呼和浩特北40里),而神在蒙古萨满教中被称为“翁衮”,于是他们便被蒙古人称为“翁衮部”,而日后元朝的史官以音译记述其事时,便作“汪古部”。
这些部族要么历史悠久,要么兵强马壮,要么文明昌盛、制度完善,要么有着强大的靠山,似乎都有机会统一草原乃至进取天下。
但历史老人却没有选中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将机会给了看似并无太多过人之处的蒙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