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保护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洱海的保护与治理

洱海地区早在5 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大理的先民们围绕湖边而聚居,围绕湖泊而发展。随着洱海水位的下降,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以采集活动为主的渔猎时代、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耕时代和以规模生产制造为主的初期工业时代。古往今来,生长在洱海周边的人民开发利用苍山洱海的资源,依苍山,伴洱海,孕育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同时,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代接一代地进行洱海保护与治理活动,不断深化对洱海的认识,从单纯索取到保护治理、从传统习俗到改革创新、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

几十年来,洱海的保护治理一直是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保护治理与环境管理工作体现了不同时期的重点和特点。1995年以前,保护治理的主要工作放在了洱海流域的工业污染治理和工业发展布局上。1986年至1995年,全州工业污染治理共完成66项,投入治理资金2 628余万元,污染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大理市,对下关城区的部分工业企业进行了关停或迁建,在云南全省首批实施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在工业发展布局上,编制了西洱河工业走廊和黑惠江工业走廊规划,规定了洱海上游不再新建、改建和扩建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洱海水面和水生资源,加剧了洱海的污染和生态破坏,1996年洱海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至2001年,洱海保护治理的重点放在了湖区及湖岸沿线不合理开发的整治方面。2000年以来,洱海的保护治理全面进入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阶段,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