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辜译
孔子说:“当统治者用道德情操来统治人民,他的地位就如同北极星一样巍然不动,而其他的繁星都会以它为中心旋转。”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辜译
孔子说:“那本包含了风、雅、颂的文学诗集,它总共有三百篇作品。其所蕴含的道德理念用一句话可以总结为:没有邪念。”
辜解
真正的中国人在精神生活中,同时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和儿童单纯的感性,或者是来自灵魂的感性和来自理智的理性的完美结合。《诗经》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精神的这个特点,就像孔子对它的评价“思无邪”一样,没有邪恶的思想。英国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评论家马修·阿诺德说:“《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深刻触及人性天然心灵的能量,这是连伏尔泰都无法做到的,同时还具有让人惊讶的朴素、纯洁和理性,这是伏尔泰作品的优势。”这句评述荷马诗歌的话用来评述《诗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辜译
孔子说:“管理一个国家,如果只是依靠政法,并且通过严峻的惩罚来加强法律,达到社会安宁的目的,这样可以使民众免于犯错,但是民众将会丧失犯错的耻辱感。另一方面,如果依靠道德观念,并且通过推进教育和良好的德行来维持社会秩序,那么民众将会对犯错有耻辱感,而且他们的行为将会更符合道德标准。”
辜解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确,人类的“廉耻感”是社会与文明的最根本的基础,而且是社会得以运转所离不开的。贴出禁止嫖赌的告示,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做法。这是在行使政令,而非施以教化。不过,在行使政令时要从大局出发,而嫖赌是有伤风化的行为,而且容易扰乱社会秩序,用法律来制裁是合理的。但禁止官员嫖赌,从行政的大局来看就显得荒谬了。
古代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为了让他们有廉耻之心。所以把刑法政令施加在百姓身上,孔子还担心会让百姓不知廉耻。如果百姓不知廉耻,国家尚且可以存在;如果官员、士大夫不知廉耻,我就不知道国家还会不会存在了。因为人没有了廉耻感,社会就只能依靠暴力来维持,而暴力无法使一个社会长治久安。
现在官员们放纵无度,对风气教化损伤很大,如果各地的总督、巡抚不明大体,把禁止嫖赌的公文告示贴在妓院赌场周边来维持风气教化,殊不知,这样做反而更加败坏社会风气,要比士大夫吃喝嫖赌所起的坏作用严重千百倍!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辜译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时,下定决心严谨地学习;三十岁时,我对外界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观念和判断力;四十岁时,我不再有任何困惑;五十岁时,我明白了与信仰有关的真理;六十岁时,我能够明白自己听到的所有事情;七十岁时,我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不违背道德与法律。”
辜解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其实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多哲学家对它有过不同的命名,比如,德国的费希特把它称作“宇宙的神圣理念”,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把它称作“道”,或者“自然之道”。不管如何称呼,它只是一种关于神圣的宇宙秩序的知识,使那些具有伟大思想的哲学家们看到了遵守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的重要性。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辜译
孔子故国的一位贵族孟懿子问他,一个孝子的义务是什么?孔子回答:“不要放下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随后,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驾驶着马车载着孔子赶路时,他告诉学生说:“孟大人问我一个孝子的义务是什么,我回答他,‘不要放下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学生问:“您说的具体是什么呢?”
“具体就是,”孔子回答,“当双亲健在的时候,他应该按照礼节规定的方式承担侍奉自己双亲的职责;当双亲离世之后,他应该根据礼节规定的仪式去安葬并悼念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辜译
上面提及的那位贵族的儿子孟武伯,他在父亲离世后问了孔子相同的问题。孔子回答:“回想你生病的时候,你的父母是多么焦虑不安,这样你就会懂得你应该承担的义务是什么了。”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游也来问了孔子相同的问题,孔子回答:“现在,所谓孝子的责任,仅仅指他能够赡养他的双亲,但是从同样的情况来看,你也养活了你的狗和马,如果对双亲没有爱和敬意,那他们与你的狗和马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辜译
另一位学生子夏也问了相同的问题,孔子回答:“这件事的难点就在于你对父母的态度。当年轻人做了需要他做的事情;而当有佳肴美酒时,允许长辈享用,只是这样,你觉得这是一个孝子应该承担的全部义务吗?”
辜解
子夏曾经问:“何为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与孔子同时代的道德家们认为,为父母操劳所有的工作就是孝。孔子则认为真正的孝不在于你对你的父母履行什么义务,而在于你以一种什么精神面貌履行这些义务,这是孝最难以做到的地方。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辜译
孔子提及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说:“我曾整日同他交谈,在这期间,他从未反驳过我说的话,如同他理解力迟钝一样。但是在那之后,观察他的生活和言行,我认为,他已经将我的话融会贯通了。不,他并非理解力迟钝的人。”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辜译
孔子说:“审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思考他的动机,发现他的喜好。他怎么还能遮掩得了自己?他还能对你掩藏什么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断地温习自己所得到的学问,同时不断地增加新学识,这样他将会成为人们的老师。”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辜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将自己变成一台固定用途的机器。”
辜解
《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这里,“道”是本质的集合;“器”是现象的总称。小人只重视现象而不看重本质,君子重视本质而不看重现象。小人因为看重现象,所以经常被现象蒙蔽本质;君子因为重视本质,所以能通过本质来把握现象。想要通过本质把握现象,就必须明白本质的规律。人要明白通行的本质才能自我升华,所以,我不让自己成为一台可怜的机器,只适合做一种工作,而应该具有道德素养并懂得生活。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辜译
学生子贡问孔子,君子是怎样的人。孔子回答道:“君子,应该先做而后说,然后依照他的所做所为去说话。”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辜译
孔子说:“聪慧的人公正但不中立,愚笨的人中立但不公正。”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辜译
孔子说:“不加以思考的学习是无用的,不加以学习的思考是危险的。”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辜译
孔子说:“让自己沉溺于研究形而上学的理论,那确实有害。”
辜解
孔子对学生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里的“异端”是指老庄哲学的学说,如果把它当成药剂使用,还是很有用的,但如果把它当饭吃,那就另当别论了。再如拉茨萨尔这样的思想,对于不健康的欧洲社会是有用的,是需要拉茨萨尔这样的思想药剂的;但这种思想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或国家则是不必要的。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这是在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本质的礼乐行为。如果仅仅“沉湎于形而上学理论的研究之中”而忽略正常生活的学问及义务,是有害的。我听说日本政府计划在上海修建一座博物馆,我认为陈列在里面的那些骨质古董不是真正的艺术品。日本花钱修建博物馆,还不如去帮助一下贫穷的妇女。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辜译
孔子对学生仲由说:“我来告诉你理解是什么!知道你所知道的,也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是什么——这是理解。”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辜译
一个学生子张,他为了晋升而努力学习,孔子对他说:“研究和学习任何事情,暂时不要评判任何你有疑问的事;对其他事情,要注意言辞,这样别人就很难以你说的话而攻击你。深入社会体察民情,但要远离一切会带给你麻烦的事;至于其他事情,注意行为,以免让自己有机会去自我谴责。如果在你的言谈中,很难给他人攻击你的机会,在你的行为上,也难以出现自我谴责的情况,这样即使你不想,你也将会晋升。”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辜译
孔子故国执政的国君鲁哀公问他,要做什么才能保证百姓服从自己?孔子回答道:“支持合理的措施而废除不合理的措施,百姓将会服从。但是若是支持不合理的措施而废除合理的措施,百姓就不会服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辜译
孔子的故国中,有一位贵族季康子问孔子,要做什么才能激起民众尊重和忠诚的情感,从而使民众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孔子回答道:“认真地对待民众,那么他们将会尊重你;让民众看到,你如何尊敬你的父母,如何效忠你的国君,并且体贴入微地对待比你地位低的人,那么民众将会忠诚于你。提拔那些做事优秀的人,并且教育那些没有学识的人,那么民众将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辜解
社会实现正常运转,首先,依靠民众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其次,还依靠中国儒生的知识能力去教化民众;最后,还要依靠贵族的高贵品格指导民众,将他们引到一个高尚目的之上。正像孔子教导的那样,儒家里祖先崇拜仪式保证了家庭的种族不朽。通过祖先崇拜仪式以及忠诚的神圣责任,儒家在中国人活着的时候给了他们生存的永恒感。这种永恒感和其他国家由宗教所宣传的来世生活所带来的永恒感是一样的。
孔子教导的中国的国家信仰的整个体系,其实就是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顺。敬重你的父母与国君,关怀那些地位比你低的人的福利,那么百姓就会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辜译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入仕参政呢?”孔子回答道:“《尚书》里是怎么谈论孝子的责任的?‘对父母恭敬,对兄弟友爱,在家里承担你的责任。’然而,这也是对政府的义务啊。如果一个人可以这样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为什么必须入仕参政呢?”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辜译
孔子说:“我不知道一个人没有诚信将如何生存?一辆大马车没有套具,小马车没有马具——它们如何前行?”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他,我们能否知晓十代之后世界的文明情况。孔子回答道:“殷王朝继承了夏王朝的文明,我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修改。如今,周朝也继承了殷王朝的文明,我们也清楚它所做的修改。或许以后还会有其他的王朝来代替周朝,即使朝代更迭,那么在百代之后的世界文明情况,也是可以知道的。”
辜解
这里讨论的是孔子对于中国文明演进的整体看法。孔子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成就。但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除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和学生,外界并不认同他的伟大。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孔子身上所具有的完美人性。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辜译
孔子说:“缺乏真实的情感或敬意就去崇拜一个神灵,这是盲目崇拜;明白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但你的行动却与自己的判断相反,这是胆小。”
辜解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在这里,“谄”字的意思就是“谄媚”。孔子认为,如果动机不纯且不遵守正确的规则进行拜祭,就是一种盲目崇拜。现在,一些受过教育的人谈起佛教徒时,称他们是“媚佛”,即向佛巴结谄媚。
看到了正义,却在行为上与自己的判断相悖,说明缺失勇气,所以,对正义的坚持的勇气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