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讲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辜译

孔子说:“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大的快乐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仰慕你而从远方来拜访你。一个人即使没有被人注意到也能够淡然处之,就真的是一个睿智高尚的人。”

辜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是一个真正有教养之人的经验之谈。在中国人眼中,只有有教养的人才能称为君子。朱熹注释说:“学的意思是效仿。”我私下认为,“学”字不能单纯地解释为效仿,让后来的学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我国锐意维新,方方面面都在效仿西方人,却没有思索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我对此表示怀疑。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很少会以下犯上,这样的人也不会扰乱国家的安宁与稳定。一个聪明的人会把精力放在基础的事务上,一旦有了基础,智慧会随之而来。那么,做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不就是构成道德高尚的生活的基础吗?”

辜解

我把“孝弟”译成“成为孝子和良民”。如果能对上者谦恭和遵守法律,就是一个良民。孔子曾说过:“做一个孝子及好公民是构成道德高尚的生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孝子和好公民不就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吗?孔子给了中华民族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并且把这个观念固化、扩大,他在《春秋》里详细描述了这种国家观念,指出人们没有道德层面上的真正的国家观念才会社会动荡。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辜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而面目伪善的人,很少具备道德品质。”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辜译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从这三个方面去反思自己的言行。第一,别人所委托的事情是否尽力完成了?第二,与朋友交往是否能做到真诚可靠了?第三,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辜译

孔子说:“在处理一个大国的各种事务的时候,应竭尽全力、诚实守信、及时地对待;应节约财政开支,热爱人民的福利;应在每年适当的时间段役使人民。”

辜解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对“敬事而信”的解释是“做好分内之事以取信于民”。我认为“信”应解释为“有恒”,如唐诗“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我记得当年徐致祥弹劾张之洞的折子上有一条指责他“工作休息没有节制”,后来李翰章又上奏称赞张之洞“治簿书至深夜”,也就是说“夜晚也工作”。同样一件事,称赞和诋毁完全是两种效果。说他半夜还在工作,就是“敬事”;说他工作休息没有节制,就是“无信”。如果一个人严肃对待工作但是没有信用,就会徒劳无功。

西方人治理国家,之所以能把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就是得到了《论语》中“敬事而信”这一条的精髓。北宋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我觉得凭“敬事而信”这半条《论语》也可以振兴中国。现在中国官员若都能做到“敬事而信”,那么,官员们就不用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三百天都在官衙中熬时间了。

我又想起刘忠诚公(刘坤一)去世后,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上任后,张之洞为了节省开支,特意命令衙门的幕僚都自备伙食,幕属们对此多有抱怨。恰好当年会试试题就是《论语》“道千乘”这一章。我便跟同僚开玩笑说:“咱们张大帅可谓敬事而无信,只晓得节省开支却不懂得对人才多加爱惜。别人称赞我们大帅有贯通古今的学问,我却认为大帅的学问即使是《论语》这一章,也不过是读通了一半。”听者无不大笑。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辜译

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应做孝顺父母的儿子;在社会闯荡,应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人必须谨言慎行、恪守诚信。与他人交往应当友好、温和,而且应当亲近有道德品质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如果还有空闲和机会的话,他就应该去学习文化知识。”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一个人尊重贤者的美德,当胜过喜欢女子的美貌;侍奉父母当尽心竭力;服务君王当舍生取义;与朋友交往当言出必行。尽管人们说他目不识丁,但我也会承认他确实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辜解

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如果做到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就算没什么学问,他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因为教育的意义并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人格。即使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但在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那和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没什么两样。英国的一位女作家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如果只懂得读写,接触再多的知识也只能培养出无赖;与其如此,还不如让这些缺乏真正人格的人远离教育。”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辜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严肃庄重,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所学的也不会稳固持久;责任和真诚应当是第一准则;不交与你不同的朋友;如果你有了坏习惯,则应立即去改正它。”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辜译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通过悼念死去的人,追忆那些久远的过去,能够唤醒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使之归向淳厚。”

辜解

让人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启示之源是对父母亲的孝顺,以及诞生出来的祖先崇拜仪式,所以,对祖先及历史的追述对人们的道德具有长远的影响。

《论语》里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当我们继承了父辈的位置,举行与他们同样的礼仪,演奏与他们同样的音乐,尊敬他们尊敬的事物,热爱他们热爱的东西,虽然他们已经去世,我们依旧要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侍奉他们。这是孝的最高境界。

在人们所践行的道德准则中,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是处于最高等级的,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做到忠君爱国。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辜译

有个叫子禽的人曾经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老师每次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政策,这是他自己去寻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我们的老师是和蔼、单纯、真诚、恭敬且有礼的,因此,他总能获取到他想了解的信息。老师获取信息的方式,总是与众不同的。”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辜译

孔子说:“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儿子应该观察父亲是如何做事的;在父亲去世之后,应该记住父亲做事的原则;在父亲离世三年后,仍没有改变父亲做事的原则并能坚持下去的,这样的儿子,可以被称为孝子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辜译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在艺术的实践中,贵在顺其自然,根据古代君王处事法则来看,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这种品质,所以才具有卓越性。事情无论大小,都遵循着这个原则。但在遵循顺其自然原则时,有些东西确实也是不被允许的,必须知晓,没有严格遵循自然的艺术原则,就不被自然之道所允许。”

辜解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这离不开儒家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孔子的一个叫有若的弟子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还有一种解释说:“礼者,敬也。”所以,对一个民族礼仪风俗的判断应该基于对此民族的道德原则的认识之上。

同理,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哲学和历史。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有一条捷径就是从“礼”出发。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辜译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只有在正义的范围内做出承诺,你才能信守承诺。只有在正确判断和良好品性的范围内保持真诚,才会免于挫折和羞辱。你与那些值得信赖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依靠他们。”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辜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在饮食上不应当没有节制;在住宿上,也不会渴望舒适安逸。这样的人工作勤奋努力,谨言慎行。他总是与有美德和学问的人做朋友,学习他们的经验并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通过这种方法,他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学识的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辜译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虽然贫穷但不会阿谀谄媚;虽然富有但不会自高自大,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人?”

孔子回答:“这样的人很好,但如果有人能贫穷却知足常乐、富贵却温和有礼,就更不错了。”

子贡说:“我明白了,这就是像雕琢一样,需要不断地切磋琢磨一番,才会有所收获吧?老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孔子回答:“我的朋友,现在我将开始给你讲授《诗》了,因为我知道你已经懂得如何去运用道德了。”

辜解

孔子说他“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因此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必须先确立学习、研究他们的志向,而不能只是为了赚钱。

加伊路斯博士是我的一个中国通朋友,他曾说:“为了学中国话,错失了很多赚钱的机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与好工作、赚钱是无法调和的,就像西方一些人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或华兹华斯,必然做个穷光蛋一样。

所以,我要真诚地告诫那些热衷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人:你们要抛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一如你们的骄傲自大,通过他人的肤色来看他们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亿中国人也是上帝的子民,他们不单单只是为了西方人的享乐而存在的,而是能够给予西方人学习真正的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机会。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辜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应当怕别人不理解自己,而应当关注自己能否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