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芳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双线

寒冬既临,风雪交加。

昼短如瞬,夜长似永。暮色苍茫,若饥兽焉,遽而吞余光。唯余绝望,漫于天地。

幽州,蓟县为枢。

温氏朱门,府中铜制之多枝灯璀璨燃起,灯枝如虬龙蜿蜒,造型古朴而精美。灯燃之时,羊脂烛融,室暖光盈。

一名风韵犹存的少妇眉目忧愁、俏脸透白,风韵犹存,静卧硬木榻上。

木榻黑漆光可鉴人,虽然没有无繁复的装饰,亦显庄重。长约丈许,宽六尺余,高仅尺半,正面铺以厚毡,毡上覆以锦褥,暖而柔软,榻边有矮栏,以防滚落。栏以木为质,雕以简纹,不事奢华。

榻足粗壮,形如兽蹄,稳立如磐。榻之四角,悬以纱幔,可挡风寒。

锦被绣褥,柔软舒适……如此待遇,和外面的流离失所,生死由天对比,没什么不满足的。

此时,烛火在少妇的眸中摇曳,那目光中似乎蕴含着一丝忐忑、又有些期待。

而在少妇床榻边上,恭恭敬敬站着一名男子,年方十七八,芳华明朗。头裹深蓝巾,巾上绣以云纹,色泽深沉而庄重。身穿黑色厚袍服,其袍质朴素,麻布制作,简单雅大气。

还有一稚童,年约十岁,身穿穹裤。穹裤也是以麻料制成,简洁朴素。童颜稚嫩,双目澄澈,隐隐约约可见忧色。

年轻人自然是温隐商,穹裤稚子乃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温牧。

他们二人在等着厨房里将笋给煮好。

这件事也许没有温牧什么事情。

但到时候是要由温隐商亲自端去给在病榻上的张氏。

“母亲。”

此番温隐商冒风雪所得之笋不愧是上天赐予,祥瑞之物。

病榻上的张氏接过木碗,慢吞吞的一碗喝完,当即面色由苍白入红润,元气恢复,可以起身。

一旁只有十一岁的小弟温牧见状,顿时面露惊喜。

“大哥,这冬笋竟然真的如此玄妙!”

温牧歪头看向一旁的温隐商语气激动的问道。

温隐商摇摇头:“此物非同寻常冬笋,乃是天道赏赐,再遇便无此功效了。”

温牧还小,合议此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过他,他是真的以为张氏病重,忧心忡忡。

以至于温隐商隐瞒了这场戏,却不好意思让温牧真的相信冬笋可以治大病。

汉朝百姓菜盘子里常见的蔬菜有葵菜、韭菜、薤、芸、芦菔、菘、葱等,张骞出使西域后还带回了黄瓜、大蒜、香菜、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蔬菜水果品种。

此时笋已作为蔬菜食用,也有春夏笋与冬笋的分别,今朝伏波将军南征“至荔浦,见冬笋名曰‘苞笋’……其味美于春夏笋”。

但冬笋主要产自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且多竹林的地区。

冀州地处北方,气候相对寒冷干燥,不太适宜毛竹等能产冬笋的竹子生长。

“母亲。”

又是一声母亲。

刚刚那一声是温牧喊的,这一声是温隐商喊的。

因为此时又来了一个丫鬟。

这丫鬟是工具。

“隐儿,之前一直是我错怪了你了,我之前偏心牧儿,如此苛待与你,你却依旧在我病重之时衣不解带的侍奉……”

“连日在寒冬季节寻笋,真是……”

多枝灯的灯盏繁多,十几个烛火的映照下,张氏眼中流出的泪珠是这样的真诚!

真情流露!

一旁的温牧羞愧的低下了头。

丫鬟内心的唏嘘则是止不住。

冰释前嫌!她就说大公子这样的好人,这张氏怎么就看不到好的地方呢?现在总算和睦了。

她已经迫不及待回到属于下人们居住的小院,和烟儿一起围在小火盆边上说说这件事。

大公子还扶过烟儿,烟儿知道大公子和主母冰释前嫌,定然更加欣喜若狂,由衷的为大公子感到高兴!

还有那……

将木碗取走,一名丫鬟躬身离去,关上了门。

剩下几名心腹侍夜丫鬟在不远处。

“呼~”温牧在场,温隐商和张氏也不好表现的太直接,二人对视,目光交错,转瞬即逝。

“母亲大人……”温隐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副苦尽甘来的模样:

“大病初愈,注意休息,此等喜讯,我去禀报父亲大人!”

在汉代,一日通常两餐,分别称为“朝食”(大约在上午 7点到 9点)和“晡食”(大约在下午 3点到 5点),富贵人家其他时间吃的点心称之为“小食”。

书房里,温观庭就正在一边吃着一种名为“粔籹”的环形小食,一边处理商务。

走进书房,温隐商拱手:

“父亲,母亲的病已经大好了。”

“嗯,我知道了。”温观庭颔首,眉头却情不自禁皱起来。

“今年的雪比往年的大得多了,虽然说瑞雪兆丰年,但今年的收成并不好,恐怕又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冻死饿死了。”

“就我们这样开仓放粮,发放棉衣,又救得了几个?”

闻言温隐商叹了一口气:“能救一个是一个。”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总不能力所能及却还要眼睁睁的看着眼前饿殍遍地。”

温观庭点头:

“照这样看,今年冬天之后,那太平道是要愈发壮大了。”

“倘若这太平道以后真的有……”温观庭的声音情不自禁压低。

“没办法了就只能如此。”

温隐商道:“这世道没有太平道也会有平太道,我就算以后不投入他们,隐秘结交一番总不会有错。”

“起义军一旦形成,必然劫掠,不提幽州起义军,幽州和冀州不远,蓟县作为中心,定然难逃。”

“我等有些关系,不说力挽狂澜,保全蓟县,起码能够保全全家。”

“诶。”温观庭也是一声长叹。

他知道温隐商的想法,他也有这样的想法。

用温隐商的话来说,这是双线路程。

不能拜师名家,仕途无果,便只能乱世参加义军,这是最差的路线。

如果拜师名家成功,此番有所结交,日后招抚起来也是更有优势,毕竟算是自己人,信任度更高,暗通曲款,立功机会多。

温观庭想到这里道:“再派人给冀州那边传信,悄悄给太平道些粮食吧。”

“是。”温隐商点头,走出书房。

“嘶~”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温隐商忽然想到这句话,以及为什么张角选在这个时期起义。

这还多亏了汉安帝刘祜,这位东汉的第六位皇帝。

如果没有他,就不一定有这句“流传千古”的名人名言。

刘祜驾崩的前一年是公元124年,他下诏正式启用干支纪年法,以当年作为60年一甲子的开始。

在六十年一轮回的历法周期中甲子年184年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张角想到新天命的降临,甲子年又逢甲子日。

184年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

以新的轮回作为起义的开始……

与此同时。

冀州刺史部,张角兄弟三人跪坐桌前,目光凝重。

张宝道:“大兄,粮食不够了。”

张角语气沉静:“应该很快会有人派人通知我们的。”

“大兄,你说这温家为什么鼎力……”

“人家何时说了自己是温家?”

黑暗的政治,困顿的经济,宦官专权的朝廷,宦官的爪牙遍布各州郡,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明眼人早就看出来天下的危机。

张角虽然作为一个农民,可读过书,会医术,眼光很敏锐。

他不懂二十四孝,没有巨额家资。

但有一名好友叫名叫襄楷,他给张角看过一本《太平清领书》,成功给张角指明了方向。

《太平清领书》的作者不是襄楷,是襄楷的老师于吉,和襄楷一样,都是一名方士。

于吉写的这部《太平清领书》,篇幅浩大,内容庞杂,以老庄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阴阳五行、神仙家的方术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极为神秘复杂的神学体系。这部书里既有老子的宇宙观、《周易》的元气论,也谈长生不老的修道理论。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本书真正想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

在书中于吉试图陈述一套设想,也就是所谓太平盛世的建设纲领。

它细说了太平盛世的模样,阐述了要达到太平盛世必须做到:君明、臣良、民顺。

照襄楷的说法,其实早在顺帝时,他的师兄,一个叫宫崇的人就把这部书献给了朝廷,顺帝让大臣们讨论,那群贪官污吏认为这个是妖妄之经,居然直接下令它封存!

汉桓帝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听人说于吉的学生襄楷很有法术,就下旨召他进宫,教他生儿子的方法。襄楷弄了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汉桓帝吃后感觉有了一定效果,很高兴,认为襄楷不简单,遇到治国理政的疑难问题也常向他请教。

襄楷为了完成于老师的心愿,旧事重提,再次把《太平清领书》推荐给朝廷,但汉桓帝这个蠢蛋对这个也丝毫没有兴趣。

后来在那劳什子刘宏登基,搞什么党锢,襄楷说自己就是因为替党人求情被治罪才来到冀州。

也多谢了刘宏。

张角才能遇到他。

他们两个人当真是一见如故。

在襄楷的推荐下,张角看完了《太平清领书》,简直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将这本书视为神作!

当然,至于后来怎么看这本书是另一回事。

此时只见张角环顾屋内,语气总算有些波动的道:

“大汉察举、孝廉茂才本是选贤举能,可政治黑暗,吏治更是被宦官、权臣们牢牢抓在手中,像我们兄弟三个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怀才,如何忠孝,被举荐为孝廉或茂才的可能性为零,上太学也是遥不可及的事,这意味着我等的前途已经无望。”

“想要成就大事,完成抱负,只能另辟奇径!”

“正是如此!”

张角领着两个兄弟,手持一根九节杖,经常活动在冀州刺史部一带,用符水、咒语等为人治病,深得穷人的拥戴。

名气一大,就有人跑来愿意给他当学生,张角开始吸收徒众。来的人越来越多,多到让张角都感到吃惊。

不过他和两个兄弟不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害怕,反而很兴奋。

张角的目光落在明亮的烛火上,声音压低:“我知道一本叫《春秋演孔图》的谶纬书,书上说了,“刘四百岁之际,褒汉王辅,皇王以期,有名不就。”

“要是从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算起,到现在已经380多年,刘汉的江山还有不到20年的光景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陈胜、吴广起事时的“陈胜王”,刘邦起事时斩白帝,这些都是谶纬!

本朝开国的光武帝刘秀也以符瑞图谶起兵,因此在成就帝业后推崇谶纬学,谶纬学由神秘走向神圣,每遇用人、施政等各种重大决策时,天子常依谶纬来决定。

所以,在当朝,谶纬学并不是异端邪说,而是可以公开谈论和研究的一门学说。

张角觉得,自己说不定有希望……

你看,连那蓟县首富温家都暗自支持他!不就是知道这天下大势将要变化!

他也是因此创建了太平道,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都按照《太平清领书》来设计。

如今世道,到处都是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人,被世家大族强占土地,看不到前途,也不被关心。

太平道的出现,直接接纳他们,一个个都来追随!

不过张角不知道,朝廷其实不是全都是傻子。

朝廷是有觉察的。

最早关注这件事情的是汉灵帝的老师司徒杨赐,作为朝廷的三公,杨赐了解到下面的这些情况后,马上意识到问题严重。

他向汉灵帝上疏,请求下诏向各州刺史、各郡太守提出严厉要求,让他们清查这个太平道信徒们的原籍,然后让他们各回各家,不能与流民接触太多,之后再诛杀他们的各地头目,如张角之流……消弭危机于未发生。

杨老师的话没有问题,可以说是相当的高明。

但可惜张角的人脉太广了。

也可能是襄楷的影响。

人对欲望的渴求是没有上限的,黄赌毒……襄楷的药太好看,可能成功给太平道消除了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后面黄巾起义还是被人提前举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