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倩原以为问讯处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强,值日的未必还是那位西湖大妈。然而,偏偏就还是她!而大妈的记性也真是太好了,竟然也还记得这个曾经被她奚落的女孩,未待小倩启齿,先又奚落上了:“怎么,又弄不灵清了?出了东北那旮旯,就晕头转向啦?”

大妈每天接触的旅客成百上千,而她见到小倩是在一年前,当时她们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争吵,不至于让她刻骨铭心地记恨,她却能一眼就在茫茫人海中认出小倩来,准确地将后者还原为在这个“亚洲第一”的车站里转迷糊了的东北小妞。这不仅彰显了她超强的记忆力,还昭示了小倩的出类拔萃——要不是当初穿着小红袄的小倩跻身于涌向问讯处的人流中,犹如鹤立鸡群般显眼,她又怎么可能历久难忘呢?

但小倩不是阿Q,不习惯用精神胜利法来化解眼下再次蒙受的羞辱,并没有沿着后一种思路来驰骋想象、不怒反喜。虽然爸爸妈妈从小就对她进行“挫折”教育,研究秦汉史时她也读过苏轼的《留侯论》,很敬佩张良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然而,在自尊心被同一个心灵扭曲的老女人两次挑衅时,她不可能安之若素,内心的愤怒就像大兴安岭的山火一样由星星点点迅速炽燃为熊熊一片。不过,她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倒是想反唇相讥来着,但她全无此类实战经验,也想不起可以借鉴的克敌制胜的案例,脑海里空空如也,一时不知如何回击。

小倩一直自认为普通话非常纯正。她从不因自己是“东北那旮旯”的人而自卑,却刻意掩饰自己的东北口音,以免沾上笑星的味道。她想不明白,上次仅凭一两句对话,西湖大妈如何便能确认她的籍贯?如果不是自己的服饰带有东北风情的话,那就一定是自己的口音还带有东北腔调了。或许这两点都被大妈所察觉了。她察言观色、辨音识声的能力还真强啊!领导选派她值守问讯处,或许就是着眼于此。一“妇”当关,万夫莫开。她不仅冷面含霜,威风十足,而且还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如有歹徒不知死活地来问讯处作奸犯科,还不被她一眼就识破?

可她为什么要对前来求助的旅客如此冷漠呢?这是小倩无法理解,也无法原谅的。她固然有自己的长处,但短处不是更明显吗?回忆当时的情景,小倩至今犹齿冷不已。记得自己耗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扼制住心火蔓延的趋势,并将火点逐一扑灭。她想起鲁迅曾经说过“沉默是最高的蔑视”,是啊,与其豁出去与大妈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最终一败涂地,不如用“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来表达对大妈的蔑视。

对!就保持高傲的沉默!沉默是赤足站在精神的高地上俯视那些以欺凌弱小为乐的跳梁小丑,看他们扬扬自得地施展黔驴之技,而波澜不惊地报以淡淡一哂,即便他们施虐的对象就是自己。这不同于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或者说这是对“精神胜利法”的超越与升华。这样一想,原先处于充血状态的大脑渐渐恢复了正常的循环。

不过,鲁迅好像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说过:“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意思是沉默的结果无非是两个:要么爆发,要么死亡。似乎他又并不赞成沉默。鲁迅啊鲁迅,您对沉默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呢?怎么前后相左哇?噢,那是在不同的语境和背景下说的,有着各自的表达需要。或许鲁迅对沉默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延续不变的看法,就像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语言及文学也是,为了达到既定的表意指向,作者在不同的场合,会让它们扮演反差极大的角色,呈现其多面性。一切都根据需要。研究者如果各执一端,断言作者看法如此,那就无异于盲人摸象了。

尽管意识到这一点,在此时的语境下,小倩却宁愿把沉默看成一种“最高的蔑视”,并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应对之策。她看人的目光向来是柔和的,带有暖意的,此刻却变得空前凌厉,寒光照人。她用这样的目光直视西湖大妈,而且毫无顾忌地在对方写满不屑的脸上扫射来扫射去,这种极不礼貌的做法恰好是她过去所唾弃的。她自觉在情绪并未完全偏离理性却多少有些失控的状态下,风度已陡然坠落到揪着头发相互推搡的村姑的水准,一边欲罢不能地以目光为剑恣意砍杀对方,一边又因为迹近自己羞与为伍的“下里巴人”而感到愧怍。

大妈以为这个踯躅于都市的滚滚红尘间的雏儿一定会像上次那样面红耳赤,不接一言便羞赧而去。可是,对方尽管依然没有发声,逼视自己的目光中却没有丝毫怯意,有的只是强行压抑住的愤怒。她不甘示弱,以睥睨的眼神阻击那似乎要刻划得她体无完肤的目光。

在小倩的记忆中,一清一浊,一正一邪,两束光柱在空中如黑白两条蛟龙般噬咬在一起、搏杀在一起,各不相让,难分胜负。不过,大妈已将全部精气神倾注于这场无声的较量,再也无力口出恶语,步步进逼。所以,实际上是小倩在目光的交锋中牵制了大妈的战力,扼阻了大妈长驱直入的意图,御敌于国门之外,避免了有可能接踵而来的更大的羞辱。

幸好目睹前后过程的志愿者适时登场,把小倩拉离了问讯处,才使这场“暗战”终止于默片时代,而没有升级为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的大片。过后,她暗自庆幸这位看样子同样是90后的美女志愿者出现得太及时了,因为她不仅将她带离了氤氲着战祸的是非之地,而且问明情况后主动引导她去办好了改签手续,最终使得她在约定时间的前一分钟抵达了台州的合作单位,维护了东海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名校的信誉。

她后悔与她挥别时过于匆忙,忘了彼此留下联系方式。她觉得,“她”的热情周到,流溢出一种助人为乐的天性,与自己颇有几分相似。也算惺惺相惜吧,她真心想交这个朋友。她特别欣赏她的笑容,那是可以融化冰雪的灿烂阳光,是吹开万树梨花的和煦春风,是定向扼制颅脑病灶蔓延的伽玛射线,是一点点浸润并消蚀心灵隔膜的灵丹妙药。真的,她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个城市中看到这样纯真的笑容了!虽然每天都有笑脸在眼前晃动,但大多带有职业化的痕迹,似乎并不是完全发自内心,就像临时套上了一张象征友好与亲善的面具,随手便能摘下。

可她的笑容不是,感觉它与她整个人是一体的,如果它也有控制开关的话,那么,开关就长在她的心上,自动感应心律的翕动。当她挽着她的胳膊从问讯处前离开时,自然得就像成天在一块玩耍的发小,没有丝毫的别扭与做作,她本想挣脱,但一看到她的笑容——那纯净得像一碧如洗的万里晴空般的笑容,满心的委屈与恼恨就像高空中的流云,转瞬便被强劲的东风卷去了踪影,只留下一片澄明。于是,便心甘情愿地为她所挟持了。

检票上车后,回眸五味杂陈的乘车花絮,小倩感慨丛生,其中至今还印象清晰的有两点:一是,如果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能经常看到这样的略无尘滓、充满善意的笑容,自己也许就不会生活在这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城市里而不时产生孤独感与迷失感了;二是,如果那位人见人嫌的西湖大妈也能有一点笑容,哪怕是皮笑肉不笑的面具般的笑容,来来往往的旅客也就能感受到一些人间的暖意,而掸落旅途风尘。这又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呢?常住居民会为自己落户在天堂而欣慰,负笈学子会坚定毕业后在此地安身立命的人生选择,匆匆过客会企盼早日故地重游,深度体验“三吴都会”的风土人情。哦,这样说,也许想象力太丰富了,那么至少可以说,通过这一窗口,大家会增加对这座城市的好感吧?

她真的想不明白——这有点像车辘轳话了,三绕两转,又兜回了原地——为什么不能安排那位笑容可掬、助人为乐的志愿者在问讯处广结善缘,却偏要让冷若冰霜、以侮人为快的西湖大妈遍种恶果呢?哎,如果妈妈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一诘问,又该像当年被自己没完没了的问题搞得不耐烦时那样,摇头反问说:“亲爱的闺女,你哪有这么多的为什么啊?妈妈我可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性在她入读历史学专业后愈加根深蒂固。老师们一再在课堂上向他们灌输“问题意识”。历史上有那么多的谜团,对这些谜团又有那么多见仁见智的猜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陷入层层叠叠的迷雾中,不用说厘清历史的真相了,连历史的曲线都有可能在你脑海中走样。习惯性地追问“为什么”,既让她保持清醒,又往往给她带来痛苦,因为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的。而更痛苦的是,有时还呈现多个相互抵牾的答案,让她无所适从。比如,现在这个问题,就是她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答案的。

她还想问的是,这一天自己既承受了西湖大妈的“恶”,也领略了不知名的志愿者的“善”,这是怎样一种机缘呢?始而堵车误点,又遭大妈嘲弄,可谓大不顺;继而在志愿者的倾力帮助下如愿改签,又与协作方达成条件十分优惠的协议,堪称大顺——这是不是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在给自己某种启示呢?或许,这一天就是自己一生的缩影?如果是那样的话,当然很好,遭遇挫折不要紧,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关键是结局良好。可是,自己的真实人生,此前并没有与太多的挫折交会过呀?所以这不可能是对自己整个人生的隐喻。哎呀呀,想太多了!她暗笑自己,此时不像学历史的,倒像学哲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