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界的两极:1027与10-35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本书的副标题[1]——用基本粒子揭开宇宙之谜。
为什么微小的基本粒子会与宏大的宇宙存在联系呢?
确实,在直观上,我们会觉得“宇宙”与“基本粒子”毫无关联,毕竟两者的尺度相去甚远。宇宙是世界之极大,而基本粒子是世界之极小。研究宇宙为什么会提到基本粒子呢?大家有这样的疑问也理所当然。
我们先以身边的东西作为参照,思考一下宇宙究竟有多大。将极小的基本粒子和极大的宇宙放在一起思考时,不用拘泥于细枝末节。在此,我们用“数字的位数有多少位”来大体思考这个问题。
例如,苹果的直径约为10厘米(0.1米)。人类的身高要比苹果直径多1位数,为1~2米。城市中的大厦或住宅楼的高度,要比人的身高再多1位数,为几十米。东京塔的高度为333米,东京晴空塔的高度约为634米。将这两个高度写为物理学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则为“3×102米”和“6×102米”。日本海拔最高的山峰富士山(海拔约为3776米),其高度的数字位数则为103。
那么,承载着富士山的地球,它的直径是多大呢?地球直径约为12 000千米,将其单位换算为米,则数字的位数为107,这相当于富士山高度的1万倍。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其直径是富士山高度的“1万倍的1万倍”(1011米)。这种位数的数字,已经不在日常的范围内,会让人感觉有些陌生。
但是,从宇宙整体来看,1011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隅,而银河系的直径约是地球公转轨道直径的10亿倍(1020米)。我们将视野再扩大一级,则可以看到银河系与其他星系构成了“星系团”,星系团的直径约为银河系的1000倍(1023米)。
当然,宇宙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星系团,而将这些星系团全部包裹起来的东西就是宇宙。目前,我们能实际观测到的最大宇宙尺度,为1个星系团的1万倍(1027米)。在这种尺度上,“太”(T,1012)和“拍”(P,1015)这两个单位已经无能为力,因此要用“10x”的形式来表达。这正是所谓的“天文数字”。
图0-1 万物的大小
那么,基本粒子的大小又如何呢?
如其字面之意,“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将苹果、人类、富士山、天体等物质逐级分解,思考它们究竟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这便是基本粒子物理学。至于基本粒子为何能够构成物质,而不是以分散状态存在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后文会详细介绍。
想必大家都知道,所有物质都是“原子”的聚集体。例如,我们看一下“水”这种物质。水分子H2O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就形成了水。
目前,我们已经确认存在的原子共有118种(我们把同类原子称为“元素”,不同元素的质量也不同)。与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相比,可以说元素的数量少得惊人。如果把我们身边的所有物质分解到一定程度,它们都必然归属于这118种元素之中。
当然,将物质分解为原子并非易事。例如,如果将直径为10厘米的苹果分解为原子,那么大约会有1026个原子。然而,无论用多么锋利的水果刀去切苹果,都是徒劳,因为刀刃肯定比原子大。
顺便一提,1个苹果和1个原子的大小差异,几乎相当于银河系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大小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把银河系看作苹果,那么地球公转轨道的大小只相当于1个原子。
1个原子的直径为10-10米。在过去,原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物体,也就是说基本粒子。
但是,研究者终究还是发现原子仍然具有“内部结构”,也就是说原子可以被进一步分解。原子的中心处存在“原子核”,它的周围存在围绕其旋转的“电子”。刚才提到的“原子的直径”(10-10米),也就是电子旋转轨道的直径。
电子的轨道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不少人可能会认为这个距离类似于地球和人造卫星之间的距离,但原子核的直径要远远小于电子轨道的直径,仅为10-15米,约是电子轨道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当然,这些都是微观世界中的距离,我们直接看的话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但这种距离实际上相差了5位数。要知道,富士山的海拔与地球的直径,也仅相差4位数。因此,若站在原子核上观察电子,那么会发现它是在非常遥远之处环绕而行的。
原子核的发现,大幅缩小了“基本粒子”的尺寸。然而,人类对物质本原的探索之旅并未就此结束。原子核的内部仍然存在“内部构造”,即存在“质子”和“中子”。而且,质子和中子也是由一些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这种更小的粒子称为“夸克”。目前,夸克被认为是真正的“基本粒子”。其直径约为10-19米,与曾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的原子相差9位数,与原子中心处的原子核也有4位数的差距。
在“弦理论”(一种在尝试统一引力、电磁力以及后文将介绍的强力和弱力上被给予厚望的理论)中,基本粒子的尺寸则比夸克更小,为10-35米。
注释:
[1]指本书日文版的副标题。——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