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一 社会思潮的内涵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诉求和愿望、代表一定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人类社会一定矛盾的产物,它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思潮。
在西方学界,社会思潮并非一个确定的学术概念,如,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及《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均未有“社会思潮”的条目。西方通常使用意识形态(Ideology)来表达思潮之意,它原本就是关于思想理念的科学研究。在18世纪的法国,ideologie这个术语形成时,意识形态的原本意思就是思想理念的科学研究;据考证,它是由法国学者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提出来的。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这个术语的意思变化相当大。“意识形态”不再是指思想理念的科学研究,而是指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体系。在西方人的话语中,最接近我们所用的社会思潮一词的学术术语莫过于他们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了。
我国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叶。最早的可能是梁启超先生,他在1902年《论社会思潮》一文中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梁启超对思潮所下的定义,反映出以下几层意思:一、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相关,是社会变革的始作俑者;二、社会思潮是变革时期的部分人群心理、思想趋同而形成的,是部分民众诉求和愿望的反映;三、凡社会思潮都是对时代发展所面临矛盾及其化解方式与举措的反映,对于破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是有价值的;四、并非每个“时代”都产生“思潮”,凡是有“思潮”的时代,都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繁荣的时代。应当说,梁启超对社会思潮的定义基本反映出了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但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点——思潮的社会性质,即社会思潮可分为进步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革命的与反革命的。200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2)中,对“思潮”的条目解释是,“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每一种社会思潮一般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创造。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总和的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它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2019年出版的《辞海》对“思潮”的条目解释为:“(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如:文艺思潮。(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如思潮起伏。”
上述有关社会思潮的定义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都关注到了社会思潮的社会历史性,即社会思潮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二是影射出了社会思潮的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三是强调了社会思潮的群众性,即社会思潮具有群体性。上述三个定义中,不论提“较大影响”也好,“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倾向”也好,或“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也好,无不反映了社会思潮的社会群体性特点。换言之,如若一种思想、理论和学说,不能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不能转化为某种社会运动,便不能谓之社会思潮。
二 社会思潮的特征
(一)时代性
任何社会思潮所应对的问题都是时代的问题,而且都要受时代精神的制约。一方面,每个时代会产生出该时代的社会思潮,因为时代是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且各不相同,由此会生发出不同种类的社会思潮,如,地球温室效应升高和环境污染加重诱发了人们的地球环境保护的忧思,进而生发出了生态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同一种社会思潮在不同时代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自由主义在其上升时期更加强调政治自由,成熟时期更加主张经济自由,转型时期更加强调国家干预,后冷战时期倾向于市场调节,这都是由不同时代的社会问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社会思潮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实际上,有的社会思潮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如,近年来泛起的逆全球化思潮。
(二)群众性
社会思潮不是少数理论家或思想家的思想,虽然每一种社会思潮一般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之所以成为“思潮”,总要在或大或小的领域、范围,或多或少的民众和人群中求得共识、引发共鸣和共情,使其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得到认知、认同,得以广泛传播,进而体现出其群众性特征。如果一种社会思想既不表现群体愿望也没有群众运动的支撑,那么它就成了学术思潮甚至只是一种学术思想。如果一种社会思想既无理论表达又无群众运动的支撑,那么它只能算作一种社会舆论或民意。
(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社会思潮均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诉求和思想倾向的反映和体现,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社会思潮的阶级性,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思潮都同特定的阶级有着对应关系,它的社会基础可以是一个阶级内部的,也可以是跨阶级的。尽管有人声称其所主张的思潮是超阶级的、中立的、客观的,甚至具有“普世价值”,其实都是虚伪的、骗人的鬼话。这是因为“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里,社会生产关系是对抗的,社会思潮也是对抗的。社会思潮作为无数个人——阶级的意志、情绪和观念,它的性质表现在它按照什么方向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与艺术流派,它带有政治倾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阶级冲突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其实质都是阶级冲突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三 社会思潮的结构与功能
任何一种典型的社会思潮都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具有相对完整的内部结构和构成要素,同时体现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生态的功能与作用。
(一)社会思潮的结构要素
社会思潮的结构要素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社会心理层面的群体愿望,表现为一定倾向的舆论、民怨、民意等,它是人们共同的情绪、动机、愿望趋向一致的产物。如,民粹主义通常源自民众对精英阶层较为普遍的怨恨和不满情绪,有较为强烈的改变精英统治体制现状的愿望和情绪。
二是知识层面的理论表达。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蕴含着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知识层面的理论主张。如,保守主义从人性本恶论出发,质疑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政府干预的效能性,主张捍卫宗教、传统与法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与生活,反对社会革命和激进改革,提倡通过社会渐进变革和改良来实现社会进步。
三是实践层面的群众运动。社会思潮一旦形成,它便会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这股力量一旦被某一政党或其他政治势力甚至政治精英所左右,便会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如,英国脱欧浪潮中表现出来的民粹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便具有被脱欧派精英所操纵、利用和推进的色彩。
(二)社会思潮的功能
作为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具有一套相当连贯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主张。它既能用来解释与评估社会状况,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又能为民众提供一套社会运动和政治行动的计划与方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信奉它的人们来说,它能够发挥阐释、评估、定位、导向、处方和分化、整合等多种功能。
首先,社会思潮具有阐释功能。意识形态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样态,尤其是在该社会矛盾激化、不知何去何从时做出其阐释。面对社会危机,人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寻求当前矛盾发生的诱因,并追根溯源。如,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经济萧条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有人穷有人富?为什么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会如此紧张、难处甚至于对抗冲突?不同的社会思潮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但不管怎样,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在试图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弄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的真实面目。比如,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会把战争解释为资本主义争夺外国市场的必然结果,而法西斯分子往往会把战争理解成一个民族对抗另一个民族的意志测试与较量。自由主义者可能会把通货膨胀看成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而一个黑人解放运动者会把很多的社会问题溯源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头上。就像这些例子所表明的一样,他们的解释如此之不同,可是所有的社会思潮都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看待复杂事件与形势的视角,并试图帮助人们弄明白这种现象与问题。而且,这些理论家——就是那些尽力说服人们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的人——通常想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他们的那套理论学说,这个愿望就诱导他们常常把复杂的事件与形势,用简明扼要的话语给予回答、做出解释。
其次,社会思潮具有评估功能。它能为民众提供一套透视社会矛盾状况的评估标准。众所周知,解释某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与判断事情的好坏是两件不同性质的工作。是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罪恶的?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战争的发生吗?还是有些战争在道义上是正当的?经济萧条是商业周期中的自然阶段还是病态的经济制度的症状?充分就业是合情合理的想法还是异想天开的梦想?贫富分化悬殊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有利的抑或完全有害的?种族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还是可以化解的?由此,社会思潮为它的追随者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答案。比方说,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你可能会通过判断是加大了还是减小了政府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来评价某个提交推行的政策可取还是不可取;如果你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你会问这个政策是保障还是损害了女性的利益,并以此来赞成或反对这个政策;或者你是个共产主义者,你往往会关注这个提案将如何影响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提高还是降低了阶级斗争的胜算。这就意味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的追随者对于同一件事喜好厌恶各不相同。再如,对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者就认为是件好事,而法西斯分子就会认为是一件恶事。然而,不管每个人在一定社会中所处位置多么不同,显然,不同社会思潮提供了不同的标准或线索来帮助人们评估、判断和评价社会政策和社会状况,以便决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与对错无关紧要的。
再次,社会思潮具有定位功能。社会思潮给它的追随者提供了一个目标定位与身份认同,即他(她)是谁,属于哪个群体(种族、民族,性别,等等),他们是怎样与这个世界相互联系起来的。就像徒步者和旅游者在不熟悉的区域里寻路使用地图、指南针和地标一样,人们也需要借助某些东西来判定他们的社会角色和位置。像指南针一样,社会思潮帮助人们定位,即意识到自己是谁,在哪里,并且如何适应这个复杂世界。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你最可能认为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属于一个致力于把工人从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政党,因此,你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或者假设你是一个纳粹分子,你可能会把自己当作一个白人,一个致力于保持种族纯洁,奴役甚至是灭绝“低劣”人种的政党成员。如果你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你会把自己最好是当作一个女性(或者是一个对女性问题怀有深深同情的男性),成为旨在结束性别压迫与性别剥削的运动的成员之一。总之,通过其他形形色色的途径,不同社会思潮都能帮助它们的追随者明确他们在社会中的状况与方位,从而发挥其社会定位与身份认同功能。
复次,社会思潮还具有导向功能。社会思潮要教导其粉丝和追随者干些什么,如何去做,它一般会制定一个社会运动和政治行动的总纲领。就像医生给病人开处方,健身教练给客户提供健身方案一样,社会思潮也会给病态的社会开处方做治疗,为健康的社会做保养以使它保持良好状态。如果一种社会思潮仅仅是给社会状况进行诊断,让你觉得情况很糟糕,并且越来越恶化,这种社会思潮不太可能得到你的支持,除非它还能提供看上去对情况的改善可能有益的处方或行动方案。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了推翻资本主义而夺取政权,最终建立一个合作的共产主义社会,你就会认同提高工人阶级意识和觉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假设你是一个纳粹分子,你会觉得对于“优等”白种人来说,隔离、流放犹太人、黑人和其他“低劣”人种,使之屈服甚至将他们根除,这些手段和措施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你的政治纲领往往会倾向于那些减少或消除政府对个人生活干涉的提案。但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保守主义者,你或许希望国家或政府介入,来传承道德和传统价值。就像这些例子展示的一样,不同的社会思潮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行动纲领,但每一种典型的社会思潮都会提供某种行动方案。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提供了这个世界社会和政治图景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希望激发起人们行动起来,或是改变或是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把思想——理念与信仰——跟行动联系起来,社会思潮才能吸引民众,扩大影响,进而形成社会运动。
最后,社会思潮具有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功能。任何社会思潮总是力图同化他人的思想,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同时排斥、拒绝甚至于打击其他不同的主张。如,自由主义借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机会大肆推销其“自由、平等、人权”等观点和主张,并将之包装成人类“普世价值”四处贩卖,力图同化他人的思想,同时诋毁、排斥和演变其他社会思潮流派的理论与主张,以降低世人反对资本盘剥的成本。社会思潮将有相同立场和相同态度的人们聚集到自己的旗帜下,从而使社会成员按不同的社会思潮区分开来。如,民族主义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把它视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的理论依据,将原本一盘散沙的民众集聚起来,建立起民族国家(nation-state),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与剥削。而生态主义出于保护人类居住的共同家园,呼吁停止砍伐热带雨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工业污染,减少具有毁灭性的核能的开放利用,从而让全世界有相同愿望的人们聚集起来共同行动。总之,社会思潮通过这一方式,使具有相似经历、感受和地位的群体能够联合起来,同时把具有对立的世界观和利益的群体排除在外。
四 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社会舆论和学术流派
(一)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但它并不等同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层次高低的关系看,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目前,学界对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位置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综合说,即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另一种是中介说,即社会思潮是处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中介环节。许启贤教授更加倾向于前者,他认为:第一,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是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为依据的。第二,社会思潮作为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它既包含有社会心理成分,又包含有社会意识成分,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有机结合的表现,两者缺一不可。第三,社会思潮中群众性的社会心理固然重要,但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观点更为重要。第四,从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规律来看,社会思潮不是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单独层次,而是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这两个层次上活动着。
(二)社会思潮不同于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社会舆论是经常的或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而社会思潮却并非如此,它多出现在社会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舆论特别是政治舆论往往由国家、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具有时效性特质。而社会思潮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广泛传播的思想潮流,不仅反映出一定的社会舆论倾向,而且蕴含着一定的阐释社会矛盾、评价社会标准、提供社会定位和身份辨识,以及该采取何种行动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主张,与社会舆论相比较,它具有一定的理论系统性和较长的存续性。
(三)社会思潮不同于学术流派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即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它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关于“三教”,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在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学术流派判定标准并获得学术界公认的学者。他提出:“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的联系,否则,便无学派之可言。所谓内在联系,不外两端:一者,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成其说而光大之;一者,学术见解之不一致,各张其立说,影响于人。”换句话说,学术流派一是师承;二是学说。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思潮与学术流派之间的界限有时的确难以划清。原因之一在于社会思潮的倡导者通常宣称他们的观点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原因之二在于科学家,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常常以“价值中立”自居,看不到他们自身的意识形态偏好,殊不知却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偏好带到他们的理论中去了。再加上社会思潮频繁借用学术理论来帮助解释世界怎么样?我们怎么办?比如,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借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为自己所用,纳粹分子和种族主义者也以此为自己张目。尽管由社会思潮流派的代表人物所提供的思想理论观点是社会思潮的“硬核”,是社会思潮的理论缘起,但社会思潮蕴含的思想理论主张则通常是经过转化并简化凝练出的理论主张,即是容易在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非纯学术意义的思想主张,它们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实践价值。这种发端于对社会生活矛盾阐释、评估及如何采取行动去消解矛盾的思考与主张,比学术流派的影响力更大,时效性更强,追随者更多。
(四)社会思潮不同于宗教信仰
尽管大多数宗教抑或所有宗教,都对它们的信徒发挥了社会解释评估、身份定位和行动导向的功能,但不能由此混淆社会思潮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定义为一种信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确如此相似。在不少学者和众多意识形态倡导者看来,社会政治思潮采用了很多类似宗教对其信徒使用的招式,使得其追随者一旦信奉其理论学说,就会变得笃信不疑甚至顶礼膜拜;同样,长久以来,宗教已经关注并将继续关注其在意识形态冲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试图发挥其作用,扩大其影响力,进而使得二者之间难以区分与明判。尽管如此,我们绝不能因此就忽略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重要区别。实际上,宗教通常关注超自然与神灵、上帝抑或诸神,兴趣点在信众的来生与来世;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兴趣点更聚焦于芸芸众生,更关注他们的世俗生活,兴趣点在他们的今生今世。换言之,社会思潮旨在帮助人们尽可能地过好今生而探寻良方,而非在帮助人们为过好来世寻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