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理法讲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写说明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但要想学好《伤寒论》却颇为不易。首先是因为《伤寒论》中所涉及的中医理论非常深奥,必须要深刻领悟,不能只是浅尝辄止。笔者跟随内蒙古医学院张斌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学习与研究《伤寒论》气化理论,时至今日,历经四十余载,对于《伤寒论》气化理论,基本上达到了较为全面与系统的认识。以此理论作为锁匙,来深刻认识《伤寒论》条文中蕴含的意义,就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伤寒论》认识理念。所以,本书的写作过程,首先是在气化理论的思维境界下进行的。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主要讲解《伤寒论》经旨。其中前论简述了张仲景的生平及其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贡献、《伤寒论》的成书背景等,并简要介绍了历史上对《伤寒论》错简认识的源流,以及张仲景编排《伤寒论》十卷的思维方式等。详细讲解了《伤寒论》气化理论,尤其对“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进行了深入讲解,阐明了经络阴阳会通的原理,更阐明了“府俞”的阴阳会通即为本于开阖枢的三焦气化之机。下篇为逐条讲解十卷本《伤寒论》,每条原文下根据需要设【注解】【提要】【讲解】【医论】等,从卷第八开始,凡是重复出现的条文,因前面已经做过较为详细的讲解,因此只设【简述】。

需要说明的是,下篇的原文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藏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为底本,参考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将繁体竖排改为规范简体字横排并加标点,校勘除直接改正了明显的错字及将表示方位的“右”径改为“上”外,其余文字一律不加改动,如“藏”“府”“胎”“芒消”等均保留原字。

《伤寒论》原文的编排顺序说明如下:

1.根据条文间相互连接的信息或线索,去寻找并遵循张仲景写作时的思维方式、逐步展开的写作思路等进行条文顺序编排。

2.调整辨脉法、平脉法的编排顺序。原宋本《伤寒论》是《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现改为《平脉法第一》《辨脉法第二》。

3.除平脉法、辨脉法有些条文调整所在篇的位置外,其余二十篇中的条文仅在本篇中进行顺序调整。

4.二十二篇原文调整后的第一条,除了《辨脉法》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外,都是以原篇的第一条为准。

5.遵宋本《伤寒论》方证同条的原则,不随意移动方剂到其他条文处,即按照有方剂的条文在前、没方剂的条文在后编排。

6.原书中载有方剂的条文后列有方一、方二、方三等序号,并有某方剂几味的记录,因这些是仲景之后的人所加入,故在本书中均予删除。

7.重排每篇条文序号用(××)标示,原宋本每篇条文序号用[原××]标示,便于读者相互校对查阅。

本书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参考著作,对《伤寒论》气化理论的讲解较为系统,可以促进读者进一步理解《黄帝内经》等古典理论以及辨证论治思想。因理论是用来指导临床实践的,以气化理论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学习下篇中的条文,可使读者理解六经病证的丰富内涵,即疾病发生的表里浅深,正气与邪气相争的外出与内逆的动态变化,六经的每一经都有所不同,经气的出入机转即开阖枢各有所别,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这样,读者就会在临床思维方式上,逐渐掌握六经气机的不同动态,将中药的应用联系到临床疾病中的不同动态失常或局部正邪相争的病理实际,更好地认识与治疗疾病。《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在临床上,用针灸治病,不能只是看到皮肉筋骨脉,必须要从经脉之气的游行出入与脏腑组织的联系,看到哪里出了问题,来进行治疗。同样,中药及方剂的应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证候归类,而是要通过脉证表现,分析人体内经络之气的虚实强弱,经气的阻滞情况,更要注意六经经气在三焦气化方面的病理表现。总之,遵循仲景关于经络的阴阳会通、府俞的阴阳会通的原理,掌握经络与府俞这两个最重要的人体经气运行通道,读者就可以在临床中开阔思路,达到一个新的思维境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

本书作为研读《伤寒论》的参考著作,也可供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人士学习参考,以及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韩世明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