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经济学历史沿革
一、卫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医疗经济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谈到农民和医生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关系。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1691)一书中指出:花在工人身上的医疗保健费用会带来经济上的收益。1940年,H.E.西格里斯特发表了《医疗经济学绪论》一文,认为医疗经济学应该阐明阻碍西医学应用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贫困与疾病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解决医疗价格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与经济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但运用经济学的规律去研究医疗卫生问题,以及卫生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形成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
(一)发达国家卫生费用剧增成为卫生领域期待研究的经济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例如,20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20世纪50年代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世纪70年代末已上升至8%。从增长率来看,20世纪50年代许多国家卫生保健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长了1%,60年代增长了1.5%,70年代增长了2%。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
(二)卫生事业的社会化加强卫生领域经济问题研究的需求
卫生经济学是伴随着卫生事业社会化而发展的。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早期,医学只是人与人之间一种自发的、互助的道德行为,到了私有制社会,医学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和一些社会成员谋生的手段。在医生和药物等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卫生服务就不再只是一个技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关系、社会伦理和资源分配的经济问题。于是医学便开始有了技艺、经济和伦理的三重属性。
在人口分散的农业经济社会里,在个体行医为主的历史阶段,卫生服务的经济关系只是表现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简单的金钱支付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出现、社会分工和医院的形成,卫生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医疗机构内部的成员之间开始出现复杂的经济关系。因此,早在17世纪,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就开始意识到了卫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结核、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的经济成本和费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经济学著作中也多处论述了卫生投入与再生产的关系,以及社会制度与劳动者健康状况的关系,这些论述成为现代早期卫生经济学和社会医学最早的思想见解。
(三)健康消费与投资需求拓展卫生领域有关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医学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因为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劳动条件恶劣,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战争的破坏等社会因素,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控制疾病的传播已成为稳定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为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原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另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社会需要更多健康的劳动力参加到经济的竞争中来。同时,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加剧,迫切需要通过改善社会的福利状况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劳动力资源。于是,英、美、法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关注卫生经济问题。
二、卫生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一)国外卫生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期,美国出现了医疗成本委员会,着重研究达到健康标准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成本费用。这一时期,美国学者西格瑞写下了《医疗经济学概论》一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卫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任务。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纪事》上发表了美国人马尔达的论文《卫生的经济方面》,被认为是卫生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1958年,S.J.麻希金在华盛顿出版的《公共卫生报告》上发表了题为《卫生经济学定义》的论文,明确提出卫生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健康投资的最优使用的科学”。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学会,共有6篇代表作,这些论文的作者后来成为美国的第一代卫生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在欧美国家进一步开展起来。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的卫生经济学讨论会,出版了论文集《健康与疾病的经济学》,标志着卫生经济学的形成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学术论坛。此后,卫生经济学进入更为广泛的发展时期。
在研究初期,卫生经济学研究讨论的中心是政治性的。社会化的卫生保健制度与自由市场卫生保健制度的存在所产生的资金短缺和效率不高的问题及医疗技术与资金可供量之间的鸿沟加宽问题,成为卫生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卫生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土壤。在20世纪60年代,卫生经济学家主要从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费用数据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系统方法将投入与产出、资源与效益联系起来进行卫生经济学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卫生经济学的讨论进一步深化,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卫生保健制度能向人民提供在医疗技术上可能提供的一切东西。
(二)我国卫生经济学的发展
我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为背景,主要讨论医院的经济管理,也正是这些讨论所带动的经济理论孕育了中国卫生经济学的产生。为了研究与解决医院经济管理中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原卫生部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于1983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年会,成立了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会(后改为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标志着中国卫生经济学的诞生。
在卫生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的10年中,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向应用性政策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实现计划目标的政策与措施选择上,贯彻了成本有效性原则,注意成本-效益评价,坚持预防为主,贯彻了内涵挖掘与外延扩大相结合的方针。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及中共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为契机,卫生经济学迎来了深入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各级原卫生部门牵头组织纵向与横向协作,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二是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与我国原卫生部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并且积极开展了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通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在卫生事业性质、卫生事业的地位与作用、卫生事业的市场环境与政府作用、健康保障制度的建设、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卫生资金运动的研究、卫生总费用、政府职能的转变、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规范及卫生经济学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十大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看病贵、看病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卫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建立一个完善、高效,同时又是低成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为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国民利用卫生服务的状况令人担忧。2003年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出现近一半被调查者有病不去看医生、该住院而不去住院的现象,其中经济能力是制约老百姓利用卫生服务的最主要因素。第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脆弱。随着20世纪80年代卫生事业改革以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两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三,卫生总费用增长迅速。1978年、1988年、1998年、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分别为110.21亿元、488.04亿元、3678.72亿元、10966亿元。围绕着新时期出现的问题,我国学者通常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强调要规范研究和投入分析;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并重视实证研究和产出分析。
2009年,我国开始了“新医改”,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换言之,“新医改”的内容为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