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意味着什么
穿透意味着,在一个主题领域中,你有了一个正确的、完备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对它有充分的信心,它也能正确指导你的行动,让你获得成果。
穿透意味着全面掌握一个主题的知识体系,学透一个主题的方方面面,能真正掌握关键的知识点,没有一丝不明白之处。当然,我们指的是要完全掌握前面大树类比所说的树干与主枝部分,而叶片、果实则可选择部分必要的。这也是各种新技术工具给学习带来的变化:你不必记住所有的一切,因为你可以随时查笔记、搜索或问AI。
穿透也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学习新的、修正有问题的、丢掉过时的。我们要清晰地知道知识体系中还有未知的部分,要持续学习。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又有新的知识冒出来,也有已有的知识被废弃。如果你在一个主题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却从不更新,你会很快发现你拿着的是一张过时的地图。
穿透更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主题领域中培养出高水平的认知。之前我们提到,认知这个说法略显模糊,因此我们尝试更具体地界定这里所说的认知,这种高水平认知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直觉判断力、理性判别力、鉴赏力和学习的信心。
直觉判断力。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凭借近乎直觉的判断力直接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个问题可能怎么解;或者在看到一个答案时,我们能直觉判断它对还是错。这并非纯粹的直觉,而是内化了的知识体系协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
理性判别力。面对一个问题,我们能有条理地进行解答,也就是说,我们能逻辑清晰地判断答案的对与错。例如,当我们读到书中的一个观点,看到作者的论证过程时,我们能从逻辑上判断他的论证是否能支持该观点。调换下角色,当轮到我们阐述看法时,我们也能做到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F.West)等将人类大脑的运行系统分成“系统1”与“系统2”,而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一书让更多人理解并运用这个分类。他这样解释:“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在这里,直觉判断力相当于“系统1”,而理性判别力相当于“系统2”。
但是,仅有直觉判断力和理性判别力还不够。
鉴赏力。我们不仅要知道对与错,还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杰出的,什么是突破性的。若没有鉴赏力,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是平庸的。
普通的学习通常不强调鉴赏力,但也并非完全如此,鉴赏力有时会以各种形态出现。以学校学习为例,正确的数学解题和巧妙的数学解题是不一样的,普通的作文与有文采的作文是不一样的,正确的英语与地道的英语也是不一样的。以工作为例,有的程序算法是普通的、能运行完成任务,但有的程序算法可能快10倍甚至100倍。
鉴赏力取决于视野,即见过好的,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鉴赏力体现为品位,品位就是选择,即如何选择最佳的。
学习的信心。在深入学习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所知只是冰山一角。一个形象的类比是知识像一个圆圈:圈内是已知,圈外是未知,而圆周是你意识到的未知。随着你知识的增加,圆扩大了,圆周也变得更大,这意味着你不知道的也随之增加了。因此,虽然直觉判断力、理性判别力、鉴赏力都极为重要,但信心更重要。信心不是“我知道这个”,而是面对未知的知识时,你相信“我能学得会”。真正掌握一个主题的知识体系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更敢于探索未知。
这样解释似乎有点复杂化了,让我们来简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