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种人图说考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白窝泥

原文

他郎所属,性情愚蠢。男穿青蓝布短衣,女穿白布短衣,腰系青布,上挂海巴数串,耳上坠大环,亦是刀耕火种,并蓄养花猪。

图解

图中描绘的男子头戴竹编尖顶圆帽,身穿青蓝布长衣,赤足绑腿,女子挽髻蒙头,身穿白色短衣裤,腰系花色胸兜,下穿长裙,赤足绑腿,后背竹箩,有的手提水罐,有的手牵花猪,有的手撵棉线,正欲出门上路。整幅画面表现出白窝泥妇女欲外出赶集,小儿也要跟随而去,其祖父拉住不放的情景,生活气息浓烈。

考释

“白窝泥”自称“碧约(必约)”,为“窝泥”之一支,由唐宋时的“和蛮”发展而来(“和蛮”是哈尼族形成单一民族后的首个历史族称,此后的族称有“和泥”“斡泥”“窝泥”等),以服色分成黑、白“窝泥”,“他郎所属”,即指清代分布于普洱府北部的他郎厅(今墨江)境内,为今哈尼族支系之一。

其人性情质朴,男子穿青蓝布短衣,女子穿白布短衣,腰系青布,上挂海巴(海巴系一种热带海域出产的贝壳,古代常当作货币使用,直到明、清两代,云南地区仍通用这种古老的货币)数串,耳上坠大圆环。亦从事刀耕火种,并蓄养花猪。

据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土司·种人》说:“白窝泥,宁洱、他郎有之。性情愚鲁,服饰尚白。身挂海,耳坠大环。所住上楼下屋,人住楼上,畜置楼下,名为掌子房。以耕种为生。土产花猪,家家多畜养之。”至近代,普洱、墨江、景谷、思茅及西双版纳格朗和地区,仍有哈尼族人口分布。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八十三引《他郎厅志》记载:“性情纯朴。男勤稼穑,女事纺绩。虽出山入市,跬步之间,口衔烟袋,背负竹笼,或盛货盛柴,左手以圆木小槌安以铁锥,怀内竹筒装裹绵条,右手掀裙,将铁锥于右腿肉上擦撵,左手高伸,使绵于铁锥上团团旋转,堆垛成纱,谓之‘撵线’。至心喜时,口唱山歌,名曰‘倒板腔’,亦娓娓可听也。”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八十三引《伯麟图说》记载:“白窝泥,男女务耕织,服青白衣,以笼负物入市,悍而知法。镇沅州属有之。”至近代景东、镇源一带仍有不少哈尼族人口。

民国《墨江县志稿》载:“白窝泥,一名‘必约’,亦居县城附近,间有与黑窝泥(按,指“布都”)杂居者,惟黑窝泥多居山脚耕种田地,白窝泥多居山头耕种山地,言语风俗与黑窝泥亦不大异。”

“白窝泥”自称“必约”,自古代延续至近代未改,但在清代的记录中漏载。近代墨江、普洱一带哈尼族中有自称“必约”者,为哈尼族中的“必约”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