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苏
原文
新平属,性情愚蠢,不知纺织,种山地为食,以竹器为业。出痘满浆时用刺戳破,另居一山,身穿麻布短衣裤。
图解
图中描绘的男子上身赤裸,下穿一条短裤,腰扎布带,正在开垦山地,女子穿麻布织成的短衣裤,形容枯槁,衣衫褴褛,正在捡拾木柴。整幅画面表现出“山苏”生活贫苦、度日艰难的情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考释
“山苏”亦称“扯苏”“车苏”“撒苏”“山车”,自称“勒苏”。因其“居于山巅”(习居高山),故名“山苏”,原为汉晋时的叟人,南诏、大理国时期属马笼部,近代为彝族“山苏”支系,主要分布于滇南,散居于新平、峨山、元江等地山区,为今彝族支系之一。
此条所说的“新平属”,即分布于清代的新平县(原属临安府,雍正十年始改隶元江府)境内,即今新平、元江一带。其人性情质朴,不知纺线织布,以耕种山地植物为食,以编制各种竹器为业。出水痘至满浆时用刺戳破。身穿麻布织成的短衣裤。
据康熙《新平县志》卷二《风俗·附种人》说:“山苏,性多柔软。住深箐中,不耕田,开山地种荞稗度日,编竹器生理。衣麻布,婚无媒妁。不论寒暑,晚则架柴火一炉,男妇围而卧之。苦极矣!”
道光《新平县志》卷六《土司·附种人》说:“山苏,性多柔软,潜居深山,治板为屋,种荞稗为食。能制竹器入市易米。出常持弩射禽炙食。种麻为衣,男子披发跣足,妇人挽髻蒙头,婚无媒妁。不论寒暑,晚则架柴火一炉,男妇围而卧之。诸夷惟此种最苦。”
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说:“山苏,在临安诸处,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能制竹器入市易米。出常持弩射禽炙食。种麻为衣,男子披发跣足,妇人挽髻蒙头。诸夷惟此种最苦。”
康熙《元江府志》卷二《彝人种类》说:“山苏,居于山巅,无陶瓦,木片覆屋。耕山种荞麦。皮覆布衣。器以木,摆锡为饰。又名曰‘扯苏’。”
康熙《嶍峨县志》卷二说:“山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八十四引《伯麟图说》记载:“山苏,短发赤足。元江州属有之。”
近代彝族中有“山苏”支系,其人自称为“撒苏”“阿粗拔”,当地汉族仍称其为“车苏”“山苏”。“山苏”支系分布于今新平、元江、峨山、武定等县,其中新平县的部分是自古以来居于原地者;元江、峨山的部分已见于明、清记录;武定的部分应该是从楚雄府的广通县或南安州迁入的。除武定者外,其他地区的山苏与元、明、清时期的记录完全相符。除上述各地者外,见于明、清记录中其他地方的“车苏”,至近代已融合入同区域内彝族的其他部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