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种人图说考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二十二种人考释

龙人

原文

生于临安,性情最直,男耕女织,喜穿红衣,头包青蓝布,耳坠大环。男子亦有读书知礼者,与汉人相同。每逢正月,立秋千一架,男女同乐。

图解

图中描绘的男子用黑布包头,身穿黑色上衣,蓝布裤子,肩背挎包,左手牵妻子女儿,右手持长杆烟嘴。妇女头戴青花头帕,身穿短衣长裙,腰系青色布带,脚穿绣花鞋。旁边立着一架秋千,一青年女子正在上面荡秋千,只见她身轻如燕,上下翻飞,乐在其中。地上一老者半坐半卧,正在饮酒作乐,身后一男子亦席地而坐。整幅画面表现出“龙人”于早春(正月)到野外举行荡秋千活动,男女老少以此为乐的习俗。

考释

“龙人”亦即“侬人”,为今壮族支系之一。近代云南壮族中,有八个较大的支系,其中主要居于今文山州的侬人,自称为“布侬”,即为壮族中的“布侬”支系。

“侬人”来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原蛮,其名称最早见于宋代记录,许多地方志书记载,他们是广源州壮人侬智高的后裔。侬智高是北宋中期人,1041年在今广西境内举兵反抗宋朝,后被宋朝军队击败,于1053年退入“特磨道”(今富宁、广南一带),据说随其入滇者很多。“侬人”主要受广南土司侬氏的统治。

此条文中说其“生于临安”,即分布于清代的临安府(今红河州)一带。其性情最为直爽,男子耕田,女子织布。喜穿红色、绿色等颜色衣服,头包青蓝布,耳坠大圆环。男子中也有知书达礼的人,与汉人相同。每逢早春正月,于户外立秋千一架,男女同乐。

《云南民族图考》载:“侬人,临安、广西、广南、开化等四府所属有此种。男子以青蓝布缠头,身穿青蓝布短衣裤,白布缠腿,穿鞋。其性狡而凶狠好斗,出则携镖弩,丧则以牛革裹尸焚之,又名‘弄人’,其类与沙人相似。侬人妇女,束发,用青布包头,身穿皂布短衣,钉密纽扣,下系青布桶裙,穿鞋,腰缠红裹肚挑花白布手巾。”

乾隆《滇黔志略》卷十五《云南·种人》记述:“侬人,又名‘弄人’,侬智高之苗裔。宋皇祐间,侬智高叛,狄青追至科崖;其后裔窃据科崖为部长,曰‘特磨道’。性狡狠好斗,出则携镖弩。丧,则以牛革裹尸焚之。”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八十四引《皇清职贡图》记载:“侬人,其土酋侬姓,相传为侬智高之裔。宋时地曰‘特磨道’,明改广南府,本朝平滇设流官,仍授侬氏后为土同知。今广南、广西、临安、开化等府有此种。喜楼居,脱履而登,坐卧无床榻。男子以青蓝布缠头,衣短衣,白布缠胫。妇束发裹头,短衣密钮,系细折桶裙,着绣花履。性悍好斗,出则携镖弩。其类与沙人相似。岁纳粮赋。”

清代广南府内以“侬人”居多。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八十四记载:“其种在广南,习俗大略与僰夷同,甘犬嗜鼠。妇人衣短衣长裙;男子首裹青花帨,衣粗布如𫄨,长技在铳,盖得之交趾者,刀盾枪甲寝处不离,日事战斗,王弄山、教化三部亦有之,盖广南之流也。”

道光《广南府志》卷二《风俗·种人附》载:“侬人,侬智高遗种。性狡,好奢侈。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楼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妇人短衣长裙,男首裹青花,衣粗布如𫄨。婚姻则以歌唱私合,始通父母议财礼。病不医药,惟知祷神。丧葬亦与汉人同,第山箐中尚有火葬者。”广南府自古为百越分布区,“侬人”主要分布在广南府。

开化府有“侬人”。据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侬人,广南侬智高遗种。散居八里十之五六,性狡好奢侈,甘犬嗜鼠。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楼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妇人短衣长裙,男首裹青花帨,衣粗布如𫄨。长技在锐,盖居近交趾,习尚使然。婚姻以歌唱私合,始通父母议财礼。病不用药,惟知祭鬼。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期火葬,不拘日月远近,岁终服即除。”

清康熙六年(1667),以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下辖开化、王弄、安南、永平、东安、乐竜、江那、逢春八里,即今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砚山等县境内。清代前期开化府内居住着“侬人”“土僚”“沙人”等。八里之地总寨数1106,其中“侬人”345寨,居首位,八里均有“侬人”居住。其中东安里(今西畴县)计有165寨,有“侬人”92寨,占55.8%;江那里(今砚山县)共172寨,有“侬人”103寨,占59.9%。[1]

广西府有“侬人”。据道光《云南通志稿》引《皇清职贡图》载:“侬人,今广南、广西、临安、开化等府有此种。喜楼居,脱履而登,坐无床榻。男子以青蓝布缠头,衣短衣,白布缠胫。妇束发裹头,短衣密钮,系细折桶裙,着绣花履。好斗,出则携镖弩。其类与沙人相似。岁纳粮赋。”

雍正《师宗州志》卷下《土司考·附种人》载:“侬人,齿黑面黄,男女服饰亦似沙人,语言不通。择危坡绝壁处下临水乃居。种植糯谷。好割犬祭祀。妇种棉纺织。时带环刀标枪,常以蛊毒害人形性。真如、犬羊、五罗河、鲁克、丁利埧、陵蚌、别坆节等处多有。”清代的广西府即今泸西、师宗、弥勒一带,至近代这三县仍多有“侬人”。

阿迷州有“侬人”。据嘉庆《阿迷州志》卷六《风俗·种人附》说:“侬人,狡诈好斗,刀枪不离,花布包头,女用青衣褶,婚议定财礼,俟生育后八周岁,方偿财礼。火葬与各夷同。”又说:“侬人,亦作‘龙人’。昔因纳更司龙姓兄弟相争,连约侬人为助,后遂育种于阿(迷)、蒙(自)诸处。其俗微与沙人相似。”清代的阿迷州即今开远,近代开远一带仍居有壮族一万余人。

蒙自县有“侬人”。据康熙《蒙自县志》卷三《土官·附彝俗》说:“侬人,亦作‘龙人’。县初无此种,因纳更土司龙姓者兄弟相争,连约侬人为助。其后龙氏寝衰,侬人遂育种于蒙邑。其俗与沙人相似。”近代蒙自、屏边一带仍居有壮族二万二千余人,蒙自、屏边的壮族中即包括称为“龙人”的部分在内。

临安府南部有“侬人”。据嘉庆《临安府志》卷十八载:“侬人,性狡诈,好斗。男子首裹青花帨,衣粗布如𫄨。女子短衣长裙。楼居,无椅凳,解履升梯,席地而坐。”“瓦渣(今红河县境内)……计有种人五:侬人、濮拉、猓猡、僰夷(百夷)、窝泥。”近代红河县已无壮族,看来已融合入当地其他民族之中。

元江府有“侬人”。据康熙《元江府志》卷二《彝人种类》载:“侬人,其种在元江与广南同俗,是侬智高之党窜居于此者。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甘犬嗜鼠。妇人衣短衣长裙,男子首裹青花帨,衣粗布如𫄨。长技在铳,盖得之交阯者。刀盾枪甲,寝处不离,日事战斗,方、杨、普、李四处猡猡好称善战,不敢入境窥伺。诸彝中之最强者。”近代元江已无壮族人口。

普洱府有“侬人”。据光绪《普洱府志》卷四十六引《伯麟图说》载:“龙人,知耕织,其俗以正月元日作秋千戏,殆以习轻趫而寓介寿之意欤!普洱府近郭有之。”普洱府的“侬人”被称作“龙人”。

清朝初年始设普洱府,其管辖范围大致为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近代普洱、思茅一带已无壮族,看来已融合入当地其他民族之中。

清代云南境内“侬人”的分布区除广南府(今广南、富宁)外,还散及广南府西部的开化府境内,以及广西府(治今泸西县,辖师宗州、弥勒州、邱北州和维摩州,即今师宗、弥勒、丘北、砚山等地)、临安府南部的一些地方、元江府乃至普洱府的宁洱县(今普洱市宁洱县),其生活习俗与当地的“沙人”相似。

综上所述,“龙人”(侬人)又名“弄人”,自称“布侬”,清代以壮族侬氏为主,故设有侬氏土司。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即以种植稻谷、棉花和纺织为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1] 颜洁:《历史文献中的沙人—少数民族支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