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帝国的幻想与现实,1940—1943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认为,长期和平的先决条件是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应获得其应得的空间……它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和维持新秩序……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9月[1]
1940年9月27日下午1点,德国外交部长、意大利外交大臣与日本驻德国大使一同坐在帝国总理府礼堂里的一张镶金边的桌子旁,在一大群身着华丽制服的人的簇拥下,正式签署了三个帝国之间的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大厅外,成群的学童手里挥舞着日本国旗和意大利国旗,虽然如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伯爵所言:“他们什么都不懂。”齐亚诺觉得大厅中的气氛比他预期的要冷淡,但他将此归因于柏林人因每晚都要在英国炸弹之下躲进防空洞过夜而变得情绪恶劣、健康状况不佳。[2]三人在文件上签了字,按日本人的要求,文档要用英文撰写以加快生效。签字后,宽大的大门处响起了三声响亮的敲门声。门开了,希特勒迈着夸张的步伐进来了,他静静地坐到桌子旁,等着三名签字人向《世界新闻报》发表事先准备好的讲话。在地球另一边的东京也举行了一场庆祝仪式,只是仪式没这么豪华。日本天皇一个星期前才刚刚批准了这项条约,这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要匆忙用英文起草条约以避免任何翻译错误。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一份同意书上签了字,他后来声称这是为了“建设而非破坏世界和平”。[3]条约的有效期是10年。它要求三国在任何其他新势力加入针对它们的战争时要相互提供军事支援——这个威胁直白地说针对的就是美国。但除此之外,这一条约还将旧大陆在三个帝国强国间做了瓜分:德国得到欧洲大陆,意大利得到地中海南部与非洲,日本得到东亚。每个国家都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巩固和发展“新秩序”。地缘政治学家们公开表示,这一刻意味着三个强国已经足够自信,足以宣称由英法帝国主导了几个世纪的旧帝国秩序已最终灭亡。
[1] F. C. Jones, Japan’s New Order in East Asia (Oxford, 1954), 469.这段文字由德文翻译而来。其原稿为英文,英文版的写法为“each its own proper place”(都有其恰当的地方),与德文版的“the space to which it is entitled”(获得其应得的空间)有所不同。德文版中加入了“空间”(Raum)一词,以使得“新秩序”一词体现出更明显的地域属性。
[2] Galeazzo Ciano, Diario 1937–1943, ed. Renzo de Felice (Milan, 1998), 466–7 ;William Shirer, Berlin Diary: The Journal of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34–1941(London, 1941), 417–20, entry for 27 Sept. 1940.
[3] 英文版见Akten der deutschen auswärtigen Politik: Band XI:I (Göttingen, 1964), 153–4 ,von Mackensen to the German Foreign Office, 24 Sept. 1940, and 140–41,von Ribbentrop to von Mackensen, 24 Sept. 1944; Otto Tolischus, Tokyo Record(London, 1943), 30 (speech of 27 Jan.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