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当晚的独奏会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包括海顿[1]的一首奏鸣曲和卢托斯瓦夫斯基[2]的一组舞曲,后半部分则是肖邦的24首前奏曲。
他将海顿的曲子演奏得干净利落,仿佛在证明大手不一定是笨手,反而也能像女人的玉手一样翩翩起舞。
卢托斯瓦夫斯基那组曲子她是头一次听,让她联想到了巴托克[3]的农夫舞曲。她很喜欢。
反正喜欢程度要超过随后的肖邦的曲子。波兰人或许以演绎肖邦而闻名,但她熟悉的肖邦要比他奉上的那玩意儿更私密、更微妙。她爱的肖邦能把她带离哥特区,带离巴塞罗那,将她带往遥远的波兰平原,带进一座古旧乡间大宅的客厅里:盛夏未央,长日将尽,清风拂帘,玫瑰怒放,遍屋盈香。
被带向别处,迷失在其中:如果这是音乐之于听者的意义,那十有八九算是个过时的观点——不仅过时,可能还有些故作伤感。但在这个夜晚,这种感觉才是她想要的,也是那个波兰人没能给到的。
前奏曲的最后一首演罢,响起了礼貌但不热情的掌声。想听真正的波兰人演绎肖邦的人,不止她一个,而失望的人也不止她一个。
为了向东道主致意,他选了蒙波[4]的一首小品作为加演曲目,但弹得似乎有些心不在焉,曲毕之后连微笑都没挤一个便下了台。
他是碰巧这天心情不好,还是向来如此?他是不是要给家里打电话,抱怨这些俗不可耐的加泰罗尼亚人对他招待不周?家里有没有个波兰太太听他发这些牢骚呢?他看起来不像是有妇之夫。他看起来像已经离过好几次婚,而且还离得乱七八糟,前妻们个个都在咬牙切齿地咒他。
注释
[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被誉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2]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1913—1994):波兰作曲家、管弦乐指挥,是20世纪欧洲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3]巴托克(Bartók Béla,1881—1945):匈牙利作曲家、现代音乐领袖人物,同时是钢琴家和音乐民俗学家。
[4]费德里科·蒙波的创作受印象主义音乐及埃里克·萨蒂的风格影响,恬淡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