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货币等级制
货币如果足够有吸引力,可以出于两个目的在其来源国以外使用:用于国家之间或外国内部的交易。前者通常被称为货币国际化(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后者被称为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货币国际化使货币间的等级关系更明显,从而改变了货币地理,将少数流行货币的领域远远扩展到货币发行国的管辖范围之外。货币替代则意义重大,因为它代表着对传统领土货币的直接入侵,减少了许多不流行货币的使用。两者都是同一种相反的格雷欣法则的产物——产生了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这是一种由市场需求力量驱动的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
如今,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在各种商业或金融中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其他货币。长期以来,美元和日元在跨境使用中一直很受欢迎。欧元于1999年首次以电子形式(一种虚拟货币)推出,随后于2002年推出纸币和硬币。欧元已经取代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12国货币。只有英国、丹麦和瑞典选择保留本国的传统货币。
动机
货币国际化和货币替代都不是非理性行为。相反,每种行为都可被视作对现行市场结构和激励措施的自然反应。
根据分析,每种动机都很容易被理解。货币国际化源于跨境交易中集中使用一种或几种具有广泛交易网络的货币,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或降低交易成本。而每个国家用单独的货币进行交易显然效率低下。正如货币交换(而非易货)减少了单一国家经济体中搜索和协商的相关费用一样,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也通过使用一种或几种货币而分摊。通过单一载体货币(vehicle currency)进行的交易量越大,收集信息和货币转换的成本就越小。5
事实上,货币国际化提高了货币每项主要职能的效用。载体的职能增强了货币作为商业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价值,而这些效应也通过促进财富在更具普遍购买力资产中积累,而扩大货币作为价值储存的吸引力。至少,国际化的货币将向市场代理支付以某种国际货币表示的一定数额的营运余额。根据预期利率和汇率的跨境变化,它也将支付将其用于长期投资目的的费用。此外,一旦一种货币被私人主体广泛使用,它就更有可能被政府使用,同时也成为储备货币、干预媒介和钉住汇率的工具。公共主体还可以从广泛的交易网络所提供的规模经济中获益。
货币替代的动机通常是高通胀率,这种通胀侵蚀了当地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并通过汇率贬值侵蚀了其海外交易的购买力。因此,处于高通胀经济体的居民有动机将更稳定的外币作为首选的价值储备,将其作为一种对储蓄的通胀“对冲”,甚至作为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实际上,外国货币成了公众的金融避难所,它为抵御物价上涨的破坏力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防御手段。正如卡尔沃和韦格(Calvo and Vegh 1993,34)所言:“就像一种致残性疾病,使机体的任何部分都无法幸免一样,高通胀严重阻碍了货币发挥其基本职能的能力……但是与一种独特、不可替代的生命体不同,病态货币的替代品很容易找到。因此,毫不奇怪,公众在寻求健康货币的过程中转向了外国货币。”
如果治疗方法如此容易找到,谁不会选择接种疫苗来对付一种致残性疾病呢?
选择
是什么决定了哪些货币将在达尔文式的竞争中获胜?几乎没有争议,竞争成功所需的主要品质是大家所熟悉的。需求由三个基本属性决定。
首先,至少在一种货币跨境使用的最初阶段,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信心得到了货币来源国政治稳定的支持。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货币来源国有着较低通胀率和波动率的良好记录。而高波动的通胀率增加了信息获取和价格预测的成本。如果某种程度上货币购买力不能被预测,那么该货币就不会被轻易用于跨境目的。
其次是交易便利性(exchange convenience)和资本确定性(capital certainty)的特质,即高度的交易流动性和资产价值合理的预测能力。两者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充分开放以确保非居民自由进入。市场不应受到高交易成本以及正式或非正式进入壁垒的阻碍。金融市场还必须是广泛的,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可用于短期或长期投资。最后,市场还必须具有深度和弹性,为大多数金融债权提供充分运作的二级市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货币必须有一个广泛的交易网络,因为没有什么比其他人接受该货币的承诺更能提高货币的可接受性了。从历史上看,这一因素通常意味着某个经济体的绝对规模很大,并很好地融入世界市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为一种货币创造了一个自然充足的流通区域;如果货币发行国也是世界贸易的主要主体,那么规模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如果没有国家经济体量的支撑,任何货币都不能取得国际领先地位。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交易量越大,其货币使用所产生的潜在网络外部性就越大。
然而,正如历史所充分证明的那样,这些属性都不固定。事实上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货币的吸引力都会受到侵蚀,特别是如果货币发行国轻率地滥用其货币垄断特权。因此,市场偏好可能在不同时期发生重大变化。莎士比亚形容君主的话同样能贴切地形容货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从来没有一种货币能在国内外使用中享有永久的支配地位。
数量级
众所周知,货币的跨境使用正在迅速加速,但由于缺乏全球货币流通的全面统计数据,导致无法全维度准确衡量其跨境使用程度。然而可以从各种来源收集部分指标,以说明所涉及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量级。
全球外汇市场发出了货币国际化快速增长的最明确信号,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2)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期间,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额迅速提升,从1989年的5900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近1.5万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25%。2001年的日均交易额为1.2万亿美元。虽然这一现象的大部分是因交易商之间交易而产生,其扩张速度也令人印象深刻。1998年之后的下降是由若干特殊因素导致,其中特别包括1999年引入欧元,消除了欧元区货币之间的贸易(Galati 2001)。就货币构成而言,美元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货币兑换工具,占2001年所有交易的90%左右(与1989年的份额持平)。欧元在所有交易中占38%——高于其前身德国马克的份额(在1998年的交易中占30%),但低于欧元所有组成货币的总和(53%)。2001年日元的份额略低于23%,比三年前略有上升。6
美元也是国际贸易中最受欢迎的计价工具。据估计,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近一半(Hartmann 1998),是美国在世界出口份额占比的两倍多。在被欧元取代之前的最后几年,德国马克在贸易计价中所占份额为15%,大致相当于德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自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2001,18)的初步证据表明,欧元在1999年推出后,德国马克的份额主要由欧元占据。日元的份额一直徘徊在5%左右,大大低于日本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
类似美元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很明显,包括银行存贷款、债券和股票在内的金融资产多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泰格森等(Thygesen et al.1995)利用各种数据来源,计算出当时全球私人国际投资总投资组合的价值。他们指出,总投资组合价值从1981年的1万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4.5万亿美元,增长速度远快于世界产出以及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其中,美元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占外币存款的近五分之三,占国际债券的近五分之二。欧元所占份额分别为14%和10%;日元则为4%和14%。最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9c)估计,1997年国际证券投资总额(包括股票、长期和短期债务证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略高于6万亿美元。
货币替代迅速增长最明显的信号是出于合法和非法目的,国际上受欢迎的货币在其来源国以外的实际流通迅速增加。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元的广泛使用。美联储及其财政部的权威研究显示,2000年所有在海外流通的美联储票据价值约占其未偿还总量的50%至70%,总计约2750亿至3750亿美元。7研究还显示,在目前每年增加的美国国债中,有多达四分之三直接流向国外,而20世纪80年代流出的份额不到一半,70年代不到三分之一。到90年代末,美联储发行的100美元面值的国债中,有高达90%直接流向国外,以满足外国需求(Lambert and Stanton 2001)。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似乎不仅强劲,而且还在增长。
按照类似的思路,德国央行估计(Bundesbank 1995),截至1994年底,德国马克在德国境外的流通量(主要在中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约占总存量的30%至40%,相当于650—900亿德国马克(450—650亿美元)。82002年欧元纸币开始流通后,欧元接管了德国马克在国内外使用中的角色,人们满怀信心地预计,欧元最终甚至会削减美元的市场份额。同样,在世界的另一边,日本央行官员也私下指出,1993年日元纸币的总供应量约为3700亿美元,高达10%的日元流通于邻国。9此外,还有少量其他国家的货币在国外流通,包括中欧的瑞士法郎、10南部非洲的南非兰特和太平洋地区的澳元。综合各种估计,20世纪90年代末,在外流通的顶级货币(top currencies)至少为3500—4000亿美元(Rogoff 1998:279),这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且从现有证据来看,显然仍在迅速上升。另一个数据来源显示(Krueger and Ha 1996),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多达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纸币已经在发行国之外流通。
去疆界化绝不是普遍现象(至少现在还不是),但它在广泛传播。克鲁格和哈(Krueger and Ha 1996)估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占世界人口总量三分之一的三十多个国家中,外国纸币占这些地区当地货币存量的20%甚至更多。大多数货币替代现象集中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中东、东南亚部分地区以及苏联,在这些地区美元受到青睐。而在德国的历史腹地、欧洲的中东部和巴尔干半岛,在欧元诞生之前,德国马克一直在这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aliño et al.1999)基于外币存款而非纸币的估算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18个国家中,外币至少占这些国家广义货币供应量的30%。11最极端的例子是阿塞拜疆、玻利维亚、柬埔寨、克罗地亚、尼加拉瓜、秘鲁和乌拉圭,比例都超过50%。另外有39个经济体的这一比率接近30%,表明这些经济体货币被渗透的比率处于“中等”水平。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1世纪。12
货币金字塔
我们怎样才能恰当地描绘新的货币地理?这个新时代的关键特征是盛行的跨境竞争,这自然会造成货币之间的等级制度。当前美元或欧元等少数流行货币的使用和影响已远超其发行当局的法律管辖范围而遍及全球大部分地区。但是,许多其他货币的有效领域正在缩小,甚至急剧缩小。因此,货币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分层,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状:顶部狭窄,最强的货币占据主导地位;而下方则越来越宽广,反映出不同程度货币竞争的劣势。我将其称之为货币金字塔。
虽然难以用于分析目的,但货币金字塔图像仍然有助于展现货币竞争关系的丰富多样性,同时又不会夸大我们对实践的抽象程度。货币金字塔每个层级的标签虽然有点言过其实,都是为了突出各层级的明显区别,以此精确映射如今的货币地理。货币金字塔的七个层级如下:
1.顶级货币(top currency)
这一稀有等级只适用于最受尊敬的国际货币,这些货币主要用于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跨境交易目的,其流行程度很普遍,并且不限于任何特定的地理区域。13在领土货币时代,只有两种货币能够真正配得上这种崇高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元。原则上,多种顶级货币可能同时受到青睐,正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镑和美元一样,当时英镑首次进入一个长期不可逆转的衰退期(Cohen 1971)。然而今天,美元单独占据了货币金字塔的最高阶层。记者汉普森(Hampson 2001)感叹道:“美元是世界之王,是世界的基石货币。”
2.贵族货币(patrician currency)
在最高级别之下,我们发现用于各种跨境目的的货币虽然数量可观,但并不占主导地位。很明显,如今被纳入这一范畴的是欧元,它是德国马克自然的继承者。大多数观察者仍将日元包括在这一层级之内,尽管其最近人气有所下降。欧元和日元都是世界货币中的贵族。然而,两者都不能宣称拥有像美元那样广泛的流通领域。在大多数跨境交易中,这两种货币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都局限于单一地区或某一个类别的跨境交易。
3.精英货币(elite currency)
这一类别中的货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其有资格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国际使用。但其吸引力有限,无法在其本国边界以外的范围产生直接影响。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国际货币的外围货币。这一层级的货币尤其包括英镑(不再是顶级货币,甚至贵族货币)、瑞士法郎和澳元。
4.平民货币(plebian currency)
与精英货币相比,平民货币地位更谦卑,国际用途非常有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较小的工业国家,如挪威或瑞典,以及一些中等收入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以色列、韩国等)和较富裕的石油出口国(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货币。在国家内部,平民货币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对货币所有传统功能的独占性要求,但在国家外部,它们所占份额很小,除了用于一定数量的贸易计价,很少吸引其他方面的跨境使用。
5.渗透货币(permeated currency)
这类货币包括那些历经货币替代、在国内竞争力也被削弱的货币。尽管名义上货币主权仍由发行货币的政府掌握,但外国货币已取代国内货币进行价值储存,这无疑增加了当地货币的劣势。被渗透的货币面临着来自国外的竞争入侵。从现有经验证据来看,今天被渗透的货币范围似乎相当广泛,可能包括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特别是那些拉丁美洲、原苏联集团和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6.准货币(Quasi-currency)
货币金字塔更往下一层是准货币。该类货币不仅价值储存的职能被取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其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也被取代。准货币是保留名义主权的货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拒绝接受。现有证据表明,全球许多脆弱的经济体,包括阿塞拜疆、玻利维亚、柬埔寨、老挝和秘鲁等国的货币,确实已经达到了这一层级。
7.伪货币(Pseudo-currency)
最后,我们来到金字塔的最底层,那里的货币只是名义上的伪货币。伪货币最明显的例子是像巴拿马的巴尔博亚(Balboa)这样的代币。这种代币存在于美元等强势外币是首选法定货币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