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说谎”与打开《吴越春秋》的三把钥匙

一直以来,《吴越春秋》都被视为小说或是野史。小说也好,野史也罢,除了吴越争霸本身,赵晔的叙述看似松散,缺乏一以贯之的主线。这样的叙述好像一个“谎言”,又好似一个谜语,等待人们拨开云雾看到真相,或是透过谜面发现谜底。可是,“谎言”若是过于精致,就会让人误以为吴越争霸就是赵晔所想表达的本然之物,从而不会深入而系统地发掘赵晔隐藏在其叙述中的思想,更不会以“说谎”为视角进行解读。1因此我们的“说谎”之旅也许显得有一点突兀。不过,如果将赵晔在《吴越春秋》中所阐发的思想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之中,那么就会发现他对“谎言”的关注其实自有渊源。

“谎言”虽然并非春秋以降思想家们的核心关注点,但从孔子开始,“谎言”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对应“隐”“诈”“欺”还是“不信”,“谎言”都在孔子的著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于东汉的赵晔是一个儒生,这是他的基本身份认同。尽管有学者认为无论在先秦还是两汉,儒都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群体,并没有统一认同的观念2,但是以孔子为圣人,应该说是汉代儒生的共识。无论是哪一派别的博士或学者,都将孔子的言说奉为圭臬。因此,孔子对“谎言”的态度无疑会对赵晔造成影响,更何况孔子及其弟子子贡也出现在《吴越春秋》之中。梳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思想家对“谎言”的看法,毫无疑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赵晔描写“谎言”的语境,这是本章将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理解《吴越春秋》的第一把钥匙。

不过,我们并不想撒一张大网,把先秦的众多思想家都网于其中,因为这未免有些喧宾夺主,毕竟这里的主角是赵晔。除了孔子,我们还将讨论的是孟子、荀子和孙子。鉴于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相关思想的发扬以及在汉代的影响,他们的出现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可以发现,若是把孔、孟、荀对“谎言”的相关论述视为“经”,那么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的叙述就可以被视为相应的“传”——无论对他们观点表示赞同还是置疑,都是对儒家传统的一种解读。因此,我们考察的侧重点在于赵晔的叙述与这些思想家相关观点可能存在的呼应,而并非他们观点本身的合理性。而孙子的出现,一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吴越春秋》中的人物,二是因为荀子对“说谎”的否定态度被视为对孙子思想的回应。

赵晔为何要用历史叙述作传,或者说,我们为何可以把《吴越春秋》看作是对前人思想的一种诠释?这将是我们在本章要探寻的第二把钥匙,也就是《吴越春秋》写作和叙述方式与经典之间的渊源。在众多的经典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诗经》与《论语》,它们也都与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吴越春秋》这个名字就很容易让人想到五经之一的《春秋》,以及各种与“春秋”有关的历史叙述。《春秋》无疑体现了“晦”的原则。3《春秋》对事件的记录非常简洁,而且至少看起来保持着中立的叙述口吻,并没有进行直接的评价。它隐藏了作者的意图,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为什么这一事件会被记录,会被以这样的方式记录?而在《春秋》三传中,《左传》是用历史叙述作传的典范,它“让历史自己讲话”4。在形式上,《吴越春秋》可以说是对《春秋》与《左传》写作传统的一种发扬。

《吴越春秋》的叙述中也可以找到《诗经》及诗传的影子。众所周知,比兴是《诗经》常用的手法,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之所以选择绕着弯来表达,是因为“事难显陈,理难言罄”,只能“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让思想的展现生动而多元,也让诗歌“讽刺”意义无穷。到了汉代,通过故事来解读《诗经》,从而更加生动地阐发《诗经》的思想,成为了一种风尚,其中的代表就是《韩诗外传》。在徐复观看来,这种用历史故事来表达思想的体裁正是汉代的主流。5作为韩诗传人的赵晔则更进一步,在《吴越春秋》中彻底抛弃了抽象的“义”,将历史故事作为阐述其思想的唯一载体。从《诗经》《韩诗外传》到《吴越春秋》,诗的间接表述方式在赵晔的笔下无疑得到了发扬。

除了《春秋》和《诗经》之外,《论语》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吴越春秋》。以皇侃为代表的魏晋注家面对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理解《论语》中孔子的圣人形象与学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可以学而成圣,为什么他的弟子都无法成为圣人;如果说圣人不需要学,为什么《论语》中的孔子又说自己十五岁有志于学?皇侃给出的答案是,圣人的确是不需要学的,但是为了给普通人做榜样,于是“装作”努力学习6。换言之,《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表演者,《论语》的文字也就不一定是“真话”,而是展现了一隅的同时,却隐藏了三隅待读者来找寻。赵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继承了《论语》这种“不隐之隐”的叙述方式,我们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他的叙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的第三把钥匙来自西方,通过考察西方思想家们对“谎言”的论述,以期给我们的解读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视角。毕竟我们是在21世纪的今天回眸2000年前赵晔的叙述,难免会受到各种西方思想的影响。在众多西方的理论中,我们主要从“博弈论”出发来理解“说谎”,试图从“说谎者”和受骗者的多重视角进行分析。毕竟,赵晔笔下的吴越争霸就如同一场比赛,勾践和伍子胥都是在向敌人“说谎”,他们的目的就是获胜。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讨论与自欺相关的一些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勾践和伍子胥的某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