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1 理论意义

(1)丰富并完善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

用户社会化交互活动的生成内容是学术虚拟社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也是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本书通过深入剖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动机、要素、网络结构、形成机制,全面了解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内在机制与演化过程,帮助学术虚拟社区有针对性地监管社会化交互内容,优化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提高用户知识利用率,为完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体系提供支撑。

(2)拓展并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

S-O-R(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概括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情感、态度等的影响,进而触发个体行为反应的全过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信息交互行为的研究中。本书在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S-O-R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形成机制,整合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技术接受模型与社区网络结构的相关要素,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一步拓展了S-O-R模型的应用场景和指标体系,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推动S-O-R模型的跨领域应用与发展,对后续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3)为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公众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虚拟社区作为学术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提升用户社会化交互满意度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国内外典型的学术虚拟社区应用情况可知,科研工作者已将学术虚拟社区作为个人学术成果展示、知识交流和科研合作的重要媒介。社会化交互活动作为用户知识交流与人际互动的手段已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的文献,从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内在机理出发,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网络结构下用户交互行为特征,并构建了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本书尝试从理论融合与模拟实证的视角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学术虚拟社区高效开展社会化交互活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