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受水区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述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针对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绿色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水价尚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稀缺性等问题,本研究以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受水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为研究对象,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利用效能提升为主线,在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高质量发展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基础上,从虚拟水和实体水统筹管理、水资源配置机制优化、河南受水区城乡和产业空间优化三个视角,提出增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受水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的相关建议。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基本情况概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世界跨流域引水工程中最长、最大的自流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干渠,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市颐和园团城湖,全长1432千米。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受水区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内有731千米,是整个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战线最长、投资最大、移民最多、占地最多的部分。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湍河渡槽内径、单跨跨度、最大流量均属世界首例,被誉为“千里干渠第一跨”;②攻克膨胀土“工程癌症”,解决渠道滑坡问题;③沙河渡槽创下了梁式渡槽的U形槽身单个重达1200吨、近4层楼高、厚度只有35厘米的世界纪录;④穿黄工程被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⑤方城垭口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除了有膨胀土,还有高渗水地层、淤泥带、流沙层、硬岩等复杂地质结构,是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创举;⑥穿漳工程,倒虹吸段长619.18米,创下了倒虹吸段最长纪录。针对移民安置工作,河南省还实施了“强村富民”战略,总结出了土地开发模式、土地整治模式、土地调补模式、直接补偿模式和社会保障模式五种模式,解决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按照《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量分配方案》(豫政〔2014〕76号),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量分配指标为37.69亿立方米,除刁河引丹灌区6亿立方米水量指标外,剩余部分中的29.94亿立方米中,各受水区分配水量见表1-1。

表1-1 河南省各受水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资源分配数量

续表

随着配套工程不断完善,河南各受水区的消纳能力不断提升,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基本稳定在29.9亿立方米以上,与规划的分配水量相比,尚有7.7亿立方米的剩余。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各年度正常计量水量和生态补水量见图1-1。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严格限制南水北调受水区和地下水超采区取用地下水的通知》(豫水资〔2021〕17号),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城镇公共供水水源为地下水的,应于2022年底前置换为南水北调水源,这将进一步提高受水区的消纳能力。

图1-1 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各年度正常计量水量和生态补水量

资料来源:前6个供水年度数据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向河南省供水水量计量有关事宜协调会纪要(中线局纪要〔2020〕119号,2020年12月3日)”;2020—2021年数据来自“超9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量创历史新高[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187567804706631&wfr=spider&for=pc”和“南水北调工程河南今年供水力争超23.6亿立方米[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12028170166655&wfr=spider&for=pc”。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分析

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平稳运行7年有余。截至2021年底,累计向河南受水区供水150.54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30亿立方米,惠及11个省辖市市区、43个县城区和101个乡镇的2600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系统效应和溢出效应(张宝锋,2022)。

(一)经济效应分析

1.提高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

2014年,河南省全省水资源总量28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300.7立方米,远低于全国1987.6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5位。2020年,河南省全省水资源总量408.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411.03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241.3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4位。人均综合用水量23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41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8位。从人均水资源总量来看,河南省属于缺水地区。水既是消费品也是生产资料,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从实际用水的紧缺程度(1)(见图1-2)来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除了安阳、鹤壁两市用水短缺程度相对较低外,其余区域都属于用水短缺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非受水区中,开封市、商丘市用水短缺程度相对较高。据悉,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预计2022年6月完工,南水北调工程将通过开封市第二水厂向开封市供水。2022年2月,商丘市已成立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领导小组,供水配套工程取水口门方案已经进入论证阶段。这将进一步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水资源空间均衡的作用,提升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

图1-2 2009—2020年河南省各地级市实际用水紧缺程度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成为河南省受水区优质可靠的重要水源,受水区用水紧张状况得到极大缓解,供水的“单一性、脆弱性”得到有效化解。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各年度调水量占受水区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和占用水总量的比例来看(见图1-3),整体上都呈现出递增趋势,占受水区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从2015年的5.68%提升至2020年的18.88%,最高为2019年的28.50%;占用水总量的比例从2015年的4.76%提升至2020年的19.02%。这说明各受水区南水消纳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作用不断加强,为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图1-3 2015—2020年调水量占受水区水资源总量和用水总量的比例(2)

2.有力支撑受水区经济高速发展

从水资源支撑发展的角度来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河南省深入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受水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中,航空港区设计面积约415平方千米,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也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但该区域内没有大的河流、地下水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为破解水资源难题,保障航空港区可持续发展,河南省以前瞻性的高度规划港区水资源问题,协调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在航空港区最大限度延伸流经长度,并且将受水量在最初不足20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增加了7000多万立方米,最终达到9400万立方米,占郑州市受水总量的近1/5。实验区获批以来,经济总量增速全省领跑,到2021年生产总值完成1172.8亿元,同比增长12.1%,分别比国家、省、市高4.0个、5.8个、7.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9%。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4174.5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4110.5亿元,增长31.9%,占郑州市、全省电子信息行业的比重分别达到95%、79%。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元,达到5245.6亿元,同比增长17.9%。在充沛的水资源保障支撑下,一座面向全球的航空大都市加速崛起。按照河南受水区11个地级市2015—2020年GDP总量、总用水量,测算出各年的万元GDP用水量,据此测算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量所支撑的GDP数量(见表1-2)。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2015—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共支撑起2.42万亿元的GDP总量,分别占各年全省GDP总量的3.20%、5.92%、6.94%、10.27%、9.98%、12.7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表1-2 2015—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总用水量、供水量、GDP

资料来源:总用水量来自2015—2020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GDP数据来自2016—2021年《河南统计年鉴》。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现已更名为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中线总干渠两侧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明渠段,工程管理范围边线两侧外延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边线两侧外延100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对于非明渠段,工程外边线两侧外延50米为一级水源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边线两侧外延150米为二级水源保护区。并要求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中线总干渠水利工程无关的项目,农业种植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和环保有关规定、标准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从事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废水排污口、新建扩建污染较重的化工项目等对总干渠输水水质存在潜在风险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解决水质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唯一抓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仅水源地南阳就先后否决、终止各类工业项目超过430个,投资额超70亿元;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63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1279箱,依法拆除“三无”船舶3500余艘(席茜,2022)。充足的外调水源能为生产用水提供充分保障,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刺激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基地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园区化”发展格局,吸引资金、技术集聚,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水源地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的核心区域,也是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全县80%以上区域被列在生态红线以内。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淅川县关停大量造纸、化工、冶炼、养殖企业,县财政收入一度下滑40%。为实现发展增量不增污,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淅川县统筹水质保护与共同富裕,确立“短线抓短平快项目、中线抓生态经济林果、长线抓生态旅游”三线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养殖户转产,发展食用菌、经济林果等产业,实现安稳致富。短期项目大力发展“农光互补”产业,建成56兆瓦光伏电站,在巩固提升食用菌、艾草等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依托福森药业、九州通药业等上市企业,发展金银花、丹参、迷迭香、天麻等中药种植产业5万余亩,在有水源区域推广水产养殖2.5万余亩,无水源区域推广发展白玉蜗牛7000余万只、黄粉虫10万余盒,在深山区、石山区推广发展乌骨鸡、鹊山鸡等7万余只;中期项目综合考虑水质保护、适生性、群众意愿等因素,在平原丘陵区主要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在山区、库区辅助发展优势比较明显的薄壳核桃、杏李、大樱桃等产业,兼顾发展湖桑、柑橘等传统产业,套种油牡丹、花生等林下作物,全县生态林果面积达到38.7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超过50%。在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名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王瀚等,2019)。长线抓生态旅游。丹江口水库周边是淅川县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因此,淅川县把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作为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修建了全长205千米、串联库周10个乡镇的环库公路,以环库公路为纽带,把沿线的景区景点串珠成线。同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推动农旅、林旅、体旅、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淅川县培育精品旅游村36个、农家乐和民宿500多家,3万多群众端上旅游“金饭碗”(李向东等,2019;《人民日报》特约调研组,2020)。水源地西峡县,在农业方面,猕猴桃、山茱萸、香菇等无公害农产品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成为当地三大特色生态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田雨阳等,2021);在工业方面,当地建设产业聚集区,重点吸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企业,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县域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多次进入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前十行列,荣获“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等荣誉称号;在旅游方面,着力打造“水墨龙乡、生态西峡”旅游品牌,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王小军等,2022)。据统计,目前河南水源区有12大类3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苗洁,2020),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涉水企业落后低效和过剩产能淘汰,制定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加快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以造纸、焦化、氮肥、农副食品加工、印染、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高耗水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引导流域涉水企业绿色发展。2022年1月《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对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输水沿线保护区、汇水区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项目建设的污染要求作了明确规定。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二)生态效应分析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面、生态补水以及绿化防护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

河南境内700多千米的总干渠水面及两侧的生态廊道,为沿线地区带来了最直观的生态效益。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各规划了至少100米的生态绿化带,据统计,干渠沿线各地近年来在宜林地段完成造林绿化18万亩,干渠两侧的生态廊道起到了较大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作用。截至2022年2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154.07亿立方米,占全线累计供水的35.2%,累计向河南省26条河流、8个湖库生态补水32.83亿立方米,相当于为河南提供了约1042个西湖的优质水源(席茜,2022)。

以郑州市为例,辖区内干渠长度129千米,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增加了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干渠两侧的水保生态林相当于干渠条带上增加60毫米的降水量,且每日吸收尘粉20吨,吸收有害气体350吨,吸收二氧化碳500吨,排放氧气360吨,对净化空气、改变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产生巨大作用(刘铁军,2005)。

河南受水区生态补水效益突出的是许昌市。许昌一直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10,不足河南省人均的一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每年为许昌市增加2.26亿立方米水资源,置换出2.26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许昌市抓住历史机遇,谋划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三大工程,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改善了水环境,打造了水景观,修复了水生态(刘杨,2018)。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7年4月通过验收。

南水北调焦作段工程长38.46千米,焦作市是唯一一座干渠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由于地形原因,形成地上悬河。焦作市以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带工程建设为契机,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设计10个节点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68.53万平方米,形成了贯穿主城区,东西全长10千米的生态廊道,公园总绿化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水景面积达10万平方米,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杨帆,2021)。焦作市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8年11月通过验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中郑州、许昌、焦作、南阳四市先后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2.强化污染源治理,工程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确保水环境安全,河南省开展常态化隐患防治工作,加大水源区和干渠沿线污染源整治力度,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涉水行业准入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加强保护区域环境管理,开展常态化巡查监管和联合执法(刘俊超,2022)。仅南阳市已完成541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20余家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建成治污设施300余台(套),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8座,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7个、垃圾处理设施30个(席茜,2022)。

3.水源置换带来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放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通过用丹江水置换超采的地下水,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遏制了地下水超采现象,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城区压采地下水5.06亿立方米,受水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较2019年末上升0.56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上升0.73米。河南省水利厅资料显示,郑州市中深层地下水平均回升6.46米,许昌市平均回升6.76米。地下水储量得到有效补充,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促进了河南省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得以逐渐修复(李乐乐等,2021)。

截至2021年8月31日,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已建成通水89座水厂,其中47座地下水水厂实现了水源置换,年供水能力6.3亿立方米,其他城乡集中供水地下水水源置换工作正在按计划加快推进(王勇生,2021)。南水北调对河南省的生态效益正在进一步放大。

(三)社会效应分析

1.扩大就业保民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受水区创造一系列就业机会。重大、系统性的水利工程不仅凸显“覆盖面广”和“吸纳投资大”的特征,而且具有“产业相关性强”和“创新就业机会多”的特点,进而能较好地彰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在工程建设期间,按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能新增就业岗位49万个;若按照每5万~10万元的投资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来推算,根据2000—2013年投资年度分摊计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能为河南省增加8.6万个就业机会,加上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可增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约0.12个百分点,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后,吸纳就业的因素会逐步增多。为保证优质“南水”充分发挥效益,截至2021年5月,河南省财政累计投入139.93亿元用于干渠分水口门至水厂和调蓄水库输水的配套工程建设,分别向南阳、平顶山、郑州等11个省辖市市区、34个县(市)的83座水厂供水,输水线路总长约1000千米(曾鸣,2021),提供就业机会6.9万个。同时,为确保工程平稳运行,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管护队伍,仅丹江口水库的护水队伍就达到2900余人(刘俊超,2022),在确保工程高质量运行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改善水质提民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河南省受水区城镇供水主要源于黄河水、径流、水库和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吴海峰等,2019;葛爽,2021)。为保证经济发展,挤占生态和农业用水情况严重,很多城市不得不筑坝拦水构建城市水面,众多河道非汛期仅仅起到排放污水的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甚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通水后,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这条纵贯南北的主动脉,河南受水区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获得很大改观,增加的水源供给充实了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11个省辖市市区、43个县(市)城区和101个乡镇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冯子雍,202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由规划时沿线大中城市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转变为主要水源,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南水北调集团公司,2021),极大地改善了受水区的环境卫生条件,不断优化受水区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受水区城市长期因缺水而形成的社会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改观,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高。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优化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合理扩大供水范围,科学布局调蓄工程,完善供配水体系,让中线工程综合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根据“节水优先”“优水优用”“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水资源配置思路,河南省向省内水资源紧缺、水源单一的城市以及无其他替代水源的深层地下水开采区扩大供水,扩大范围包含沈丘、项城、孟州、沁阳、林州、开封市区等26座市(县)。到2025年河南省将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配套体系就近引水,向中东部地区城市和工业供水,改善125万人用水问题,最终受益人口将达到2525万人。河南省规划新建供水管道2742千米,新建观音寺、沙陀湖、鱼泉、马村等4座调蓄工程,形成“以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进而增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城乡供水的保障能力。未来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输水能力可扩大为117.4亿立方米,这将更好地满足用水需求,进一步促进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最终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水安全保障。

3.区域合作不断加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调水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经济工程,更架起了水源区与沿线受水区合作共赢的友谊桥梁。

(1)区域间生态治理协调度不断提高

2021年7月,三省五(县)市检察机关建立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2021年10月,河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湖北省、陕西省等省(市)检察机关签署《服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协作意见》,根据南水北调工程跨区域、跨部门的特点,以及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交流不畅、异地取证困难、办案尺度不统一等问题,从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工作机制、保障措施四方面做出规定,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盘棋的局面正式形成。

(2)区域协同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时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各受水区饮水思源,不断加大对水源区的帮扶力度,京豫合作成果丰硕。沿线受水区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不断加强对水源区的发展帮扶,其中以京宛合作最为典型。先后出台《豫京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2020—2025年)》《南阳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的意见》等系列保障制度,在教育、科技、人社、商务、旅游、南水北调等方面分别签订部门间合作协议。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顺义区、延庆区与南阳水源区邓州市、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分别建立结对区县,在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经贸交流、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魏昕悦,2022)。合作形式从干部交流、交流互访、项目转移、技术培训、智力支持向合作共赢深化。在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南阳市18个品类、239个特色扶贫产业产品,在首农集团双创中心常年展销。淅川县库区养殖场环境修复治理工程、西峡县淇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南阳水源地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托管运营、南水北调汇水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一批保水质项目,淅川软籽石榴、邓州国家小麦育种、西峡猕猴桃基地、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内乡县中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樱桃试验示范基地项目、菊花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熊蜂授粉项目等农业提质升级项目,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中关村e谷、产业投资基金、创业大街、中青旅合作开发建设卧龙岗文化产业园等30多个南阳经济发展战略支撑项目,光大集团养老产业项目、北控集团投资建设南阳中心城区供水事业项目、淅川县思源学校建设、西峡县中医院改扩建等一批强民生补短板项目落户南阳(孟向东等,2022);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安全院士工作站、北京市委党校厅级干部主体班现场教学基地、北京院士专家南阳行、京宛光电产业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南阳智慧康养协同创新联盟等一批智力交流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京宛合作的范围从干部交流、产业转移、技术支持向人才培养、战略决策咨询、教育科研纵深发展,从支援受援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共赢转变,合作的范围不断拓宽、合作深度不断加强。

(四)文化效应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受水区安全供水的生命线,也是中原文化大放异彩的锦带。南水北调精神已成为中原儿女干事创业的新写照。自2009年12月28日10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首陶岔枢纽工程在九重镇陶岔村奠基,数十万移民和移民干部无私奉献,数十万建设工人日夜奋战,中原儿女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再次照亮古老的中华大地(贺健等,2021)。丹江口大坝贴坡加高工程解决了新老混凝土贴合关键技术;襄汉漕渠折戟方城垭口,而今一朝梦圆;攻克膨胀土“工程癌症”,解决渠道滑坡问题……一个个工程难题的攻克进一步激发了中华儿女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将创新作为提高中线工程运营效率的首要手段,先后建立了先进、快捷、准确的水量水质调度检测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工程抢护维修机制,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开展创新研究,牵头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十三五”重大专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预警与业务化管理平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监测与检测体系融合技术研究及检测装备和预警系统示范”“南水北调工程应急抢险和快速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等系列重大项目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勘察关键技术与实践”项目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呈现出的“调水为民、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精神,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的开拓创新精神,节水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求实精神,攻坚克难、勠力同心的拼搏奉献精神”(南水北调干部学院,2021),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物发掘再次创造历史与现代的握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731千米总干渠南北纵贯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市的32个县(市、区),这些区域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文物丰富,考古发掘总面积达92万平方米,获取各种文物10万余件。鹤壁刘庄遗址、安阳固岸墓地、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新郑胡庄墓地、荥阳娘娘寨遗址等6个项目先后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占全国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的80%以上(王韶卿,2022)。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地区,考古发掘项目和出土文物数量均接近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量的一半。旧石器遗址、系列仰韶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环壕聚落遗址、石家河古城址等古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石家河文化遗址见证了中国早期历史由聚落定居向“邦国”过渡的历史变迁;夏响铺鄂国墓地见证了南北文化在南阳的交融;长岭、郭庄、徐家岭等一众墓地的发现,绘就了生动的楚国贵族生活场景。考古发现再次见证了南阳悠久的历史,进一步描绘了南阳的楚风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