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RBV)最早起源于Penrose从资源的视角对企业作出的阐述,并由Wernerfelt(1984)首次明确提出。Wernerfelt通过对资源位置和产品矩阵等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学术界应重视探讨企业的资源而非企业的产品。随后,Barney等(1991)对资源基础理论进一步进行推广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观点、资源的定义以及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所具有的特征。自此,资源基础理论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Zahra&George, 2002)。资源基础理论的前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表现为企业能够支配有价值的资源组合。资源基础理论中,“资源”可大致包括有形资源(如人力资源、实体资源、组织资源等)和无形资源(如知识资源、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等)。并非任何资源都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依赖两个核心主张:一个是资源异质性,即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与竞争对手有所不同,从而使企业拥有特定的异质性资源;另一个是资源的固定,即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可能长期存在(Raymond&St-Pierre, 2013)。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具有非流动性。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具有稀有、有价值、难以被完全模仿和替代的资源(Barney, 1991),其中,有利于企业实现竞争差距的资源被视为稀有的资源;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资源被视为有价值的资源;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的资源被视为难以被模仿的资源;不存在战略上等效的资源被视为难以被替代的资源(Barney, 1991)。

目前,资源基础理论已被应用于一般管理、战略管理及运营管理等研究领域,用来探讨技术水平、信息能力、营销资源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Yang et al., 2015;Davcik&Sharma, 2016)。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创新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Grant(1996)从知识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知识,并强调企业是产生和运用各类知识的机构,是异质性知识的集合体,因此,知识资源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知识资源的获取方式,有学者指出,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研发者的流动以及横向收购等市场方式从外部获取知识(Grant, 1996),组织并鼓励工作外部化。同时,学术界更加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发展,重点不再是对组织现有知识资源的界定、衡量和存储,而是激发新知识资源的产生及其与外部的共享。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从外部获取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创造,建立自身独特的知识库资源且具有稀缺性、有价值和无法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的特点,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Schiuma et al., 2012)。因此,资源基础理论不仅强调了企业通过配置和利用各种异质性资源取得竞争优势,还可以用于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知识和能力资源来提升企业绩效,为本书分析外部知识获取对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二、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View,DCV)源自资源基础论,是战略管理领域的热点。资源基础论强调从稳态视角关注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但未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作出有效的解释,它只解释了企业在某一时间点或静态环境中如何依靠异质性资源来保持其竞争优势,却无法解释企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Eisenhardt&Martin, 2000)。企业的全球化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能够动态地更新和重构能力以适应动荡的环境。企业仅靠强大的稳态组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Chang, 2013),还要提高其适应及利用动态环境的能力(Zacca&Dayan, 2018)。换言之,企业不仅要在现有资源和组织能力方面展开竞争,还要在更新和发展组织能力方面展开竞争(Teece et al., 1997),以便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环境。因此,从动态能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宝贵、稀有、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VRIN)的资源是其更新知识和重新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对外部运营环境变化作出响应的必要条件。资源基础论强调资源的选择和组合,动态能力理论强调资源的更新和重组,也就是将资源重新配置到新的运营能力的组合中去(Pavlou&Sawy, 2011)。

动态能力理论最早起源于Schumpeter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观。由于行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创造性地整合现有资源并将其重组到新的经营活动中(Pavlou&Sawy, 2011)。这些想法在演化经济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围绕“企业如何通过调整资源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出研究框架,Teece等于1997年提出动态能力理论,用来描述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构建、集成和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他们指出,传统的核心技能和资源存在“相对黏性”,导致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容易陷入“惯性”陷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间竞争不仅体现在利用现有资源的组织能力,也体现在更新和发展那些适应不确定环境的组织能力。动态能力理论的理论背景是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将资源基础理论扩展到对动态市场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有效地解释企业核心竞争优势(Zhou et al., 2012)。Eisenhardt和Martin(200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动态能力对企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还体现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之后,学者逐渐关注动态能力的“二阶性质”,即动态能力可以改变、调整或重构企业的低阶能力(Zahra et al., 2006)。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源属于零阶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常规能力)属于一阶能力,而企业动态能力则属于二阶能力。尽管企业动态能力不能直接提升企业绩效,但可以通过作用于低阶能力(改变零阶能力和一阶能力)进而对企业绩效发挥作用(焦豪等,2008)。因此,动态能力理论可以作为本书的理论基础,用来探讨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绿色创新—企业绩效”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