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理论逻辑

第一章 绪论

推动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使命,确定了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要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需要更大的空间容量来缓解当前的突出矛盾,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增强发展实力。安徽作为长三角的新晋成员,是长三角对接中西部、承接南北的前沿阵地,也是长三角扩大内需、对内辐射和贸易的重要载体。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在长三角内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动长三角产业向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更多原动力,率先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背景下,颠覆性创新和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变革,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社会分工深化到工序层面(即全球产业链分工),使“外包”盛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专业从事创新研发活动并制定标准,形成人力资本供不应求的溢价效应。制造业部门因“外包”导致就业岗位流失,劳动者被迫选择低收入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进而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这种收入再分配效应,被称为“全球化的悖论”。这种收入再分配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激起人们对全球化的普遍不满,形成反全球化浪潮。可以预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些发达国家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对国际经贸活动产生严重影响,给全球经济形势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也促使某些国家采取鼓励制造业回归的政策,由此,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一步加大。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周期性深度调整的战略选择。

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部分都是城市群,以城市群的形式参与竞争,是城市发展后的空间形态。城市群是畅通空间循环、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城市群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成要素由周边城市流向核心城市的回流效应,以及核心城市流向周边城市的涓滴效应,实现要素在城市群内部的高效流动。从成熟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贡献巨大。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要素集聚速度加快,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城市群正发展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把握重大历史机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实现更高的空间集聚效应。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之中美贸易摩擦频发、国际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塑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不我待,这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长三角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面积的3.73%。截至2019年末,长三角地区户籍人口达2.1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24%,常住人口2.27亿人,约占全国的16.21%,人口密度635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7倍;地区生产总值23.7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5%;人均GDP 10.4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7倍;经济密度6627万元/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2倍。长三角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位居长江经济带与沿江沿海经济带的战略交会点,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引擎,也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窗口。长三角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国内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及其他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构建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大局所需、大势所趋,是中国对内对外开放的一步“先手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审议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安徽带来重大机遇,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立足自身实际,奋力当好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长三角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长三角能源供给大通道、长三角生态绿色后花园。围绕“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展现新作为,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呈现新面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新突破,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得到新加强。在一体化的助力下,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经济总量朝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努力为长三角在全国发挥更大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贡献更多力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从“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特别是以“五个区块链接”为战略牵引,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取得一批丰硕的合作成果。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差距持续缩小,经济联系更加活跃,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区域政策环境不一致、数据信息地区共享协同机制不健全、市场统一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一体化推进方面有制度障碍等问题的存在,区域外延不断拓展,内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在深化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安徽省内各城市在融入长三角方面存在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等短板,抓住融入机遇的能力不强。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的地区经济体量差距明显,在一体化建设起步期,尚未探索出成形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从人均GDP来看,长三角省际梯度差异明显。2019年,上海人均GDP超过15万元、江苏超过12万元、浙江超过10万元,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万元),而安徽的人均GDP仅约为5.8万元。

2021年4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浙江、上海学习考察时发现,江苏、浙江、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更高站位、更高质量。一是以超前谋划思路举措的战略眼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谋划,放到全国发展大格局中进行定位,放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盘棋”中进行推进。二是高标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三是持续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五是敢于担当、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好各项工作。通过对标发现,安徽在推进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实践中,在思想观念、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建设、项目落实以及工作作风方面与江苏、浙江、上海地区还存在差距。安徽想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等高对接江苏、浙江、上海,就要学习江苏、浙江、上海的新观念、新做法、新政策、新体制、新制度,把学习思路转化为发展出路,推深做实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因此,安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长三角完成“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演进,这是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的技术路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作为“新晋主角”,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唱响“拿手好戏”,才能赢得更大舞台。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从中国的大格局变化中去考虑,打造新的产业高地,在全球经济版图重塑中扮演新角色。在新时期,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安徽作为后台支撑和桥梁,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和深度融入的切入点,要客观分析融入程度、精准把握制约因素、深入探寻未来发展路径,以此作为实施差异化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推进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厘清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梳理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现状问题,寻找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要素路径,把握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产业支撑着力点,设计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二、研究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相比过去的一体化,立足新时期、新阶段的一体化具有更新的内涵、更高的寓意。在肩负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任下,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对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与机理进行理论剖析与科学界定,能够为加快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拓展空间。本书结合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典型经验,以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践,从多角度设计构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后续研究拓展思路,能够突破现有研究学理性缺乏的瓶颈,完善和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是现实意义。安徽腹地广阔、生态环境良好、制造业特色鲜明、创新活跃度强劲,安徽加入长三角,能够让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凝聚更强大合力,为长三角升级提供新的动力支撑。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好瓶颈约束问题,找准与先发地区的区域合作着力点,从而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定量测算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水平,明确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位,对标江苏、浙江、上海,能够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提供发展思路和切入点。本书探索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路径和抓手,为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提供发展思路和寻求发展出路,为实现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提供依据,这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

本书以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理论逻辑—发展实践—要素路径—产业抓手—保障机制”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采用演绎归纳分析、统计分析、计量实证分析、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涵机理、战略定位、发展路径、产业合作、政策保障等内容。全书分为五篇,共十九章内容。具体篇章安排如下:

第一篇为理论逻辑,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本部分立足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学说,提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与机理。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框架。第二章从质量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入手,构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支撑。第三章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厘清新时期更高质量发展与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和内在机理。

第二篇为发展实践,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本部分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厘清长三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践中的基础、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定量测度评价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水平、制约因素和相关对策,进而明确安徽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第四章梳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和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经验。第五章具体论述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规划历程、经济一体化基础、国内使命担当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安徽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水平,并探寻内在原因,给出提升策略。第七章提出安徽要打造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地、产业转移赋能通道地、生产要素集聚基地、生态基地等。

第三篇为要素路径,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本部分通过现状研究、计量分析、案例研究等,从人才支撑、创新驱动、金融支持、品牌带动等方面提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第八章分析人才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支撑现状,实证检验科技人才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人才支撑建议。第九章分析创新驱动对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梳理长三角科技创新驱动的政策及取向,探究安徽科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提出安徽科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对策。第十章通过分析长三角金融发展的现状并比较地区差异,提出安徽金融支持一体化建设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第十一章以品牌经济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长三角品牌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典型案例,提出安徽品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对策。

第四篇为产业发展,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本部分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为着力点,提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对策。第十二章通过梳理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以产业支撑来发挥协同联动效应。第十三章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形势及安徽的发展现状,探寻制造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协同机制和发展对策。第十四章分析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安徽发展的形势和问题,提出安徽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对策。第十五章分析安徽农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理论机理、现实基础以及发展战略。

第五篇为保障机制,包括第十六章至第十九章。本书在明确发展路径和切入点后,进一步建立相应保障机制。本部分从营商环境、行业协会、商会、一体化保障工程、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机制。第十六章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分析长三角营商环境现状、实证探究营商环境的作用效应,进而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第十七章梳理长三角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厘清其推动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理论机理,提出行业协会、商会在推动安徽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中的不足及对策。第十八章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教育合作、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等方面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工程。第十九章主要从经济共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资源要素流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政策协调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