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网络: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价值实现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项功能(这个产品)为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还会听到“这些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收益?”虽然第一个问题提及的频次更高,但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解决第二个问题才是核心目的,这也是工作考核的度量标准。究其原因,可能是“收益”可以定量,而“价值”显得有些虚无缥缈。不过伟大的企业、产品,甚至个人,之所以伟大,往往是因为对“价值”有更明确的认知,从“价值”到“收益”有着明确的路径。

价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学科对其解释和应用有不同的侧重。这些定义反映了不同学科对价值的看法和侧重点,但它们都强调价值与个人、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学科对价值的理解也为人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因此,要明确“价值”,则先要清楚评判价值的角度,以及价值的流转方式。

如果我们把价值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者会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价值目标。重要的是,只有外在价值才会交换给其他对象,满足其他对象的价值需求,而内在价值更多的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内在价值侧重于价值消费,外在价值侧重于价值生产,外在价值不仅满足了其他对象的内在价值,还会促进自身的内在价值发展。

内外价值的正向循环会促使整体价值目标快速实现,反之,当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不能形成正向循环,或两者割裂时,那么整体价值的提升效率就会变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沉迷于娱乐,确实能够带来心理上的舒爽,但可能就会忽视学习,即使学习成绩有所提升,那么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那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会共同增长,既愉悦身心,又使学习成绩得到大幅提升。

我曾经在组建团队时,面试过很多应聘者,很遗憾,大多数应聘者并不清楚自己的外在价值是什么,甚至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我也曾经和很多公司的面试官聊过,但也很遗憾,大多数面试官并不能准确地给出组织中的角色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更不会考虑这些价值是否会让应聘者满足自身的内在价值。

个人价值在于内外兼修,实现循环。

对于个人而言,内在价值能够为自身带来愉悦,以生理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外在价值是个人能够为他人、组织,以及社会带来的贡献。在生活中,每个人既具备自然属性,为了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在固定周期内满足更多的需求,不断进行价值消费;又具备社会属性,不断进行价值生产,服务于其他对象,同时获得他人尊重,衍生出对内在价值的推动力。

我们观看体育比赛,经常会出现肾上腺激素飙升,这个过程愉悦了自身,提升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如果我们进而参加了体育比赛,不仅会给他人带去视觉观赏的价值,生成我们自身的外在价值,为了赢得比赛而奋斗的行为也形成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越大,形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拉升内在价值。

提升的内在价值,又会形成内生动力,让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生成更大的外在价值。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个人价值会通过工具的使用来提升价值实现的效率。例如,使用各种装备/设备来进行运动,让身体更加健康;通过办公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等。

满足个人的内在价值,主要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同时,产品和服务也是人们进行价值生产,满足外在价值的工具。

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如何满足个人价值。

对于产品和服务(包括实体和内容信息)而言,具备广泛的工具属性,或者说,工具属性是产品和服务的底层核心属性。即使一个只具备观赏价值的产品或一个逗人发笑的短视频,那也是帮助人们提升内在价值的工具。为了快速实现个体的价值目标,我们当然可以创新和生产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工具。不过受限于专业性和成本,获取这些工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价值交换,以获取工具的所属权或使用权。

这样,“交换”就成为产品和服务能够体现的第一个价值(内在价值)。当人们使用工具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产生了产品和服务的第二个价值——使用价值(外在价值)。

因此,产品和服务的内在价值就是组织或企业重视的收益,具体体现在交换结果上;外在价值即它们的使用价值。

产品和服务的外在价值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并通过交换转化为它们的内在价值。产品和服务的外在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其自身的独特性,提供高效工具的能力,不管是作用于个人或群体上,还是作用于其他产品和服务(例如机器)上,最终都是要提升人的价值生产和消费效率。

因此,从本质上讲,产品和服务天然就面临跨界竞争的态势,只要能够满足消费方的价值需求,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并不是固定的。以人们的价值为出发点,当满足价值的方式发生变化时,跨界竞争随之而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社交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呢?社交可以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工具,例如,社交软件使用户直接获取社交方面的价值——提供信息、解决问题、提供娱乐等;也可以作为一个功能,辅助游戏、电商等软件增强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最终使游戏、电商等软件更受欢迎。

当ChatGPT之类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也能提供相同的价值,并形成应用时,就会对社交软件和社交功能产生极大的冲击。社交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下一个社交软件或功能,而是智能助手。

那么,如何将产品和服务的工具属性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只有在组织或企业中进行规模化生产、快速升级迭代、高效触及用户,才能使外在价值被大规模接收,内在价值实现最大化。

组织或企业的价值承载在产品和服务价值上。

对于组织或企业而言,在确定价值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对内外价值有更高的要求。组织或企业的内在价值的目标在于体现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想实现该目标则需要通过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地使用组织资源,以管理加强内部协同能力,推动实现员工的外在价值,进而为组织或企业创造新价值,并通过产品和服务进行承载,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外在价值。

因此,组织或企业的内在价值的关键在于有效分配与协同资源,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获取持续性发展。

组织或企业的外在价值的目标在于使所有相关利益方均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主要是通过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内在价值,进而形成对供应商的支撑价值、对债权人的兑现与增值价值、对消费者的产品与品牌价值、社会责任价值等。

企业的内在价值会推动外在价值的实现,而外在价值会向内在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济社会价值流转如图1-1所示。

图1-1 经济社会价值流转

再回到本节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在规划中以用户价值为中心,执行时却以收益为考核标准?

主要原因在于其没有理顺企业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逻辑关系,也没有想清楚自身发展、产品和服务、用户三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或许因为习惯使然,更看重过往的经验,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去寻求本质。毕竟,依靠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仅会让自己安心,不会有太大的挑战,还可以很快地获得“真金白银”。

长此以往,组织或企业就丢失了居安思危的能力,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中,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温水煮青蛙”。举个例子,某些企业在做产品规划时,会用用户为中心来背书,以经验为标准,既不证实,也不证伪,更不用说从用户的价值本质出发。当产品上市后,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收益目标,不是掀起价格战,就是实行机海战术。在复盘时,如果实现了收益目标,就投入下一场“运动”中。如果没有实现收益目标,项目团队集体“背锅”,再换其他团队继续进行。至于产品是不是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实现了用户价值,已经无关紧要了。这样的企业,在发展顺畅时,会无计划地疯狂扩张;在发展遇到障碍时,会慌忙收缩,内外价值处于崩塌状态。

庆幸的是,还有更多的组织或企业不断推动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形成正向循环,为实现社会跃迁而努力。有责任心的组织或企业以及与持续追逐价值的人民群众,构成大系统,形成经济社会。

经济社会的价值体现在维护整个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实现整个系统的顺畅运转,经济社会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经济社会的内在价值在于维持整个体系,并推动体系不断发展,对经济社会中各成员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制约,提升社会的公平性;外在价值在于通过社会公平性的实现,规范经济社会中的价值交换,从而鼓励采用先进生产力,促进各项创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价值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社会价值见表1-1。

表1-1 经济社会价值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价值以人为中心,不断流转。而这种流转,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人是价值的核心要素,不同角度的价值相互支撑,形成整体系统。人通过交换,获得产品和服务,使用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人通过组织或企业服务于他人,在社会中贡献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特征,流转是从价值生产方流向价值消费方,在流转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工具不断增值。增值幅度决定了价值生产方的生命力,即增值幅度大的价值生产方会逐步替代增值幅度小的价值生产方。

Tips:

·价值牵引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它不仅决定着组织或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个人的选择。

·对于经济社会、组织或企业、产品和服务、个人而言,价值都是由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构成的,其中内在价值的重点在于提升自身,而外在价值的重点在于使用,即通过外在价值实现或生产出更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

·只有流动,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即形成“价值生产—价值交换—价值消费”的流程。其中,价值消费不仅会提升消费者的能力,也会形成新的价值生产,最终形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