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策略与方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动态且不断发展的概念。人类的健康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自身了解地不断深入而变化的,传统的健康观念是“无病即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在此基础又增加了道德健康。目前,健康的概念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首先需要觉察自身的心理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不同心理学流派参照的标准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其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广泛认可。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够适应紧张环境,承受压力和挫折,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安排自己的各项活动,通过自我调节使身心和谐统一,将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知识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0.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二、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心理健康素养是一个能综合反映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理念、认知、行为、技能水平的健康指标。通常认为,心理健康素养是独立于遗传与自然因素、社会与经济环境、心理服务等之外的一个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国民心理健康状态,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2.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3.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4.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5.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6.服用精神类药物须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7.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8.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9.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10.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提出:每个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只有从三个因素的整合角度去理解和解决个体的健康问题,才能够促进个体真正的健康。

抑郁、焦虑等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仅将其视为一个疾病,采取的策略可能就是用药物进行干预。除生物学因素外,个体心理因素(性格特征、成长背景、认知模式等)和社会因素(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负性生活事件等)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采取的干预策略可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模式干预、认知方式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增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个体从疾病状态中恢复,还能够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四、心理异常的判断原则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功能,以下三点可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应该与客观环境一致。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则可推断产生了幻觉。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规律,则可推断产生了妄想。当出现幻觉和妄想时,不能主动审视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一致性,提示为心理异常。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如果各种心理过程之间不能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都会形成独特的人格,人格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如果人格忽然发生变化,如热情开朗的人变得郁郁寡欢,热心的人变得冷漠无情,这些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就属于异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