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病临证求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虚瘀痰毒证治心法

一、扶助正气,固动脉粥样硬化之本

在正常人体中,动脉内皮环境处于损伤和修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病理状态下,人体的正气不足,修复能力下降,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内皮通透性增加,脂质沉积,纤维增生,斑块形成,最终发展为AS。因此,我在临床治疗AS时注重培补人体正气,维持内环境稳态,倡导“以治虚贯穿始终”的思想,在临证中根据五脏虚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治疗。由于痰瘀是AS形成的始动因素,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心主血脉,因此,在治疗时尤其注重补益心脾之气,常用药物有黄芪、太子参、甘草等。黄芪色黄,入脾经,《本草纲目》认为黄芪有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的功效,黄芪用量通常较大,因其为“补气之长”,气盛则血行脉通;太子参性平,味甘,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急补不如缓补,久病体虚之人不宜使用过于峻补之品,因太子参药性和缓,故临床上常以太子参代人参;甘草善补心气,《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此药与百药相合,可以壮筋骨,补体力,为调和阴阳之佳品。在AS后期,由于热毒伤阴,阴液亏耗,患者多表现为疲乏无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而形成气阴两伤之势,此时应加入补阴之药,如白芍、当归、百合、麦冬等。

二、散瘀化痰,治动脉粥样硬化之标

《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动脉内皮增生、变厚、纤维化以及形成斑块的过程,就是中医痰瘀胶结,阻滞血脉的病理过程。在AS的初期,痰浊阻脉,瘀血渐积,此时应以化痰为主,散瘀为辅,我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佐以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之药。当AS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管腔狭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时,则辨证多以瘀血为主,痰瘀凝结,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化痰,常用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佐以半夏、瓜蒌,在此阶段,由于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瘀时,必然会导致气滞,因此,在此阶段可稍稍加上理气之药以助血行。当AS发展形成稳定坚固的粥样斑块时,痰瘀胶结,凝聚成块,在治疗上强调涤痰散结,化瘀通络,常用基础方为涤痰汤加桂枝茯苓丸,此阶段有形实邪积聚时间较长,斑块坚硬难移,应用活血化痰之药必历时较长,因此可加软坚散结之药,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缩短病程,常用药物有牡蛎、夏枯草、鳖甲、天花粉等。应当注意,上述为AS病机演变的一般规律,由于AS患者的体质、病程、病期、病情的不同,痰瘀的程度也不一,应注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的不同进行辨证,分清痰瘀的主次和程度进行用药。

三、解毒通脉,防动脉粥样硬化之变

AS晚期,痰瘀化热,蕴久化毒,此时的毒邪,多为热毒。究其原因,或认为现代人心理压力过大,致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或认为吸烟、饮酒、多食肥甘厚味等皆生痰,痰瘀交阻,瘀久化热,热极生毒;或认为痰瘀化热日久而蕴毒等。因而在治疗上应重视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可选用黄连、贯众、连翘、蒲公英、穿心莲等药物。AS后期,虽热毒表现较多,亦有寒、湿、浊、风等毒邪,应仔细辨证,分而论之。应当注意的是,虽然毒邪具有骤发性、善变性的特点,但是毒邪的存在不一定会发生不良的心脑血管事件。毒邪引发斑块的不稳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毒邪形成之初,伏藏于脉络之中,伏而不发,是为伏毒。一方面,正衰邪长,毒积愈深;另一方面,在情志过激、酒食不节、劳逸失调等诱因下,毒邪走窜经络,则变证生焉。因此针对AS的晚期,一方面,要根据辨证尽早应用解毒通脉的药物;另一方面,要消除诱因,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