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简答题
1.简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答案: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证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生理病理学说为指导,注重传承古今中医经典名著、名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2.简述外感病与内伤病的异同。
答案: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涉及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3.简述刘完素的主要学术特色。
答案:刘完素以《素问》病机十九条为基础,创立火热理论,擅长重用寒凉药以治火热病证,倡导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攻下养阴及养肾水、泻心火等治法,拓展了中医治疗温热病的思路。同时,阐发《黄帝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初步建立了相火理论的轮廓。由于善用寒凉药物治病,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4.简述张子和的主要学术特色。
答案:张子和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祛邪外出,不能让其滞留体内为患。他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的见解。由于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下派”。
5.简述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时代背景。
答案:李东垣生活于金元社会动荡之年,百姓饥寒交迫,饮食不节,体质虚弱,所治患者大多由于脾胃损伤,因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重视脾胃。
6.简述李东垣的主要学术特色。
答案: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复元活血汤等有效方剂。由于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其为“补土派”。
7.简述朱丹溪的主要学术特色。
答案:朱丹溪对气血痰郁、湿热、痰瘀互结等病机理论阐发深入,对哮喘、痛风、痿证等多种常见内科杂症辨治经验丰富,创越鞠丸、二妙丸、保和丸、虎潜丸、大补阴丸等方剂。由于力倡“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对滋阴降火之法研究颇深,故后世称其为“滋阴派”。
8.简述张景岳的学术特色。
答案: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同时提出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要点,为八纲辨证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纠正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子和喜用寒凉攻伐之偏,倡导人之生气以阳为主,指出人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力主温补之法。
9.简述叶天士《温热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温热论》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病因病机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其次,把温病发病的过程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并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㾦的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10.简述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主要内容。
答案:以三焦为纲,疾病为目,论述风温、温热、温疫等九种温病的证治,并提出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