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神志病验案选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神志病的病因病机

一、神志病的病因

神志病的病因,是指引起神志病发生的原因。在七情、六淫、痰饮、瘀血等众多致病因素中,七情内伤位居首位。

(一)七情内伤

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活动,即五志所化。正常情况下,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异常情况下,即机体受到长期不良的精神刺激,或遭受突然猛烈的精神创伤,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超出机体能够耐受的程度,则会引起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灵枢·寿夭刚柔》记载“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则病脏”“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变化过度往往通过这种对应联系损伤各自的五脏,此即所谓“内伤七情”。

情志致病损伤五脏,首先及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七情活动是直接在“心神”主导之下进行的。由于心对全身的主宰地位,因而,七情致病首先入心,而后及他脏,正如《灵枢·口问》所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致病首先入心,易引发神志的异常。由于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在气机升降出入及情志调节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七情过度,气机受累,或肝气郁滞不行,或肝气太过逆乱,上可犯及心肺,中可横乘脾胃,下可损肾伤精,从而产生气滞而郁、气逆而上、气余化火、气滞血瘀、气结痰停等各种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二)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为“六气”。当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或遇非其时而有其气,或遇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机体正气不足以抵御时,气候变化便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发病,此致病因素则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的统称,也称为“六邪”。六淫可以引起神志病症的发生。六淫之邪所致的神志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伴随原发疾病的发生而发病。

1.风邪 风邪为外感六淫中的主要致病因素,“风为百病之始”“风为百病之长”,属性为阳,具有袭阳位,易开泄,善行数变及主动之特征,因而风邪淫胜伤人,除表现有发热、恶风、汗出、头痛及咽喉痒痛等一般症状外,还可产生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之特征。尤其风邪直犯于里,可引动内风,致使筋脉拘挛而有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手足蠕动等症状,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邪客于阳经,化火热,纵火内燔,熏灼神明,则狂乱无知,即“重阳者狂”。

2.寒邪 寒邪具有阴霾本性,可直中脏腑,伤及心肾阳气,使患者出现四肢厥冷、但欲寐、脉微欲绝的症状。若脾气或脾阳受损,气血生化无源,心神无以充养,亦可因痰浊内生,清窍被蒙引起神志异常,出现诸如嗜睡、神昏、健忘、昏厥等神志症状。如《伤寒论》少阴病中的“但欲寐、心烦不得眠”等。

3.火邪 火、暑同为阳热之邪,二邪引起的神志病较为常见。心主火,火与心相应,暑邪易直中心包,火邪最易扰乱心神,轻则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重则出现神昏谵语、狂躁妄动、昏厥、不省人事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湿邪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最易困脾而伤及阳气,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影响心气心血,从而产生神志方面的病变。湿邪内阻,清气不升,心脑失养或湿聚痰生,蒙蔽清窍为其最为多见的病理变化,症见烦闷、嗜睡、发狂、痴呆、健忘或晕厥等。

5.燥邪 燥邪伤人,伤津为先,进而耗血伤阴,引起阴血亏损,心神失养;亦可因燥热相合,结于胃肠之腑,腑热上蒸,心神被扰,产生神昏谵语,“发则不识人,如见鬼状”等严重的神志异常症状,如阳明腑实证中的大承气汤证候。

(三)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其气虽流散于自然界中,但不属于六淫的范畴。《温疫论》云:“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疠之气、温毒病邪,致病暴戾,传变迅速,有“一日三变”之说,多从口鼻而入,最易内攻于心、肝等重要脏器,引起昏痉之变;且易壅结凝聚,蒙蔽清窍,化痰生瘀,闭阻脑窍,引发癫、呆等病。

(四)瘀血、痰浊

瘀血与痰浊是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病证,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瘀血与痰浊是神志病辨证中最受关注的致病因素。

1.瘀血 血行不畅或脉络损伤、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可形成瘀血。瘀血产生后又可重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心主血脉藏神,瘀血损伤心脉,可产生各种神志病症,如瘀血停于胸中,则心气不畅,而见怔忡、惊悸;瘀血停于上中焦,则健忘、癫痫;瘀血停于下焦,上乘攻心,则发癫如狂。此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肝失养,常见失眠、多梦等症状。

2.痰浊 痰浊由水湿而化,性属阴邪,阴主静,多由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司,水液停滞而形成。痰迷心窍或痰阻脑络,而使神明失用,临床可见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甚至神昏、痴呆等;痰浊与热邪夹杂而成为痰热,甚或痰火而扰心,易发为狂乱、阳痫;痰浊随气机升降如痰阻于心,则心气心血运行不畅,可致烦闷、心悸;痰犯颠顶而致昏冒、晕厥;痰气交阻,可致郁病。

(五)饮食内伤

饮食内伤也是神志病发生的因素之一。饥饱无度,脾气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血不养心则会出现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卑怯等症状,如《素问·逆调论》所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六)先天禀赋

神志病与先天禀赋亦密切联系。素体禀赋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变化,并不患病。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脏气不平,遇情志刺激,则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而发病。神志病患者一般多有类似的家族病史。

(七)医源、药毒、食毒

医源或药源性因素可诱发人体的情志、神志发生异常变化。如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很多神志病是由于医生误治而导致的,如误用汗、吐、下法和火法等。吴又可提出“药烦”一词,是指部分患者服药后出现毒副作用,也可见于误服药物中毒。食物本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气血精津的生化之源。食物中毒指误食存放不当,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误食染有毒气的食物;或进食某些不经熟化处理的肉类,致机体的肠道受损,伤及脾胃,出现呕恶下利,甚有毒淫脏腑,使神志混乱,出现昏迷、谵语、抽搐、厥逆等。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食诸虫中毒候》云:“野菜芹荇之类,多有毒虫水蛭附之,人误食之,便中其毒,亦能闷乱,烦躁不安。”

(八)寄生虫

“虫”是一类有生命的内邪,其自身能动,古人认为其还可产生“蛊毒”,影响患者神志变化。常见寄生虫有蛔虫、寸白虫、蛲虫、钩虫、绦虫等。虫蛊为病,除影响胃肠气机,引发脘腹疼痛、呕吐等胃肠疾患外,亦可导致诸多神志病变,如蛔虫钻入胆腑,可引起蛔厥;绦虫侵及入脑,而致癫、狂、痫、头痛等;虫体化生蛊毒,暗耗气血,血不养心,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二、神志病的病机

气机的升降失调,是神志疾病的最主要发病机制,气血运行紊乱,影响情志的舒畅。《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同的精神情志刺激会对人体气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的病证也不相同。“怒则气上”是指当生气暴怒时,会导致肝气横逆或上冲,血随气上而暴发晕厥,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谓“薄厥”。“喜则气缓”是指暴喜或过于高兴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失神、健忘甚至狂乱。“悲则气消”是指当过度悲哀时,会耗伤心肺之气,出现神情默默、意志消沉、寡言少语,甚至发为痴呆的症状。“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气以下泄,肾气不固,以致精伤神摇。“惊则气乱”是指因神惊而致气乱,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无所适从。“思则气结”是指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机郁结,久则暗耗阴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出现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多虑等。

虽然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是神志病发病的基本病机,但言治疗,必定要归属到脏腑经络等具体的病位。中医学将神分属于五脏,任何因素影响到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等功能,都可能出现心神失主,意识不清,语言错乱,精神行为异常,情感障碍等表现,进而导致神志病的发生。

(一)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神”的活动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心在脏腑中的主导地位与它主神明的作用有关。“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若心患病神明失其所主,易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甚则谵妄、昏迷等症状。心神异常可以由心神失养、心神被扰、心窍闭阻所致。

心神失养,《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正常的神志活动,必赖机体的阴精、阳气、津血濡养。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虚、血虚、阴精或阳气不足,都可以出现心神失养。如劳倦伤脾,气血化源不充,或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气血不足以养心,则失眠、健忘、心神恍惚等,如《景岳全书·不寐》所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心神被扰,主要因火热病邪引发。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陷心包,邪热扰心,可见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内伤杂病有实有虚,实多由痰火或心肝火热所致,痰火扰心,表现为胆怯易惊,噩梦纷纭,甚至发生精神狂躁等神志不宁的症状;虚多为心、肝、肾阴虚火旺,虚火扰心,而出现神志不宁,虚烦不得眠等症状。

心窍闭阻,主要由痰浊瘀血致病。心窍阻塞,神机被遏;或温病邪热,煎熬血液,热瘀互结,闭阻心窍,则导致神昏谵语与唇青色紫等热瘀证并见。临床亦可见到多寤嗜睡、举止失常、语无伦次、喃喃自语、呕吐痰涎,甚则出现意识不清、神志痴呆等症状。

(二)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具有主疏泄、主藏血,主升、主动的特性,能够调畅气机与精神情志活动。《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谓之魂。”神志病常与肝关系密切,当肝脏的阴阳气血失常,或者情志失调,或者邪气伤犯于肝,则会导致神志病的发生。由肝而引起的神志病,主要是由于疏泄太过不及、肝血不足、肝的阴阳失常所致。

疏泄太过因精神刺激,肝脏气机失调,情志逆乱,出现烦躁易怒、多言躁扰、喧闹不宁等精神不安的表现;甚者血随气逆,出现厥证。疏泄不及因情绪不畅或湿热邪气阻遏气机,致使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或生理性肝气本虚,功能减退,疏泄无职。表现为意志消沉,闷闷不乐,抑郁寡欢,悲伤欲哭,多疑善虑,胸胁苦满,饮食呆钝或为黄疸等症状。疏泄太过与不及,同属肝脏气机失调,前者是功能亢进,故其性窜动;后者是功能减退,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血不足,均会使神魂失养、魂不守舍、心神不定、失眠多梦、梦游、或出现幻觉等。

肝的阴阳失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各种内外因素扰及肝脏,均有发生动风的可能,临床表现为失神、抽搐等。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阳气偏亢于上则面赤眩冒,烦躁易怒,如《金匮要略》所云:“厥阴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阴。”肝气常有余,气有余则化为火,五志过极,暴怒伤肝,可引动肝火,肝火炽盛,血气壅实,气热郁逆,可致心烦失眠,甚则为狂为厥。

(三)脾

脾主运化水谷,藏意,在志为思。若脾的功能失司,则会出现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影响脾的运化,而致运化失司。脾运失司,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两虚,神失去阴血的滋养、阳气的推动,则可出现神疲、精神惶恐或失眠多梦、虚烦等。脾运失司,可致水停为饮、湿阻为痰,痰浊致病出现神志精神疾病的症状。

(四)肺

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反映在神志病病理方面,主要是以气病为患。气郁不宣,则常出现胸闷憋气;肺气郁滞,传其所胜则太息;气机不得宣解,故面容愁苦。过度悲哀、忧伤,以致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是谓悲则气消,症见悲伤欲哭、神情郁闷、胸闷不舒等。

(五)肾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肾主骨生髓,上通髓海;内舍其志,外合惊恐。先天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久病亏虚,皆可致肾精亏少,心神失养,出现神的活动能力低下,如出现失眠多梦、神衰健忘等。肾虚火旺,水不济火,可使心神被扰,出现精神虚性亢奋、心烦失眠,甚则躁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