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中药食疗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黄帝内经》
食物的性能理论是前人在长期的生活与临床实践中对食物的保健和医疗作用的应用经验总结。连同对药物应用的认识,逐渐上升为理论。古代医家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的性能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食疗理论。这一理论是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人们常说“药食同源”,“源”在哪里?中医学认为,任何一种药物或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气味,也即“四气五味”。它决定着某一种药物或者某一种食物的性能与功效。药物和食物都要依据四气五味理论分析它们的性能与功效。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说,日常饮食,通过粮食、果品、动物肉食、蔬菜的滋养,同时要“气”“味”合和之后再来食用。如此,才能补益人体的精气,达到维护生命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因此,日常饮食不仅要注意食物的种类齐全和比例恰当,更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平衡。
食物“气”或“性”与中药“四气”或“四性”是一致的,古人按寒、凉、(平)温、热基本上把食物分为四大类性质。
四气: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如果寒、热、温、凉都表现不明显,就叫作平性。平,即平和之意。许多食物,尤其是谷物类食物,大多是平性的。一些性质平和的食物或药物,比较适宜长期食用。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仍概括为“五味”。五味指药物或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还有淡、涩、滑等比较特殊的味道,由于这类味道的食物或药物都比较少见,通常就用“五味”来概括所有的味道。
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中医学认为,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