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柏仲景学术幽微探:三江伤寒流派学术特色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发热的利弊

如果我们将太阳病的“发热恶寒”、阳明病的“潮热”、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联系起来看,则可看出,它们都是正气抗邪的一种表现。故《素问·热论》云:“热虽甚不死。”

如果我们把“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和厥阴病的“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联系起来看,可以知道病入三阴见到发热,原因之一是阳气存在或阳复胜阴,乃疾病向愈的希望。相反,若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可见厥而无热,就是正气消亡。也许有人要问:厥阴病的第344、345条,均明言“伤寒发热……死”,难道此等发热亦表示正气存在吗?答曰:此两条属虚阳外越,阳气将绝,同前面所举少阴两条纯阴无阳本质相同,故均曰“死”。然必将其最后一分阳气耗尽,方会毙命,观临终者体温急剧下降可知。故即使如此地步的发热,亦代表着正气抗邪的最后努力。综观之,寒乃邪气干正,热乃正气抗邪;寒之轻重,表现着邪之微盛,而热之有否,代表着正之存亡。

伤寒发热条文如此之多,发热涉及面如此之广,而直接用白虎汤等清热剂者,寥寥数条而已,这除了说明伤寒的感邪性质和仲景之重视病因治疗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仲景并非认为发热对人体一概都是不利的。故其治疗着眼点,总是令阴阳自和,而将发热情况作为实施这个治疗总则的重要依据。

当然不能简单说发热是有益的,这里只不过将这一重要主症具有的积极意义——抗邪力盛、阳气来复和正气作抗邪的最后努力的一面加以揭示,从而帮助认识仲景的疾病观而已。不言而喻,热势过高,发热过久,不仅可伤津耗液,甚至会引动肝风,逼乱神明;也可壮火食气,使阳气在发热过程中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气阴两伤,乃至阴竭阳脱、阴阳离决之严重后果。故《伤寒论》在治疗上,除病在阳明用白虎汤外,病在太阳之表和厥阴之里,亦均用白虎汤。对服桂枝汤反烦(实即热)不解者,还采用了先刺风池、风府,以泄风退热。可见必要时对发热还是采取了果断措施的。同时对发热可能造成伤津耗液的问题,在治疗时亦充分予以注意,如桂枝汤法只取微汗,承气法得下即止,以及白虎汤之用粳米等。总之,既不是一见发热就退热,亦不是对发热不加处置,这一治疗原则,反映了仲景对发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