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解(郭霭春白话解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按:下药性,赵本无,以后并同。)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①。味甘温

【成注】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注释】

①擘:《说文·手部》:“擘,也。”“,裂也。”“擘”与“劈”通。《说文·刀部》:“劈,破也。”段注:“或假擘为之。”

右五味,赵本有“三味”二字。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伇赵本无“伇”字。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赵本无“者”字。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释】

①㕮咀:慧琳《音义》卷五十二:“㕮咀,拍呠也。”(呠,疑“碎”之误字。)旧解为口嚼如碎豆状,恐不合。

②适寒温:使药之冷热适宜。

③须臾:为时不久。《玉篇·申部》:“须臾,俄顷也。”慧琳《音义》卷三:“二刻名须臾,以子丑等十二时约之,每辰五刻。”

④歠(chuò辍):《说文·欠部》:“歠,饮也。”“歠”与“啜”通,盖有食、饮二义,故古人有歠粥之称。《广韵·十七薜》:“歠,大饮。”“饮”有喝意,北人称歠粥为喝粥即以此。

(zhé哲):汗出貌。见《广韵·二十六辑》。

⑥流漓:《集韵·五支》:“漓,流貌。”“流漓”连绵同义。“不令如水流漓”,盖戒汗出不宜过甚,故以水流喻之也。

⑦小促其间:《广韵·三十小》:“小,微也。”慧琳《音义》卷三引《广雅》:“促近也。”如上义,则“小促其间”,即微将服药时间促近,即缩短间隔。

⑧周时:即整昼夜。

⑨五辛:山田业广曰:“五辛,蒜、葱、韭、薤、姜。”

⑩酪:牛羊乳汁。《释名·释饮食》:“酪,乳作汁。”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赵本无“者”字。桂枝汤主之。

【成注】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校勘】

①汗出恶风者:《脉经》卷七“恶风”下有“若恶寒”三字,无“者”字;《千金》卷九“者”作“寒”。

【注释】

①头痛:太阳头痛,重在后脑,痛连项部,并有项强情况。

②发热:三阳经都有发热,此发热是太阳发热,所谓翕翕发热;若阳明发热,则蒸蒸而热;少阳发热,则往来寒热。应细加区别。

③汗出:桂枝汤证,重在汗出。如汗不出者,便非桂枝汤证。

【白话解】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应当用桂枝汤治疗。

(14)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葛根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者,当无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医统本作“日”。熊校记:今日汗出,旧钞作曰,是也。汪本作自,非。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校勘】

①反汗:《玉函》、《翼方》卷九“反”上有“而”字;《总病论》卷二“汗”上无“反”字。

②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百证歌》第二十四证注“桂”上有“宜”字;《准绳》中“汤”下无“主之”二字。

【注释】

(shū舒):刘渡舟曰:“,紧固拘牵不柔和貌。”《素问·刺腰痛论》:“腰痛,侠脊而痛至头,然。”太阳经脉循脊而行,邪入于输,故项背强直,俯仰运转,不能如常。“”者,项背强直之状也。

②反汗出恶风者:周学海曰:“反,复也。此谓既项背,复汗出恶风也。”

【白话解】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舒,又汗出恶风的,应当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赵本作“得”。与之。

【成注】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校勘】

①后:《玉函》卷二、《来苏集》卷一“之”下并无“后”字。

②方用:《玉函》卷二、《翼方》卷九并无“方用”四字。

③若:《玉函》卷二无“若”字。

【注释】

①其气上冲:山田业广曰:“按‘上冲’二字,《论》中数见,如曰‘气上冲胸’,曰‘气从少腹上冲心’,曰‘气上冲咽喉’,曰‘气上撞心’是也。今既冒太阳病,而言其气上冲,未尝言上冲某处,知太阳经气上冲,或头项强痛,或鼻鸣干呕,或面反有热色等证,不以可定然也。”

②若不上冲:钱潢曰:“若不上冲,恐下后邪或内入,胃气已伤,将有逆变,尚未可知,桂枝汤不可与也。”

【白话解】

太阳病,误下以后,有太阳经气上冲抗邪征象的,可以给与桂枝汤治疗。煎服方法与前面相同。如果没有经气上冲,就不能给服桂枝汤。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赵本有“之”字。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成注】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校勘】

①发:《脉经》卷七“发”下有“其”字。

②仍:《玉函》卷二作“而”。

③桂枝:《脉经》卷七、《玉函》卷二“桂枝”下并有“复”字。

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活人书》卷五作“当知何逆”。

⑤证:《玉函》卷二“证”下有“而”字。

【注释】

①温针:谓针刺于一定穴位内,以艾绒裹针柄,点燃加温,用以逼汗。山田业广曰:“温针与烧针同义。”

②坏病:慧琳《音义》卷五引《考声》云:“坏,败也。”方有执曰:“坏,言遍历诸治(指用吐法、下法、温针),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也。”柯琴曰:“坏病者,即变证也。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硬、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阳奔豚等证。”

③不中与:“不中”即不可、不宜。《广韵·一东》:“中,堪也,宜也。”盖误治已成坏病,是桂枝证已罢,故不可再与桂枝汤也。

【白话解】

太阳病三日,已经用过发汗法,或吐法,或下法,或温针疗法以后,病仍不解的,这是“坏病”,不可再用桂枝汤治疗。要审察病人的脉象和症状,辨明误治后的证候性质,随证治疗。

桂枝本为解肌①①,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赵本有“之”字。也。常须此,勿令误也。

【成注】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医统本作“汗不”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校勘】

①桂枝本为解肌:《玉函》卷二“桂枝”下有“汤”字。舒诏曰:“‘解肌’二字有误。桂枝乃太阳驱风之药,并非阳明解肌之药,何得谓‘本为解肌’?当是‘桂枝汤本为驱风’传写之误。”

②若:《玉函》卷二无“若”字。

③汗不出:《玉函》卷二、《千金》卷九、《翼方》卷九并作“无汗”。

【注释】

①解肌:解散肌表之邪。当与麻黄汤之发汗解表加以区别。方有执曰:“肌,肤肉也。盖风中卫而卫不固,发热汗出而恶风,卫行脉外,肤肉之分也,桂枝解护之,热粥释散之,病之所以解也,故曰:‘本为解肌’。”

②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乃表实证,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③常须:“常”与“当”义通。或疑为“当”之误字,似可不必。

④识(zhì志):记住。《集韵·七志》:“识,记也。”

【白话解】

桂枝汤本来是解散表邪的方剂,如果病人脉浮紧,发热无汗的,不能用桂枝汤治疗。应当记住这一点,不要误用。

(17)若酒客病①①,不可与桂枝汤,得汤赵本作“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成注】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校勘】

①若酒客病:《玉函》卷二作“酒客”。

②得汤则呕:《玉函》卷二“汤”作“之”。《千金》卷九“得汤则呕”作“若服必呕”。

③以:《玉函》卷二无“以”字。

【注释】

①酒客病:“酒客”指平素嗜酒者。吴谦曰:“‘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其病之状:头疼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

②不可与桂枝汤:柯琴曰:“言外当知有葛根、黄芩以解肌之法矣。”

【白话解】

如果平素嗜酒的人患太阳中风证,不能用桂枝汤,误服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不适应甜味的缘故。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①②医统本作“仁”。

【成注】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厚朴、杏仁以降气。

【校勘】

①厚朴杏子佳:同德本“佳”作“仁”。《来苏集》卷一“子”作“仁”。

【注释】

①喘家作:“喘家”,指素有喘病的人。本句读法有二:一为“喘家”断句,“作”字属下读,如黄元御是;一为“喘家作”三字连读,如范式则是。按范说似是。“喘家作”与第十七条“酒客病”句例同。所谓“喘家作”谓素有喘疾又感新邪,而喘发益甚。

②加厚朴杏子佳:钱潢曰:“气逆喘急,皆邪壅上焦也。盖胃为水谷之海,肺乃呼吸之门,其气不利,则不能流通宣布,故必加入厚朴、杏仁乃佳。”

【白话解】

平素有喘病的人患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效果好。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成注】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校勘】

①凡:《玉函》卷二无“凡”字。

②吐者:《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一作“而吐”。

【注释】

①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柯琴曰:“桂枝汤不特酒客当禁,凡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可必也。”

【白话解】

凡服桂枝汤而出现呕吐的,以后还会吐脓血。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附子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校勘】

①发:《玉函》卷二“发”下有“其”字。②漏:《玉函》卷二“漏”下有“而”字。

【注释】

①遂漏不止:“漏”,渗泄。《集韵·五十候》:“漏,泄也。”“遂漏不止”,犹云因而泄汗不止。《伤寒集注》引孙广从说,谓“漏”字不可解,拟改为“汗出不止”,似可不必。

②急:即拘紧。由于四肢拘紧,甚至难以屈伸。

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程知曰:“此与真武汤微细有别,真武汤是救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桂枝加附子汤是救里寒漏汗之失,急于温经者。”

【白话解】

太阳病,用发汗法治疗,导致汗泄出不止,病人出现恶风,小便少,手足微微拘紧,屈伸不自如,这种病证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赵本注:“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去芍药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

【校勘】

①太阳病:《总病论》卷二无“太阳病”三字。

②下之后:《玉函》卷二“之”下无“后”字。《总病论》卷二、《准绳》中“下”下并无“之”字。

【注释】

①脉促:“促”为阳脉,其象急遽,甚至必数,寸部独盛,其主病为上部。本条下后,症现胸满,表邪已陷于内,而犹主桂枝汤者,即以“脉促”为准。盖“脉促”所寓有表邪未罢之意,故仍用桂枝汤。去芍药则以下后胸中阳气已伤,不宜再用阴药也。

②胸满:即胸闷。“满”与“懑”通。《汉书·石显传》颜注:“满,读曰懑。”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仓颉》:“懑,闷也。”

【白话解】

太阳病,用下法治疗后,出现脉促而胸闷的,应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

(22)若微恶赵本无“恶”字。赵本有“桂枝”二字。去芍药方中赵本无“方中”二字。加附子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熊校记:按论文据赵本无恶字,元刊误衍,然注中仍不误也,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误,非是。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校勘】

①若微恶寒者:吴谦曰:“微恶寒,当是‘汗出微恶寒’方合。若无‘汗出’二字,乃表未解,何取乎加附子也。”

②去芍药方中:《玉函》卷二“去”上有“桂枝”二字。“芍药”下并无“方中”二字。《准绳》同。

【注释】

①微恶寒:“微”字陈念祖释为脉微,甚是。此“脉”字蒙上“脉促”而省,古书自有其例。如谓不然,若解作轻微恶寒,则桂枝加附子将何解?

【白话解】

如果出现脉微而怕冷的,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③②,一日二三度发④③。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⑫⑥,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赵本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医统本作“前”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校勘】

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玉函》卷二“发热”“热多”下并有“而”字。

②其人不呕:《活人书》卷八无“其人”二字。

③欲自可:《玉函》卷二、《总录》卷三十三“欲自可”并作“自调者”;《活人书》卷八无“欲”字。

④一日二三度发:《玉函》卷二“日”上无“一”字;《脉经》卷七、《翼方》卷九“二三度”并作“再三”。《活人书》卷八作“日一二发”。

⑤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经》卷七无此八字;《翼方》卷九“脉”上有“其”字。

⑥脉微:《脉经》卷七“脉”上有“其”字。

⑦此:《脉经》卷七、《翼方》卷九“此”下并有“为”字。

⑧更发汗、更下、更吐也:《玉函》卷二作“复吐下发汗也”;《脉经》卷七“汗”下无“更下、更吐也”五字。

⑨面色反有热色:《玉函》卷二“面”下无“色”字;《翼方》卷九“热”下无“色”字。

⑩未欲解也:《翼方》卷九作“为未欲解”;《总病论》卷二“未”下无“欲”字。

⑪小:《翼方》卷九无“小”字。

⑫身必痒:《玉函》卷二“必”下有“当”字;《总病论》卷二“身”上有“其”字。

【注释】

①如疟状:寒热交互发作,似疟疾。

②清便欲自可:“清”是“圊”之假字,“圊”即厕所。“欲”,据孙鼎宜《伤寒章句》作“续”,“续”犹“仍”也。“清便欲自可”,谓往厕大便仍平素之不硬不溏也。

③一日二三度发:“度”犹次也。一日发二三次,是申明非一日发、间日发,而上文“如疟状”之意益明。

④脉微缓:“微缓”与“洪紧”相对,谓不洪不紧,象征邪有退意。

⑤阴阳俱虚:“阴阳”指表里。此谓表里俱虚。

⑥身必痒:“痒”当作“蛘”。《说文·虫部》:“蛘,搔痒也。”《疒部》:“痒,疡也。”“痒”与“蛘”义自有别。今字以“痒”为“”,《玉篇》中“痒”“”为一字,则延误已久。

【白话解】

太阳病,得病八九日,像疟疾那样发热恶寒,发热多而恶寒少,病人不呕吐,大便仍调和如常,一天寒热发作两三次。如果脉象微缓,这是病将痊愈;如果脉微而怕冷,这是表里俱虚,不可再用发汗、泻下、催吐的方法治疗;如果面部反而有红色,表明病邪不能外解,因为表邪不得微汗以外达,所以身体会出现瘙痒,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④③与桂枝汤则愈

【成注】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校勘】

①初:《百证歌》第三十七证注《活人书》卷十二并无“初”字。

②反:《脉经》卷七、《翼方》卷九“反”上并有“而”字。

③先:《脉经》卷七、《百证歌》第三十七证注“先”上并有“当”字;《翼方》卷十“先”上有“宜”字。

④却:《脉经》卷七、《翼方》卷九“却”上并有“乃”字。

⑤则愈:《百证歌》第三十七证注“则”上有“服之”二字。

【注释】

①反烦不解:《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引申有热闷烦乱之意。此言由于表邪太盛,经络受阻,作汗无力,以致增烦而邪不解,须急疏通经脉。

②先刺风池、风府:“风池”,耳后陷中,后发际大筋外廉。“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寸。《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尤怡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者,阳邪痹于阳而不散也,故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其痹。”(《医学读书记》卷中)

③却:有“再”意。

【白话解】

太阳病,第一次服用桂枝汤后,反而出现烦热而表邪不解的,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穴,再给服桂枝汤就会病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③①;若形如赵本作“似”。赵本有“一”字。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赵本有“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

【校勘】

①大汗出:舒诏曰:“‘大’字误,当作‘不’。若‘大汗出’之证,不藉汗解可知,必是‘大汗出’,故宜汗解。”

②脉洪大者:《玉函经》卷二作“若脉但洪大”。

③如前法:《玉函》卷二、《脉经》卷七、《翼方》卷九并无“如前法”三字。

④若:《玉函》卷二、《脉经》卷七“若”下有“其”字;《翼方》卷九“若”作“其”。

⑤日再发者:《脉经》卷七作“一日再三发”;《玉函》卷二“日”上有“一”字。

⑥必:《脉经》卷七作“便”。

【注释】

①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按此十八字,似涉下二十六条致衍,脉洪大,安能再服桂枝汤耶?有人认为“大汗出”应为“不汗出”,但细勘全书,并无“不汗出”句例,改“大”为“不”亦似不妥。

②若形如疟:此与前“如疟状”句意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何故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其释“如疟状”之病理,可以旁参。

【白话解】

如果身体寒热如疟疾,一日两次发作的,汗出就会病解,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赵本有“白虎加人参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校勘】

①后:《总录》卷二十三无“后”字。

②渴不解:《总病论》卷二无“不解”二字,“渴”属上读。

③脉:《玉函》卷二、《脉经》卷七“脉”上并有“若”字。

【注释】

①大烦渴:“大烦渴”即甚烦渴。“大”古“太”字。《太平御览》卷二十七引《风俗通》:“大者太也。”《广韵·十四泰》:“太,甚也。”

【白话解】

服桂枝汤,大汗出以后,出现非常心烦,口渴不能缓解,脉洪大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赵本、医统本并作“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成注】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校勘】

①发热恶寒:《百证歌》第二十三证注“发”下无“热恶寒”三字,“发”连下读。

②脉:《活人书》卷八“脉”下有“都大”二字。

③此:《百证歌》第二十三证注无“此”字。

④更汗:元刻本、四库本、同德本、天保本、《百证歌》第二十三证注、《永乐大典》卷三千六百十四“更”并作“发”;《玉函》卷二“更汗”作“复发其汗”。

⑤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玉函》卷二、《百证歌》第二十三证注“汤”下并无“方”字。柯琴曰:“本论无越婢证,亦无越婢方,《金匮要略》有越婢汤方,世本取合者即是也。仲景言不可发汗,则不用麻黄可知;言无阳,则不用石膏可知,若非方有不同,必抄录误耳。”

按:“宜桂枝”九字,疑系错倒,似在“热多寒少”句下,则“无阳”“不可更汗”之疑可解,是否?请质高明。

【注释】

①热多:柯琴曰:“‘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

②脉微弱者:吴人驹曰:“‘微乃微甚之微,非细微之微,但不过强耳。既曰‘热多’,脉安得微?”

③无阳:喻昌曰:“‘无阳’乃无表、无津液之通称。”柯琴曰:“‘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

【白话解】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重而寒轻,适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这是阳气已虚,不可再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