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赵本有“炙”字) 生姜一两三钱(赵本作“二铢”,切,医统本无“切”字)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赵本无“去节”二字)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咀。赵本无“咀”二字。以五升水,赵本作“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赵本作“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赵本有“之”字。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赵本作“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熊校记:本方至越婢一,按此二十六字,语欠明,赵本作“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赵本文义较完,当从订正。
(28)服桂枝汤,或①之下①,仍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②,心下满微痛③③,小便不利④者,桂枝汤赵本、医统本并无“汤”字。去桂④⑤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成注】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校勘】
①或:《脉经》卷七无“或”字。
②仍:《脉经》卷七无“仍”字。
③微痛:《玉函》卷二“微痛”上有“而”字,与上句连读。
④桂枝汤去桂:同德本、天保本、《外台》卷二“桂枝”下并无“汤”字。吴谦曰:“‘去桂’当是去芍药,‘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
【注释】
①或下之:孙鼎宜曰:“此麻黄汤证,误服桂枝汤者也,然尚不为逆,逆在误下,遂致几成结胸。”
②无汗:孙鼎宜曰:“前此之无汗为寒郁。今此之无汗,知有水停。”
③心下满微痛:误下所致。张璐曰:“颇似结胸。”
④小便不利:孙鼎宜曰:“既已无汗,而又小便不利,则停饮上逆,必致心下满微痛。”
⑤去桂:吴谦曰:“‘去桂’当是‘去芍药’。去芍药者,为胸满也。”
【白话解】
服桂枝汤,或误下以后,仍然头痛项强,如火烧般发热,无汗,心下部满闷而微痛,小便不利的,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29)伤寒脉浮,自汗出①,小便数①,心烦②,微恶寒,脚③挛急②,反与桂枝汤,赵本无“汤”字。欲④攻其表,此误也⑤。得之便厥③,咽中⑥干,烦燥⑦,赵本作“躁”。吐逆者,作⑧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⑨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⑩,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成注】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躁,谵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校勘】
①出:《玉函》卷二无“出”字。
②心烦:《翼方》卷十作“颇复”。
③脚:《玉函》卷二、《脉经》卷七、《翼方》卷十“脚”上并有“两”字。
④欲:《九十论》第二作“以”。
⑤此误也:《玉函》卷二、《脉经》卷七、《翼方》卷十并无“此误也”三字。
⑥中:《脉经》卷七无“中”字。
⑦燥:天保本、《九十论》第二、《永乐大典》卷三千六百十四并作“躁”。
⑧作:《玉函》卷二“作”上有“当”字。成注有“先”字。
⑨若:《玉函》卷二无“若”字。
⑩若重发汗:《脉经》卷七作“重发其汗”。
【注释】
①数(shùo朔):屡次。《广韵·四党》:“数,频数。”
②挛急:拘挛甚紧,伸展不开。
③厥:四肢发冷。曹家达曰:“自汗出,微恶寒,为表阳虚,更发汗,以亡其阳,故手足厥冷。”
【白话解】
伤寒,出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轻微恶寒,两小腿筋脉痉挛拘急,医生反而给服桂枝汤,想要攻散表邪,这是错误的。服桂枝汤,就会导致四肢厥冷、咽干、烦躁、气逆呕吐,这时应给服甘草干姜汤,以恢复阳气;如果厥冷转好四肢变温的,再给服芍药甘草汤,病人的小腿就会舒展;如果胃气不和,出现谵语的,给予少量调胃承气汤;如果重复发汗,又加用烧针误伤阳气的,就应当用四逆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