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动作相袭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阴,府有三焦相火之阳也。”(《四圣心源》)
“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灵枢·九针论》)
机体生理功能,分为五类,归为五运,称为五脏系统。五脏(六腑)之间因其所居五行之位,具有特定的承接或管治规律(生克规律),升降之间又第次转化。每组脏腑内部,一阴一阳、一静一动的相互配合。其各行脏腑要义,于后文分述。
脏腑之位与运动之势(简化)
请注意几点:①《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循道者,虽本于形而必超乎器。理解中医所称脏腑及其功能,更多指的是功能,切勿僵硬地与解剖实质或现代研究相联系,否则形而下地误解“胃中必有燥矢五六枚”岂不贻笑,争论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岂不荒唐,偏执寻找经络或某个中医概念的解剖实体或分子蛋白岂不皆为背“道”而驰。②有些文献记载的脏腑功能,如果只提到五脏(肝心脾肺肾)而没提相应的腑,极有可能既是指脏也是指腑(即“以脏代腑”)。比如,《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关脏腑的病机只说到脏而未提及腑,实际既指脏也指腑,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是说风掉眩类病症可能是因于肝也可能是因于胆或三焦的问题。这个现象在中医学中比较常见,不应封闭思路。③五行之性,各有正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邪气恰盛”。如木气正风愈郁则邪风愈盛(疏泄不及反作冲逆);邪火愈旺则正火愈微(焦灼损耗却失于温煦);邪水愈盛则正水愈枯(水气泛溢却伴滋润不足),以此类推。④天之五运太过、不及皆生灾祸,人之有余、不足亦皆为病,有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