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喜欢读诗词,那凝练的语言,或磅礴,或空灵,或寂静,或恬然,或柔情……在文字中穿越时空与作者共鸣,用智者的思维领悟世界,用洞察者的眼睛感知细节,用敏感者的心觉察喜怒哀乐。

年少不知诗,知时已是诗中人。失意的时候有李白的鼓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孤独远行时有高适的安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困难时陆游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身居斗室,诗词也能把你带向远方。和曹操一起观沧海:远眺“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近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感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后”带着泥土的芬芳,“天气晚来秋”送来秋高气爽;“明月松间照”遇见静美,“清泉石上流”声声入耳。

在诗词里万物有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抒发着杜甫对春生机勃勃的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野草的赞美,也象征了白居易顽强的品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不再伤春、惜春。春雨过后,我们想到的是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所以诗词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想象力,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我国最早的上古歌谣《弹歌》就是描写我们祖先的狩猎生活: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砍伐野竹,连接野竹;打出泥丸,追捕猎物。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中医和生活息息相关,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典故,反映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探索。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所以,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隋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了古人“药食同源”的思想。

在田园诗词中,品读生活的同时就能遇到药食同源的中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看到作者的悠闲生活,远望南山、俯拾菊花。菊花又是一味常用中药,味甘、苦,微寒,归肺、肝两经,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与作用。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的“黍”“酒”“桑”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都可以作为中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二·稷》曰:“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

酒作为药物,首载于《名医别录》,云:“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本草拾遗》曰:“酒可厚肠胃、润皮肤、除湿气。”李时珍指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多饮则杀人顷刻。”《诸病源候论》也认为:“酒精有毒,有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脏腑,而生诸病也。”

桑树的根皮、枝、子、实均可以用作中药,桑叶能疏散风热,并能平肝明目。桑枝有清热通络疗痹的功效,尤以热痹更效。新鲜的桑椹可以作为水果,桑椹晒干或略蒸后晒干可以作为中药:善滋肝肾之阴,而乌发明目。桑白皮是桑树的干燥根皮,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诗词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中医养生文化更是涉及衣食住行诸多方面。诵读诗词抒发情志,空闲时朗诵一首,郁闷时长歌一声,欢乐时抚弦而唱,都可以达到诗词养生的效果。诗词文化和中医文化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当诗词遇到中医,诗词内涵更加丰富饱满;当中医遇到诗词,中医变得通俗而美丽。

品一杯桂花茶,看着桂花轻盈的身姿在茶杯中舒展起舞,不禁想起李清照的词《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诗可言志,诗可悦心;中医治病,中医养生。今夜备好清茶一杯,书籍一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边江红 周泽先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