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秦丞相集体隐身之谜
关于丞相启的历史形象遗失,笔者有个猜想方向。
首先,秦朝官方本身就在消除相权的存在感,而且这种消除是从丞相启开始的。
称帝之后,秦始皇大力塑造个人的伟岸形象。在天下纷乱不止后进行第一次行政统合以形成单一制国家的历史节点上,国家靠个人崇拜凝聚人心。这从动机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吕不韦出于自己的立场考量,主张众封建、封功臣,因此《吕氏春秋》强调,思想文化统一的方向是兼容杂取。秦始皇统一时,其实留用了吕不韦这种兼取思想。因此《秦始皇本纪》中的石刻颂文中,经常提到统一的过程是“诛乱除害”,目的是“不用兵革”。丞相王绾等人也提出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兴义兵”,这种以战止战的思想,正是《吕氏春秋》中反复提到的“义兵”统一之思想。
秦始皇留用这种以战止战的思想,却选择了另一种行政体制:行政要定于一尊,搞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思想上杂取并收,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杂取而制度集中,匹配效果并不如人意。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迷茫时刻,领袖政治与领袖崇拜起码能归拢人心,塑造出让时人可信任的政治对象与历史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朝塑造的秦始皇个人形象对时人而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标志。
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秦始皇自己就在减弱相权的影响,弱化丞相的作用与形象。丞相启这样一位功勋丞相,如果是像吕不韦一样,倒台于激烈的政治斗争,那么历史不会错过这个精彩的故事,多少会留下一笔。但历史上却并没有这一笔,说明丞相启虽然在位十几年,而且几乎全程协助统一六国的战争,但他应该是告老归乡,或者是病逝于任上。相权的交接是和平的。
嬴政则在丞相启为他的伟业发挥最后的光热后,选择冷处理丞相启的历史形象。秦朝建立后,在历史性总结丞相启的功绩时,应该都转划给了秦始皇,为秦始皇的形象添砖加瓦。这不一定就是秦始皇的个人意志,而是为了安抚局势,当时的统治集团塑造领袖形象以定人心的思想工作共识。
出于秦始皇塑造个人形象的需要,丞相启或许真的是对秦始皇路线亦步亦趋,于是丞相启的功绩在秦廷史料中被弱化。这种对丞相事迹的遮蔽,在《秦记》中就已经删减得非常明显。秦始皇在大规模禁书、焚书的同时,对统一过程中的历史记录或许存在明显干预。以至于汉初时人纵然还记得这个丞相,却也道不出他的具体事迹。
其次,丞相启也可能与秦始皇的思想、路线有所不同。因此,秦始皇不希望他有过多的历史存在感,比如他很可能仍然秉持吕不韦路线。这一点从丞相搭配上可以看出。对吕不韦路线,秦王嬴政在称帝之前是选择性继承的,但如“众封建”等思想是断然不会采用的,不过为了统合各派人心而不会在明面上反对而已。吕不韦倒台后,门客众多,影响力巨大,秦王嬴政只能羞辱他本人,逼其自杀,而不轻易定罪牵连,搞扩大化斗争。加上当时楚系外戚和关中军功世家两股势力尚强,嬴政只扳倒吕不韦个人,而对吕不韦身后的势力可能并没有进行大规模肃清,比如李斯就是吕不韦的舍人出身。罢逐客令实际上是秦王政表明不排斥既往政治势力的举措。那么,继任的丞相启,可能也是持吕不韦路线与吕氏思想倾向的吕氏派系人物。
丞相搭配的一般规律中,一般正副丞相很少同属一个人事派系,而是分属不同的势力派系,以便于分割相权,使王权居中制衡。丞相启最后与丞相状搭班,他们应是两个立场。丞相状又与丞相绾搭班子,也应是两个立场。丞相绾对秦始皇提出分封建议,倾向于吕不韦路线,则丞相状应持相反倾向,支持集权路线。那么丞相启与丞相状倾向再相反,则丞相启可能与丞相绾的立场相近。那么,丞相启可能持有吕不韦的“众封建”路线倾向。这也可能是他即将成为一代统一名相之时,反而被隐没的原因。
假如丞相启与吕不韦立场相近,对于秦朝来说,晚年的秦始皇和占据上风的法家官僚势必要弱化他的影响。而对于关东地区而言,丞相启始终效忠的是秦国,即使他对关东的立场更怀柔,关东士人也没有在舆论上抬举他的必要。这样夹在两边,立场反而不够鲜明。后来,战胜秦国的关东地区,尤其是获得话语权的楚系势力,以及从楚系中分化出来的楚将刘邦集团也没有必要对这么一个立场不够鲜明的秦丞相大力弘扬或批判。
汉初,丞相启站在给秦国塑造温和形象的吕不韦路线一边,代表了秦国光鲜亲人的一面,不利于树起秦始皇称帝后形成的法家暴秦之负面形象,不能褒扬他。而汉初批他,难免影射当下,会动摇汉朝的“众封建”国策,故而也不能批他。表扬他又等于支持秦始皇统一的功绩,有损汉朝合法性。所以,把他晾在一边不闻不问,是最好的选择。
甚或说,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明确提出了“无为而行”的治理思想,如果丞相启一直提倡的也是“无为而行”,那么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岂非效仿了暴秦?
因此,汉初可能也故意弱化丞相启的历史存在感。到汉中期,经过持续百年的弱化,民间已经基本上遗忘了这个秦相。丞相颠,以及连名字都被搞错的丞相隗状,这些统一时期的丞相之所以被集体隐身,应该是秦朝有一次历史定案隐去了他们的身影。下一个能被人们铭记的秦丞相已经是秦朝倒台前的李斯了。汉初则持续无视这些统一时期的秦丞相。
秦始皇作为代表整个秦国高层统治集团的一个符号,很多功绩被他独揽。同样的,这些功绩后来又被定性为罪孽、贪欲,这些过错也是秦始皇一个人在背。秦始皇要皇权压过相权,让相权隐没在皇权的身后,那么无论历史评价是功是过,都将由皇权一力背负。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如果不是把这一统之功加于一身,恐怕后来的脏水也不会全部泼在他一个人身上。凡事有得有失,有利有弊。
但丞相王绾却在统一之初挑起了秦朝的第一次路线之争,让秦始皇不能继续隐藏自己的立场,必须亮明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