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成立“关学会”,宣传维新思想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也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再不变革,就有可能亡国灭种。宋伯鲁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有着清醒的认识:“自胶州据后,强邻以藩属待我大连湾,南宁通商而不许,英人借款而不许,甚至我自筑津镇铁路而不许,调一道员而不许。乃至安南法人被据,而反索我赔款,洋教习听俄主去留而不听我。是欲安南朝鲜我也,我不能自主而举动听人指挥,是直为彼属土也。夫割地既尽,仅存一省,犹不失为国,若大权既失,俯首听命,则仅存虚名而其实则无矣。”关学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在促使他探索救国的方法,受到维新派思想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挽救国家危亡。这时期的维新派认为,组织学会对于救亡图存,变法维新十分重要。康有为说:“泰西所以富强之由,皆由学会讲求之力。”梁启超认为,“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其他的维新人士如谭嗣同、章太炎等,多有组织学会的呼吁,于是,光绪二十四年一月(1898年2月)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宋伯鲁、李岳瑞等,为响应康有为组织的“粤学会”,也为了改变中国的现状,联络在京陕籍人士成立了“关西学会”,讨论时局,作为陕西在京宣传维新的阵营。关西学会成立之时,发表《关西学会缘起》,深切指出,中国二百多年来,闭关锁国,固守成法,导致西方列强纷纷侵略,危机日益加深,甚至有被瓜分的可能。宋伯鲁主张清政府迁都西安,与列强周旋,以图富强,他们组织关西学会的目的是“尚通而去塞”,开关陇地区的风气,为维新变法做准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制定了关西学会的《学会规略》,主要有四点内容:一是治经义,入会者需要从今文经学中寻找变法依据,阐发微言大义,而不从事支离的汉学和空疏的宋学;二是治国闻,入会者需要学习欧美、日本的政治、语言文字和自然科学,以掌握变法维新的新知识技能;三是广应求,联络其他省份的士子加入关西学会,扩大关西学会的影响;四是定会期,入会者需缴纳会费二十两,作为购买书籍资料和学会的日常费用,规定一星期聚会一次,讨论读书心得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心。这一时期成立的包括关西学会在内的众多学会,都是向国民讲述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和宣传西方政治经济的制度和思想,传播西学,以开风气,使民众了解西方,利用舆论优势,倡导变法图强。
为壮大“关西学会”的声势,联络山西士子,宋伯鲁、李岳瑞和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山西人)接纳山西士子加入学会,在原有基础上组建成为“关学会”,又称为“陕学会”,把秦晋士子团结在一起,宋伯鲁作为“关学会”的核心,积极组织学会的工作,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随着维新运动声势的壮大,应康有为、李盛铎等人的要求,在各方联络之下,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1898年4月12日)“粤学会”“关学会”“闽学会”“蜀学会”等合并,成立以“保国、保教、保种”为宗旨的“保国会”,以图救国。在加入保国会的186人中,陕籍人士有34人,占比例为18.3%,这说明陕西人士对全国维新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与宋伯鲁等人的支持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保国会成立之后,全国的维新运动有了活动的中心,各地的维新人士都展开了变法维新的宣传活动。在宋伯鲁等人的影响之下,陕西的维新人士在回陕后,成立学会,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推动着陕西地方的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