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维新运动健将宋伯鲁
宋伯鲁小传
宋伯鲁(1854—1932),字芝栋,号芝田,陕西醴泉(今礼泉)人。咸丰四年(1854),宋伯鲁出生于醴泉县一个家道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早卒,但苦心劳形,攻读经史。由于聪慧过人,悟性较高,又勤奋读书,经岁科考试名列榜首,补为廪生,并师从“关学宗传”人物之一的著名学者柏景伟。关学中“恒以天下为念”、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宋伯鲁,为他后来关注民生、留心政治以及从事维新运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光绪十一年(1885)乡试中举人,翌年赴京参加会试,登进士第,入词林,旋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1891),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又充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二年(1896),授为山东道监察御史,成为“言官”。在奉旨主考山东乡试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对山东境内黄河泛滥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回京之后,向朝廷上《条陈治河疏》,指出山东黄河泛滥的真实原因,并提出了治河措施。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宋伯鲁本能地思考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此时兴起的维新运动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联络李岳瑞等在京陕籍人士组织“关西学会”,后参加“保国会”,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在此期间,他以“言官”身份,上疏朝廷,并作为“帝党、维新派结合之枢纽”,代康有为等递上奏章,提出变国是、废八股、设议政处、办报馆等条陈,请求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扼杀了“百日维新”,将宋伯鲁以“滥保匪人,平素声名恶劣”的罪名,“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并缉拿。宋伯鲁闻讯,避祸至上海,后东渡日本考察时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回陕,被升允羁押。后为伊犁将军长庚搭救,做其幕僚数年,著有《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脉志》等。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北京参议院议员,1922年回陕西,主持编修《续修陕西通志稿》。1932年,在西安病逝。宋伯鲁的一生,入仕以前,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入仕之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之下,使经世致用的关学与新学相接触,走上变法维新的道路,为天下苍生和理想奔波;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亡命天涯,东渡扶桑,参与民国初建,仍在践行“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的理想追求。
宋伯鲁是戊戌变法时期积极参与变法维新,具有强烈救亡图存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对“百日维新”的进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宋伯鲁)屡上奏定国是,废八股,劾奸党,言诸新政最多”。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宋伯鲁组织成立“关学会”,宣传维新思想;依靠其“言官”身份,上疏条陈新政,参与维新变法;弹劾守旧官僚,进行不屈抗争。他的维新救国思想是在“关学”的忧国忧民思想、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不仅有着鲜明的特点,而且为挽救民族危机和推进戊戌变法的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目前有关宋伯鲁在戊戌变法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宋伯鲁在戊戌变法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思想、坚决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值得借鉴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