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心理学:严肃又有趣的测谎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科幻小说中的“读心术”

2003年10月,美国公共电视网和著名科学杂志《连线》做了一期节目,介绍了当时最新的测谎技术。节目的宣传广告简明扼要且耸动:“我们将读心术变成了一门科学。”节目中还声称通过大脑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可视化大脑生理结构,还可以可视化思想。似乎这样的测谎技术已经实现了科幻小说中的“读心术”。但其实这种说法为时过早。

不过无论如何,人类对于测谎技术的终极梦想,也是长久以来追寻的“终极杀器”就是“读心术”。换句话说,我们想象这一技术可以做到像广告文案所承诺的:读取(可视化)我们的思想。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读心术”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而且实现它的可能性相当渺小。

“读心术”科幻小说最盛产的时期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之所以是这个时期,和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及风潮有关。

首先是1921年现代测谎仪的诞生,以及30年代开始的警察改革,倡导使用科学技术来应对犯罪。这使得不少人对“神奇而科学”的打击犯罪技术着迷,如“测谎仪”“真相血清(吐真剂)”。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的有趣事实是:侦探主题的科幻小说几乎是和现代测谎仪同时诞生的,但是比现代测谎仪更为超前,带有科幻色彩

其次在这个时代,心灵感应理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科学(其实并不是),而且相当流行。该理论认为人在思考的同时会产生一种能量波动,波长不同,就像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如同信号码一样,透过这些信号码就能读取思想,完全不需要语言,而且可以远距离传播。测谎专家巴克斯特(见第六章),后半生离开了测谎领域,转向研究的新领域就是心灵感应。

还有就是当时(1929年)人们刚刚发现人类大脑皮层存在着电活动,并且将这一脑电活动用图谱的形式绘制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脑电图(EEG)。按照科幻小说的描述,就是“思想可以被机器读取,并将其转化为图像”。

图1-1 脑电仪采集到的EEG图谱[3]

这个时期代表性的科幻小说包括:厄普顿·辛克莱的《心理电台》(1930年)、梅拉布·埃伯特的《思想翻译机》(1930年)、保罗·恩斯特的《来自大脑的井》(1933年)、斯坦利·温鲍姆的《理想》(1935年)、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毁灭的人》(1951年)、杰克·芬尼的《天外魔花》(1954年),等等。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从1909年的侦探科幻小说《路德特兰特的成就》到1996年詹姆斯·哈尔佩林的《测谎仪》,整个20世纪的犯罪和科幻小说文学,都在宣传超出当时科技水平的测谎的可能性。从犯罪心理学和测谎的角度来看,这些科幻小说的叙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思想是一种能量,能量是可以测量的,所以通过机器可以让思想转化为声音和图像,让思想可测,让思想可见;

2.在违背个人意愿的情况下,思想仍然可测、可见;并且难以操控,甚至连本人都无法改变;

3.原始、兽性和危险的思想存在于隐藏的自我之中以及大脑的古老脑区中;

4.在刑事司法案件中,思想可以作为主观故意的证据。

接下来,我们将简单介绍几部非常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

路德·特兰特:作为侦探的心理学家

从1909年开始,芝加哥报刊记者埃德温·巴尔默(Edwin Balmer)和威廉·麦克哈格(William MacHarg)在汉普顿杂志上连载侦探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路德·特兰特(Luther Trant)的侦探,但他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学家。故事以芝加哥为背景,有意思的巧合是,现实中芝加哥即将(1920年至1940年,见第六章)成为全世界测谎研究的中心。

与夏洛克·福尔摩斯使用演绎法分析破案不同,作为心理学家的主人公特兰特依赖心理学实验仪器如电流计、体积描记器、血压计和呼吸器等来破案。在调查公司审计员被谋杀的案件中,他利用血压计来测量嫌疑人——公司总裁。特兰特向该总裁展示了测试图谱,并且向其进行了详尽解释,以说明血压计看似简单,却有着神奇且强大的“读心”作用:

如果我把它放在这里,我会告诉你它是多么完整,多么无情。如果记录显示是在标记为“1”的位置,说明你的脉搏和呼吸变得急促,你对我的问题有点惊慌失措;如果在标记为“2”的位置,说明你的焦虑和恐惧增加了;而如果是在位置“3”,就会认定你有罪。你眼睁睁看着这些出卖你的曲线,但是无法阻止……虽然你外表不为所动,并屏住了呼吸,但你的脉搏却惊恐万分……韦尔特先生,这些都将作为本案的证据,连带我作为测谎人员的证词,都将放到陪审团面前。

思想翻译机

梅拉布·埃伯特(Merab Ebertle)的《思想翻译机》(The Thought Translator)是1930年发表的一篇短篇科幻小说。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麦克道威尔发明了一个新仪器,并且是便携的。它可以将思想转化为可见的图像和声音,但小说没有叫它“读心术”,而是给了一个更贴切的名字:“思想翻译机。”

麦克道威尔使用自己的这个设备,帮助调解三个好友之间的误会。他们分别是法官、法官的“青梅竹马”艾丽西亚,以及一名记者。翻译机可以将思想翻译成三种可见的形式:噪音、语音和图片。

噪音:是“各种混在一起、无法区分的声音”,反映了思想的混乱;

语音:当法官的思想被翻译成语音时,“声音非常清晰,是他迄今为止未说出口的想法”,以至于“他开始回过头来,惊讶、困惑——反复确认自己的嘴巴并没有在动”……并解释说“这不是我的声音,是我的想法充满了房间”;

图片:当思想被转化为图片时,被投射到实验室的南墙上。这些图片“一一浮现成清晰的图像,然后褪去。先是孩子,然后是大人……”

三个人都曾努力防止思想的自我暴露,保持沉默,“紧紧地闭上了嘴巴”。但很遗憾,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沉默的。只要思想在,机器就会自动翻译,完全不受本人身体控制的影响。所以,它可以拯救人类:“通过使用它,无辜的人永远不会被绞死,或被送上电椅冤死。正义找到了出路。”

而这三位好友,通过“思想翻译机”,建立了更真实、更明朗的生活:法官明白了几十年前艾丽西亚为什么拒绝了他的追求;艾丽西亚知道了她是如何被她最好的朋友欺骗而错失真爱;而记者则了解了哪些信息是合适报道给公众的。

被毁灭的人:心灵感应式的读心术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的《被毁灭的人》(The Demolished Man)(1951年)曾获首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可能是最有名,也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了。与《思想翻译机》有所不同,前者将思想翻译分为声音和图像,而后者则是翻成图片和象形文字。

小说想象的世界是24世纪的纽约市,因为拥有一支“超能力”警察系统,他们用心灵感应来监控思想、情绪和意图,所以纽约市几乎无人犯罪。特别要说一下的是,他们的“心灵感应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将具有生物潜质的优秀个体通过适当的培训获得的”。

企业巨头赖希,由于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潜在的欲望,谋杀了自己的竞争对头,并试图逃避心灵感应警察的侦查。而负责此案的警察鲍威尔具有将对方的思想翻译成图片和象形文字、看到他人身上真相的能力。这种“最新的读心能力超过以前过时的测谎仪”,通过它最终认定了凶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心灵感应式的读心术与麦克道威尔的“思想翻译机”相比,有着很大不同。“思想翻译机”只检查意识的水平,主要是把我们藏在心里的话表达出来。但心灵感应警察的读心术还会检查那些藏在大脑深处的、隐秘的、兽性的、原始和危险的无意识内容。

大脑扫描测谎仪

20世纪末,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出现并开始应用。对于这个技术,我们普通人最常了解的就是在医院做身体检查时的磁共振检查了。另外,测谎仪也已经在多个国家应用,尤其是在美国的一些领域常规性使用。

1996年,美国作家詹姆斯·哈尔佩林(James Halperin)出版了科幻小说《测谎仪》(The Truth Machine)。小说幻想的是2024年的世界,神童出身的阿姆斯特朗所发明的阿姆斯特朗大脑意象扫描仪(简称ACIP)在众多的测谎仪中脱颖而出。ACIP是一个类似fMRI的仪器,对大脑进行扫描,如果识别为“说谎”就会亮灯。ACIP扫描在社会中无所不在,让所有谎言和欺骗无所遁形,“重塑了人性……2000年全国凶杀案的死亡人数超过45000人,而2037年不到500人,而且都不是有预谋的凶杀”。ACIP还帮助人们纠正了以往有关爱的一些错误认识,如“真爱会让人将爱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前”这种认识,经过ACIP测谎发现,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ACIP如此强大,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少有人会费心去看ACIP的灯了。被测者只要知道要接受ACIP就说实话了”。这就是所谓的测谎的威慑作用,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效果(见第十二章)。

而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就在于,人们发现ACIP有一个致命问题。它的发明者阿姆斯特朗25年前曾犯下杀人罪,但他修改了ACIP的程序,使其不能查出自己的谎言。最终,阿姆斯特朗牺牲了自己保全了ACIP和整个国家的利益。

《测谎仪》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并非完全天马行空。在小说写作的时期,其实已经有科学家开始尝试用脑电图EEG和fMRI之类的技术来测谎(见第三章和第十五章)。

除了以上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还有一些测谎人士跨界操刀。可以想见,他们几乎都是为了宣传测谎仪。例如,测谎专家基勒(见第六章)的妹妹艾洛伊丝(Eloise)为了推广她的哥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发明家利用自己发明的测谎仪正确地找到了偷窃的管家。最后管家真心忏悔并很快得到了主人的原谅。可见,艾洛伊丝想要宣扬的是,测谎仪不仅可以准确、高效测谎破案,还能帮助净化人们的心灵。

另外就是自称“测谎仪之父”的威廉·M.马斯顿(William Moulton Marston)(见第六章),他参与创作了“神奇女侠”漫画,其武器叫“诚实绳索”。而当人被“诚实绳索”所捆绑时,说的都是实话。

托马斯认为这些“读心术”的科幻小说有助于向公众宣传测谎技术,并让大家喜爱上这项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测谎仪在未来面临各种攻击和质疑时仍存活了下来。阿尔德甚至声称:“测谎仪不可能被科学杀死。因为它不是由科学产生的,它的真正栖息地是在科幻小说、电视电影、漫画书和新闻媒体中。”

不可否认,这些科幻小说向公众潜移默化地输送了一些观念,如对科学技术的乐观信仰、相信我们的身体可能会背叛我们自己等。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了公众对测谎仪的观念和态度,让测谎仪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并非完全无害。因为一些“读心术”确实与真正的科学相去甚远,很容易被认为是玄学而非科学。

而最重要的是,它们切实启发和引导了测谎仪的发展。一些小说中的关于测谎仪的设想后来真的在现实世界实现了,如大脑扫描测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