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成本激励:有效激励员工的实战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认识激励:激励是管理者必须高擎的“火把”

1 新时代员工激励的“迷”与“思”

我们听过很多关于管理的定义,我认为最为鞭辟入里、直指人心的定义是来自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所谓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以达成目标的一门学问。

由此可见,管理是管理者影响他人的一个过程,管理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思考性、创造性。换一种说法,管理者能否有效地激励下属是决定管理者目标达成与否的核心能力。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为什么能战功赫赫,核心原因就在于他的激励能力。在李云龙接手独立团之前,独立团是吃了不少败仗的“发面团”,但是李云龙一接手,三下五除二就把独立团激励成嗷嗷叫的“狼崽子”,李云龙的军事能力之所以优秀,其激励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激励能力是团队管理者重要的核心能力!

我讲学游历这些年,课上课下接触的管理者数以万计,却非常遗憾地发现:时代在发展,我们管理的对象也在不停地变化,但是很多管理者对于部属激励的手段却一成不变,手握“权力”和“金钱”两根大棒,却只盲目横扫,最终导致团队怨声载道、士气低迷,管理者也是身心俱疲。

我经常做一个比喻,我们的员工像什么?像我们在五星级酒店里面看到的高挂着的水晶大吊灯,在关上开关的时候,灰尘漫布,肮脏不堪,仔细一看,角落里面可能还落着飞虫翅膀、布着蜘蛛网。但是,一旦你打开开关,你就会发现,水晶灯在刹那之间光华璀璨、光彩夺目。我们的员工就像这种水晶灯,他们有缺点但不是没有能量,关键是管理者是否知道他的开关在哪里?是否有给他通上电?非常可惜的是,很多管理者欠缺激励能力、激励认知落后、激励手段匮乏,面对一帮很有潜力的员工,却偏偏无法让其进入状态,这是非常可惜的。

实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研究表明:一般的员工在工作中只会发挥20%—30%的能力,但是当他得到充分的激励的时候,能力的发挥将会增长到接近3倍,也就是60%—90%的能力[1]。如果把每名员工比作一辆汽车的话,那么激励就是“油”,光有汽车没有油,车辆是没办法行驶的,只有当油箱装满了油,你才能启动、加速和快速持久地奔驰。

我们认为: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动机激发。

员工的工作绩效并不完全由工作能力来决定,动机激发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工作能力突出的资深员工,如果内心的动机没有被激发,处在“休眠”或“待机”状态,他的工作表现同样有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变成企业负资产。

管理学家C.弗朗西斯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企业支付员工的薪资等价交换的只是员工的工作时间,至于说在限定的工作时间之内,员工是应付了事,还是全力以赴;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是充满积极性、思考性、创造性地工作,这些不是提高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管理者发挥激励的智慧才能达到的!

所以说,一个管理者如果激励能力不达标,其实是员工、管理者自身、企业三方皆输的悲剧。对于员工而言,很多隐性的需求被压抑、被忽视,工作中充满憋闷感,获得感不高,满意度低下;对于管理者而言,员工“出工不出力”,团队驱动艰难,管理者如陷泥潭,疲惫不堪还要承受巨大的绩效压力;而对于企业而言,则更是悲剧一场,手下精兵无数,奈何将帅无能、士气不振、战力衰弱,旦逢大战,全军一击即溃。

而在我们研究的优秀管理者的标杆中,绝大多数取得非凡成绩的管理者都是激励高手。无论是老成谋国的任正非、挥洒谈笑的马云、翩翩儒雅的马化腾、憨直土味的雷军、飞扬激励的埃隆·马斯克,还是热情似火的杰克·韦尔奇,他们都是员工激励的高手。他们都找到了很适合激励自我团队的“杠杆”,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着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弹射般地跃升、起飞!

当然,优秀的管理者的产生不是通过一个“顿悟”就能达到的,而是一个持续积累、磨炼的过程。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激励能力是有待提升的,那么就需要你不停地借鉴、思考、总结、提炼和内化,经过时间沉淀,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但首先,管理者要跳出旧有的激励观念的窠臼,这是我们提升激励能力的起点!

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这么一个精彩的小片段,采花大盗田伯光上华山思过崖挑战令狐冲,两人对战多个回合,令狐冲使华山剑法,左支右绌每每都败下阵来。这事儿惹恼了在暗中观察的剑宗高人风清扬,他出洞教了令狐冲几招独孤九剑,结果,小试牛刀之间,令狐冲就把田伯光打得落花流水。

我想要说的是,小胜利靠勤奋,大成功靠观念和方法论的更新。眼界决定境界,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愚蠢。在团队激励的过程中,也许就是如此,在有偏差的方向上努力,往往离目标越来越远。只有当我们跳出旧有的员工激励的泥潭,选择了正确的路径,才有可能真正点燃员工心中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