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婚姻的法商、情商和逆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非良性婚姻模式: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

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通常是指女方在生理和心理层面比男方更加成熟,她们习惯于在婚姻中付出更多,特别是在生活层面能够给予对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心理层面也能够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在感觉上很像是“妈妈”和“儿子”之间的相处状态,也类似大众传统意义上对“贤妻良母”的定义。这种模式通常在婚姻的初期状态不错,男方享受女方如母亲般的关心和照顾,女方也在付出中获得了价值感和重要的关系位置。但随着关系的深入,过度付出的女方在长期得不到对方的回报后,会开始抱怨和指责,或者是更多地干预、控制和打压,导致男方开始呈现类似青春期逆反的状态,开始渴望挣脱对方的束缚,向往更多的自由,甚至外求,寻找被认可、被崇拜的平衡感。

母子型亲密关系中还隐藏着一种不容易被察觉的状态,那就是扮演“妈妈”的一方在付出,或者指导对方应该怎样,怎样才是好的,怎样才是对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权力的掌控感。这种权力的掌控感是一种比较高的心理位置,很容易让掌握权力的一方有种累并享受着的状态。这也是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中扮演“妈妈”的妻子很难改变这种模式的原因之一。而扮演“儿子”的丈夫通常既需要这种被关注、被照顾的感觉,又渴望更多的自由和自尊。有位丈夫这样描述自己在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中的婚姻状态:一开始的那种凡事为我考虑的感觉让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但是后来的掌控和事事干涉让我开始觉得有压力了。在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中,大概率会在短期的平衡后,有一方感觉到忍无可忍而打破平衡。

另外,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中的女性喜欢付出,她们可能找到那种要负担男方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等一大家子的伴侣。她们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并且很迷恋这种较高的心理位置。总之,女强男弱是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位女性网友这样描述自己在母子型关系中的状态:我可能属于霸气女性这一类,在婚姻中有一种优越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心理位置。做事情目标感很强,但也容易焦虑、强势,甚至有着控制欲。看似不需要伴侣,实际上内心也渴求情感,希望伴侣能够关爱自己,但很多时候却忘记了关爱伴侣。总觉得伴侣应该和自己一样,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这样一来,伴侣的需求、想法很多时候就被忽视了。

婚姻很可能就在这一次次的忽视与被要求一致的过程中亮起了“红灯”。婚姻中伴侣的地位是平等的,好的婚姻应该是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因此在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中,妻子需要学会赞赏与肯定伴侣,需要学习退后一点,引导对方回到丈夫的位置上,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激发出他的家庭责任感。而丈夫需要觉察对比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关系状态与自己和妻子之间的关系状态的相似性,让自己的内在得到成长,停止在妻子身上投射母亲的形象与需求,改变自己对妻子既依赖又对抗的心理模式。

以下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母子型亲密关系。

“妈妈”刘某与“儿子”王某

一对夫妻刘某和王某,正面临着离还是不离的艰难选择。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就是典型的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刘某明显心智成熟很多,在生活中迁就和照顾着丈夫王某;而丈夫就像个青春期少年一样言而无信、缺乏自控力、情绪化,可以做出结婚第一天晚上就离家出走的举动。王某一方面对妻子呈现出听话、依赖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对妻子呈现出任性、逆反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要不要生一个孩子。两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父爱的孩子,王某的父亲早逝,而刘某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已经离异。刘某因此在生孩子这件事上没有安全感,王某不成熟的状态更是令她顾虑重重。她非常害怕生出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得不到父亲的爱和陪伴,害怕自己的命运在孩子身上复制,也害怕自己以后不但要照顾一个新生儿,还要照顾王某这一个大“孩子”,而自己无法承受所有的压力和负担。但王某之所以想生一个孩子,是因为父亲的去世带给他一种生命易逝的恐惧感,他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在理智层面,他并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他愿意成为更好的人,成为一个可以给妻子和孩子更多陪伴和爱的人。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未来自己到底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他甚至在当着妈妈、岳母、妻子的面声称会减少喝酒后,半夜就出去买一堆酒回来狂饮烂醉4个小时。酗酒这种失控的行为到底是怎样的内在需求在驱动他,他显然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夫妻关系的模式是双方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果不考虑生不生孩子的问题,他们双方看起来挺甜蜜的,一个愿意当“妈妈”,一个享受做“儿子”。然而表面的和谐并不意味着这种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就是良性均衡的模式。生一个孩子究竟会让关系变得平衡还是更不平衡?刘某始终在犹豫不决中。除非他们彼此疗愈好原生家庭带来的内心伤痛,王某下决心成长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丈夫;除非刘某下决心不再伺候这个“大儿子”,彻底打破这种母子型关系模式,发展出健康、均衡的伴侣型模式,他们才可能迎来幸福。

两个人并非无缘无故相遇,而是因为潜意识的牵引、内心熟悉的模式使然。我们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不幸福、不和谐、残缺的原生家庭给孩子内心带来的严重伤害,孩子内心安全感的缺乏给他们成年后的婚恋选择和婚姻关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警醒和反思。

在笔者以往的婚姻个案中,因为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导致婚姻矛盾和婚姻解体的比率真的挺高的。她们在婚姻中可能特别贤惠、隐忍、能干,默默承担了生活的一切,而自家男人则成了“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儿,虽然有可能是其他男人眼里“别人家的老婆”,但是内心的苦只有自己才知道。她们可能还习惯做一个任劳任怨却控制不住唠叨的“母亲”,或者扮演爱挑剔和指责的教导主任的角色。她们通常情绪焦虑,或者长期自我压抑,或者情绪经常暴躁失控。她们经常抱怨自己很累,丈夫怎样不理不问,不求上进,怎样恨铁不成钢。她们可能在工作和事业上比丈夫要出色,赚的钱也比丈夫多,在家里也比丈夫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而丈夫永远都像一个幼稚、不争气的“儿子”一样惹自己生气。要知道关系模式其实是两个人长期相互作用固定下来的,可是模式的打破单方面就可以做到。很显然,当你决定不做“妈妈”了,对方就无法再当一个“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