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非良性婚姻模式: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
相对于女强男弱的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恰好相反,男方通常在年龄、阅历、财富、能力、资源、心理状态等方面优于女方,比较常见的就是“老夫少妻”组合。当然,即使两人在年龄上差距不大,在心理层面也有可能形成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男方是起引领和主导作用的。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大操大办,在工作或事业上也能为女方推举助力。他们可能像父亲一样严格约束、挑剔、贬低、控制女方;也可能像父亲一样对女方呵护备至。女方通常对男方有比较严重的依赖和依附心理,或者比较仰慕、崇拜对方。
一位女性网友在经历了一段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的婚姻后,改变了自己对婚姻的期待。她说:“婚姻中的两个人都要相互理解和尊重,都当对方是最亲的人,给予对方极大的信任和宽容,两个人都放松地去相处,心系对方,彼此照顾,时常交流一下彼此的想法,照顾对方的感受,再加一些小幽默,小浪漫,这是我能想到的好的婚姻关系。我觉得我要是再婚,我需要能感受到被照顾和被爱护,这不等同于依赖,女人有时候就该在男人的保护下呈现小鸟依人的状态。”
在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中的女性通常比较矛盾,她们一方面需要对方的照顾与呵护,另一方面又讨厌对方的约束和控制。在抱怨和声讨丈夫的同时,却深深地依赖着对方。而身处这种关系模式中的男性既迷恋这种被对方需要和依赖的高心理位置,又可能因为感到负担和压力时常呈现出挑剔和批判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双方相互缠结较深的模式。
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里的女性通常会在丈夫身上投射自己父亲的形象,存在潜意识复制或者试图修改潜意识的隐含动力。例如,童年被父亲严重忽视的女儿,成年后就有可能找一个以爱的名义紧紧控制着她的结婚对象。这种潜意识的选择颇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比如,童年时经常目睹父亲家暴母亲,成年后受潜意识驱使找到一个有家暴行为、控制欲极强的丈夫的概率就会变大,因为这是她内在熟悉的模式。
理性且不懂浪漫的王某与没长大的文艺小女生朱某
某节目中有一对嘉宾,丈夫王某是一名影视编剧,妻子朱某是一名原创歌手。丈夫比妻子整整大10岁,是妻子的初恋。
节目第一期播出后,朱某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完全是一副爱而不得、孤独绝望的状态;而麻木冷漠,情商不高的丈夫王某却不被观众所认可。但是婚姻的全貌不是一期节目就可以轻易被看懂的,果然在第二期中开始出现端倪:朱某对情感浓烈程度的需求极高,在情感中不够自信,依赖性极强,每天追问无数遍“你爱不爱我?你到底爱不爱我?”“我好不好看?我美不美?”每天唱唱歌,弹弹琴,说说爱恨,聊聊忧伤,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是一个需要丈夫陪着她一起玩耍,一起去天涯海角的浪漫的小女孩。而王某明显是一个情感疏离的男人,他很现实,生存的焦虑感很强。他关注的是工作,是剧本,是孩子,是日子中的柴米油盐。他不会说甜言蜜语,不懂浪漫,不懂温存,看起来不在乎妻子的感受,也不关注妻子的需求,无论妻子如何念念不忘,他都没有任何回响。
两个人的状态都很极端,一个是活在爱情童话里的人,情感需求很多,过于敏感;一个是活在理性逻辑里的人,固执地认为自己这样才是对的。他们之间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代沟。王某其实是个付出型的人,他会主动睡在帐篷里,睡在地上;其他人需要什么都可以问他要,朱某的东西自己乱扔找不到了,他都可以默默地给收拾好;在一些细节上也会反复提醒对方,他是碗里只剩一块肉也会给朱某的那个人。然而他给的这些对方却不在乎,对方想要的东西他觉得都是无理取闹。
王某从小就受到了非常严苛的“天才儿童”教育。他似乎被培养成为一个学习机器,极度理性和自恋,活在自己认定的逻辑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存在情感教育严重缺乏的问题,谈起自己的父母时显得非常痛苦,坦言自己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过爱,假如自己的人生可以修改,他希望可以修改自己不幸的童年。他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用心,用情至深,以至于谈起孩子的时候几度失控,难以掩饰内心的伤痛。他如此用力地爱自己的孩子,似乎是想通过孩子来修复自己父爱缺失的童年。他在儿子面前扮演了一个尽职尽责、温暖有爱的父亲,在理性层面他不想也不能成为像自己父亲一样严厉的父亲;然而在妻子面前他却无意识地扮演了一个处处批评,严格管教的“父亲”,就像当初他的父亲这样对待他一样,这种模式在婚姻中被他无意识地复制了。当然也有可能他的父亲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待他的母亲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这个世界,通常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
王某很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亲,每天为了生活奔波,无法停下来好好陪伴这个“女儿”,也不会表达爱。面对这个“女儿”的哭闹、索要而不知所措,甚至极其厌烦。朱某对爱过多地索取,给王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想要的是一个成熟的、理性的、善解人意的、可以和他肩并肩站在一起共同扛起生活中种种压力的妻子。
而朱某在情感中的过度索求大概率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严重忽视她的父亲。她赚到第一份工资时请王某吃饭,因为对方的一个摸头动作而不能自拔。她每一声的呼喊,每一句的祈求,都像是一个小女儿在苦苦追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陪陪我,不抱抱我啊?你爱不爱我啊?一个人内心越是缺少什么,越是要拼命向外界抓取。
他们之间走到即将离婚的地步,说到底是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严重失衡导致的。一个一直执着地在当“女儿”,呼唤父爱;而另一个一直致力于纠正伴侣,试图用否定和拒绝的方式促使对方长大成熟。在笔者看来,朱某的执意离开,犹如一个叛逆的青少年试图挣脱父亲的管控,以证明自己是可以独立的,并且想通过决然的离开要回她平等的权利。殊不知找一个父亲的替代者来自我补偿是她潜意识里的需求,除非她真的长大了,真的获得了精神上的独立,不再依赖任何人的评价来认同自己,她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而王某需要学会让自己放松下来,他内心严重的焦虑感让他无法静下来倾听和理解伴侣,更无法静静地在爱情和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另外,他还需要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意识,用一种尊重和平等的状态,学会欣赏和赞美伴侣。当有一天,朱某以一个温暖、成熟的模样出现,学会了关注对方的感受,学会了给予,而不仅仅是期待和索取;而王某也成为谦逊、柔软、幽默、松弛的样子。这样的他们,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是幸福的。
无论是母子型亲密关系模式还是父女型亲密关系模式,都是非良性婚姻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夫妻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最终依然无法走到一起;还有一些人一婚一地鸡毛,二婚依然一塌糊涂,甚至依然“不屈不挠”,直奔“三昏”的方向而去。假如我们不能找出自己内在的模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不下决心改变有问题的模式,我们的命运就会一直复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