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谎言:测谎办案的逻辑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自比原则:测谎实践中的重要原则

在不同的场合,测谎师常常会被案件承办人、被测人等问到类似这样的问题:

“我本人非常容易紧张。如果对我进行测谎,那么即使我讲的是真话,测谎结果会不会也显示我在说谎?”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自比原则”中找到答案。

司法领域中的专业测谎,从思路的设计、问题的编制到数据的评估分析,都遵循严格的“自比原则”。测谎是如此,其他许多心理学实验亦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比原则”是测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

所谓“自比原则”,顾名思义,即“自己跟自己比”。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下面笔者通过四个问题,向读者介绍“自比原则”对于保障测谎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作用。

问题一:甲是一名中年男性,体重为75千克。现在,请读者进行判断,甲的体型属于偏胖还是偏瘦?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这是因为,如果甲的身高为150厘米,那么在体重为70千克的情况下,甲的体型显然属于偏胖。

但如果甲的身高为200厘米,那么在体重为70千克的情况下,甲的体型显然不属于偏胖。

那么,我们把这个问题做一下调整。

问题二:甲是一名中年男性,上个月的体重为65千克,这个月的体重为75千克。现在,请读者进行判断,甲是变胖了还是变瘦了?

这个问题显然非常容易回答。无论甲身高是150厘米还是200厘米,甲都毫无疑问地变胖了。

问题三:乙是一名学生,这次测验成绩是班级第十名。现在,请读者进行判断,乙这段时间是否在用功学习?

这个问题同样难以回答。

这是因为,如果乙的平日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中下游水平,那么这次测验取得第十名的成绩,证明乙这段时间确实在学习上下了功夫。

但如果乙的平日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第一的水平,那么这次测验取得第十名的成绩,则恰恰证明乙在这段时间并没有用功学习。

同样,我们把这个问题做一下调整。

问题四:乙是一名学生,上次测验成绩是班级第三十名,这次测验成绩是班级第十名。现在,请读者进行判断,乙在学习上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回答了。毫无疑问,乙在学习上进步了。

在看完这四个例子后,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对问题一与问题三难以进行明确的回答,而对问题二与问题四却能够得出明确的答案?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问题一与问题三中,评判的标准是“普遍性的体重”与“普遍性的成绩”,评判的结果是“胖还是瘦”与“用功还是没用功”。而在问题二与问题四中,评判的标准是“自己上个月的体重”与“自己上次测验的成绩”,评判的结果是“变胖还是变瘦”与“进步还是退步”。

司法实践中的专业测谎,从思路的设计、问题的编制到数据的评估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评判“变胖还是变瘦”与“进步还是退步”的过程。

事实上,对“自比原则”的严格遵循,使得对脱离了具体测谎范式与个体基线标准的生理指标反应的分析变得不具有实质性意义。翻阅相关的测谎文献会发现,许多研究者也常常会在研究过程中一再地对这一点进行强调。

“自比原则”在谎言识别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会向读者介绍一种言语真实性评估工具——科学内容分析(SCAN)。当前,SCAN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与测谎实践之中,而SCAN具体指标的开发与设计,同样贯彻着“自比原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