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谎言:测谎办案的逻辑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析微察异:测谎之原则》:谎言识别:什么是好的测谎方法

测谎技术的产生脱胎于心理学,测谎技术发展的营养同样汲取于心理学。

“一种好的测谎方法,不仅要能够准确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谎,还要能够准确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真话。”

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下面,笔者用两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例一

在一个1000人的群体中,有900个人说了真话,100个人说了假话。现在,我们需要使用A测谎方法,从这个1000人的群体中甄别出那100名说谎者。

最终,我们借助A方法成功地甄别出了全部100名说谎者。但与此同时,有450名诚实者也被我们错误地认定为说了假话。

从识别谎言的角度来看,A方法的测谎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为100名说谎者无一漏网,全部被识别了出来。

但A方法是一种好的测谎方法吗?

并不是。

在测谎实践中,诚实者被错误认定为说谎者被称为“假阳性错误”,这在信号检测论中也被称为“虚报”;说谎者被错误认定为诚实者则被称为“假阴性错误”,这在信号检测论中也被称为“漏报”。

尽管A方法成功识别出了全部的说谎者,但其“假阳性错误”(虚报率)却达到了惊人的50%。

换句话说,在使用A方法进行测谎时,每两名诚实者中就会有一名被冤枉为说谎。

由此看来,A方法或许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谎,却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真话。

例二

我们使用B测谎方法,来调查这个1000人的群体中是否有人说了谎。最终,借助B方法,我们并没有发现这1000人中有人说谎。

而事实上,在这1000人之中,有100个人说了谎。

从识别真话的角度来看,B方法的效果同样是显著的。所有诚实者中,没有一名诚实者被冤枉为说了谎。

但B方法也并不是一种好的测谎方法。因为在使用B方法进行测谎时,其“假阴性错误”(漏报率)达到了惊人的100%。

换句话说,在使用B方法进行测谎时,可能会错误地放过所有的说谎者。

由此看来,B方法或许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真话,却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谎。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样一点:

一种好的测谎方法,必须既能够准确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真话,又能够准确判断个体在什么时候说了假话。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其中某一方面的准确率进行考量,那么其结论将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在某些特定情境中使用测谎技术时,对于“假阳性错误”和“假阴性错误”更是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比如,假设例一的具体情形发生在司法实践之中,那么“假阳性错误”的出现将可能导致无辜者被错认为真凶,造成的后果无疑是十分严重的。

我们已经讨论了为何在评价一种测谎方法时,必须同时考虑其在识别真话与识别假话方面的准确性。尽管其中的道理非常清楚,但事实上,我们依然常常会存在下面这种思维习惯。

甲:我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迅速识别出那些违禁物品的携带者。

乙:具体是什么方法?

甲:根据我的发现,如果看到有乘客在安检台前四处张望,那么就要注意了,他很有可能携带了违禁物品。

乙:这种方法可靠吗?

甲:绝对可靠。事实上,我已经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排查出许多违禁物品的携带者,从无失手。

……

正在此时,甲、乙二人注意到了一名乘客正在安检台前四处张望。甲走上前对该名乘客的行李进行检查,并很快在该乘客的行李内发现了违禁物品。

从以上得知,甲通过多次的试验验证了该种识别方法的准确性。而在甲的现场演示之后,乙也对这一识别方法的准确性深信不疑。

那么这足够证明,甲的这一识别方法是完美的吗?

经过前面的探讨,读者们应该已经能够认识到,这种识别方法存在着这样一个需要进一步检验的问题:

那些没有在安检台前四处张望的乘客中,有多少人事实上也携带了违禁物品?

换句话说,如果甲想要进一步证明这种识别方法的准确性,那么其应当同时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没有在安检台前四处张望的乘客,并认真调查他们中携带和未携带违禁物品的人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该种识别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

假设在对1000名没有在安检台前四处张望的乘客行李进行检查后发现,这1000名没有四处张望的乘客中有多名乘客事实上携带了违禁物品,那么,较高的“假阴性错误”将直接导致这种识别方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