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的黄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如此帝师

新年元旦,本是晴好天气,却突然来了个“天狗食日”,临安城里的百姓,自是增添了一分不安,然而,心事最重的当然还是慈宁殿里的谢太后。

她一生处事谨慎,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自身和家族的安危,母仪后宫数十年,享了许多荣华,受了无限委曲,不生是非不造孽,不争宠幸不使阴,这在充满着阴冷与诡异的后宫历史上,或者算是营造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她用自己的柔情与刚毅,赢得了外朝、内朝的共同崇敬。平平顺顺,送走了丈夫理宗皇帝,新皇帝登基亲政,按常理,也就到了顺利谢幕的时候。

谢太后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她更愿意平淡地在后宫度过余生,她非常清楚自己命运的轨迹。

然而,现实生活往往比人们设想或者预测的要复杂多变得多,也更为精彩,其实,对于谢太后来说,不仅历史不会让她这么轻易地谢幕,甚至还在为她正在营造一个行将走向前台的充满刀光血影的历史主舞台。

“天狗食日”,让谢太后想到了三件事,都是有原因的。

先说蒙古人吧。在刚刚驾崩的理宗当朝时,蒙古人与大宋合力消灭了世仇金国,大宋君臣本以为正可以借机收复被金人侵占的旧河山,也试着进入洛阳城,甚至想班师回朝到汴梁,然而蒙古人却不是吃素的,声称,虽然两国联合灭金,但你们宋朝人只是阻挡了金人的南逃,而真正灭金的主力是我蒙古帝国的人马,如不是我蒙古人灭金,你们还受着金国的欺压呢。你们宋朝人还想来收复已在我蒙古人铁蹄控制下的大宋旧城池,门都没有,于是,用武力将意欲收复大宋旧山河的力量拦击在了曾经沦陷的旧河山之外。

如果事情只是这么简单,对于安于现状的宋室君臣也就不是什么大事情,问题是,尽管大宋立朝以来,先是联合金人灭了辽国,后是联合蒙古人灭了金国,北方敌对国家先后更替,但一个比一个狼,一个比一个更想向南方推进,自蒙古人联宋灭金后,从长江上游的四川,到黄淮之间,边城冲突未尝一日停止。

蒙古帝国的大汗,自成吉思汗以来,本有建立世界帝国的雄心,怎会坐视宋室君臣偏安东南一隅呢?谁能保证蒙古人的铁蹄不会横跃长江天险,威胁临安城里宋室君臣的命脉。到时,家国之安,何人能保?

再说贾似道。贾似道何许人也?谢太后比谁都清楚。有些史书说贾似道是个不学无术的游侠儿,完全靠其姐贾贵妃而得理宗皇帝宠幸,这倒不全是事实。贾似道多少还是读了点书的。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荆湖制置使贾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贾涉的小妾。贾涉死时,贾似道年仅11岁。这样看来,贾似道也可算是名门出身,因为他的父亲贾涉所任荆湖制置使在南宋来说是一个高官,当然,作为小妾之子,其身份终究还是低贱一些,尤其幼年丧父,实际上没有沾到其父太大的光,弱冠之时,曾经因为父荫,在基层做过一些诸如嘉兴司仓、籍田令这样的小吏,但他清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需靠自己的努力,凭借读书走出一条仕途来。终于在25岁的时候,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

贾似道的仕途并非人们传说的一帆风顺,他也曾有过失意的时候,甚至还写过一首《梅花》诗来自喻,其诗曰:

朔风吹雨正尘埃,忽见江梅驿使来。

忆著家山石桥畔,一枝冷落为谁开。

他认为自己就是那枝在寒风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贾似道中进士的时候,他的姐姐贾贵妃正受着理宗皇帝的宠幸,这理宗皇帝本来生身民间,是个重情的人,知道贾似道是爱妃的兄弟,也就格外地高兴,多了一分亲近,加上贾似道年轻时也是个能言善辩之人,又在对金作战过程中多少还是立过一些战功,表现出一些治国理政的才干,所以,贾似道越来越获得理宗皇帝的信任,以至到理宗晚年,几乎将朝政完全托付给了贾似道。

贾似道在一首《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诗中,表露了自己志得意满的好心境:

玉立堂堂君子林,由来彦圣好于心。

时和定是占书岁,贤居奚须更难任。

上瑞以人夸自昔,太平有象适当今。

莫令一片花飞却,留取春光到绿荫。

满朝文武,哪一个不与贾似道有些瓜葛?

新登皇位的度宗皇帝,从被养在宫中、立为太子,到顺利登上宝座,哪一个环节少了贾似道的关键作用?

尤其这位贾相爷的为人,更是让人望尘莫及,理宗朝的左丞相吴潜,本为宁宗旧臣,声望、资历皆在贾似道之上,当时度宗皇帝还是忠王,理宗有意立为太子,征询吴潜的意见。

吴潜说:“臣无史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

明确表示反对意见,因为老人家虽然知道理宗希望把皇位传给这个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亲侄子,但他更知道忠王智力有问题,不堪承担大宋江山的重任。

作为右丞相的贾似道深知理宗之意,力主立忠王为太子。

吴潜被贬循州之后,贾似道深谙官场恶斗之道,怕有朝一日吴潜翻案回朝,派心腹置酒毒死吴潜于异乡。

理宗皇帝尽管专宠贾贵妃,由于作为皇后的谢氏处事谨慎,加上贾贵妃早死,后宫倒是安宁,而外朝的权力斗争却从未停止。

对于这些,有谁比谢太后更明白呢?谢太后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着呢。

然后说说临安的百姓吧。有些史书说临安是南宋的首都,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北宋还是南宋,法定上的首都都是汴梁。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定行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各个城门因其地理位置不同,也都有着不同的聚居功能,当时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关于临安城城门的民谣:

百官门外鱼担儿,

坝子门外丝篮儿,

正阳门外跑马儿,

螺蛳门外盐担儿,

草桥门外菜担儿,

候潮门外酒坛儿,

……

将杭州取名为临安,不管是行宫还是行在所在地,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临时安顿”之所,它的潜台词是,迟早有一天我们要打回首都汴梁去,隐含着恢复大宋旧河山的梦想;还有一层意思是“君临则安”,那就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就会永久太平安宁,这也是一种盼过太平生活的梦想呢。

也有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老百姓,想着君王之事,希望宋室君臣们不要玩假的,要有真理想,比如淳熙朝有一位士人林升,有感于南宋君臣不思旧国,沉溺于酒色,在客栈写了一首讽喻诗,随意涂在墙壁上,也没有题目,有人看到了,深受感动,加了个标题——《题临安邸》,抄传出来,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这首诗只有简单的四句话: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确是道尽了当时临安城里宋室君臣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生活情状。

经历过许多朝代更替的临安百姓,可谓见多识广,对于他们来说,谁当皇帝似乎没有那么重要,究竟这大好江山是否姓赵、姓钱、姓孙、姓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听说与宋对抗的不是金人,就是蒙古人,心里还是有些发怵,所以,做梦都想着大宋皇帝“君临则安”!在老百姓那儿,安定的生活显然比谁当皇帝要重要得多。

老百姓很纯朴,他们有时会被一种天象,或一种传言所蛊惑,一旦形成一种舆论或流言,那就可能会引起人们无端的恐慌,这于国于家都是不利的,尤其在这个多事之秋。这是谢太后会在这个时候想到老百姓的原因。

谢太后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半个世纪的沧桑人生,千百年来的宫廷血案,让她看淡了许多沉浮世道。但她很在乎自己的皇后身份,希望自己不招是惹非,这顶后冠能平安地陪她到入土为安的那一天,因而,现实中有些事情,她还是回避不了的。

正思虑间,突然传来贾相爷前来问安的唱名声,她实在来不及多想,如果刚才皇帝和皇后先后前来请安她还要顾些“母后”的心态的话,这贾相爷可就有些不同了,她必须给予万分的尊重,尽管她的内心对贾似道也许有些许厌恶。于是急匆匆往慈宁殿外走去。

谢太后原以为贾似道会骄纵到不顾皇家礼制,但这个贾似道虽然被理宗、度宗娇惯,朝中文武大臣献媚,毕竟多少还是读了点书,对一些表面上的礼制也还有所顾及,刚才“天狗食日”之时,众大臣正在相府祝贺新春,出现这种天象,大家心中各有解读,可谁都没有出声。

贾似道眉头皱了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突然醒悟过来,以往例,今日诸大臣都应进宫给皇帝和太后贺元旦才是,于是故作惊恐之状对众大臣说:“各位大人,似道何德何能有劳各位在这新春元旦之日前来问候?这叫我如何承受得起。虽说今日还为国丧之期,大家进宫贺春似有所忌,但毕竟是一元复始之日,你我还是要到宫中向皇上和太后、皇后问安,以尽臣下忧君之礼。”

众大臣附和道:“相爷果然有周公之德,心怀天子,这真是我大宋江山之幸,百姓之福。”

于是,贾似道率领文武大臣来到皇宫,先是在崇正殿向度宗皇帝跪拜请安,接着便向后宫谢太后所在的慈宁殿走来。

旧时礼制,外朝官员在没有皇帝和太后的宣诏下是不可以进入内朝的,可贾似道在理宗时受到特别恩遇,皇帝特许他可以直接进入内朝议事或行礼,这新登皇位的度宗更是放任他这样突破礼制,以贾似道的精明,他本应清楚这是有违常礼的,但长期以来,习惯了,也就没有太在意,这样,带着群臣便径直往慈宁殿这边走来了。

往年元旦,大臣们例朝时一般都是向皇帝、太后、皇后行请安礼,说祝福话,因为这个元旦正逢国丧,尤其心知肚明新登位的皇帝智力不逮,那新年元旦,见了皇帝是高兴呢,还是哭丧着脸呢?不好把握。大家不知道怎么做,诸大臣都先去了贾似道那里行礼贺春,有些稍有资历者,或者那些本来对当官兴趣不大,没有升职强烈愿望的,便干脆留在家里与自家人欢聚。

且说谢太后刚走出慈宁殿,贾似道身后带着一帮僚属,脸上不欢不悲,他本想进殿率群臣跪拜问安,见谢太后已出慈宁殿,贾似道怔住了,看到谢太后虽身着丧服,但脸上似还安详,于是,看了看地上被太阳晒得正在融化的雪水,犹豫了一下,首先跪拜下去。群臣见状,也顾不了许多,都跪拜在了贾似道的身后,许多官员的官袍上都沾满了泥雪。

贾似道领头山呼:“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场景,让谢太后更感到意外,也心生感动。

她原以为贾似道来她这里只是做个样子,没想到贾似道却做得这么真诚,礼节那么到位,谢太后心中更是暗暗吃惊,此时,她才意识到,贾似道深得丈夫理宗皇帝的宠幸,并不全是他的姐姐贾贵妃的因素,贾似道自己为人做事也有很周全的一面。

那贾似道为何对谢太后这么客气呢?

谢太后出身本来高贵,是前朝臣相之女,且与贾似道的姐姐贾贵妃向来相处融洽,在辈分上说,谢太后应属于贾似道的姐姐级的人物,尤其这谢太后统领后宫数十年,从未出过什么差错,更不会干预外朝的政事,赢得了非常崇高的声望。

贾似道更知道,把左丞相吴潜赶走之后,自己一个人为相,独揽朝纲,行走于内朝、外朝之间,如果宫中,哪怕是一个宫女或太监的激烈行为也可能致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境地,更何况谢太后是后宫领袖,在内朝享有绝对威权,尽管她向来没有野心,但也难保不会有朝一日被他人挑唆或利用啊!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取得这位有声望的太后的支持,或者说至少应让她不至于有明确的反对或反感,那也是很重要的。

谢太后:“太师请起!”

谢太后本应称贾似道为丞相或贾爱卿的,为何称“太师”呢?

这要从新登帝位的度宗皇帝对贾似道的称谓说起。

贾似道猜度理宗皇帝之意,强力主立忠王为太子,也就是现在的度宗皇帝。度宗皇帝已成年,登基之日便是亲政之时,可是,他基本不认识那些站在朝堂之下的臣子们,一个个都由贾似道向他介绍,同时,贾似道更是他的拥立者,而且理宗皇帝在世时,也向他讲过,遇事要多向贾丞相请教。

度宗皇帝无论是身为忠王,还是太子,或者现在做了皇帝,从来没有直呼过贾似道的名字,都以“师”称之,在为王为太子时,贾似道为理宗朝丞相,度宗皇帝称贾似道为“师相”,登上皇位之后,由于要顾及君臣伦理,便在师后加了个“臣”字,以“师臣”称之。

谢太后虽然在辈分上是当朝皇帝的母亲(实为伯母),但旧时母亲对他人的称谓常随儿子,所以,谢太后称贾似道为“太师”。

贾似道站起身,群臣们也跟着站起来,一个个都不敢抖落粘在衣袍上的泥雪。

谢太后回到慈宁殿里,贾似道和群臣们都跟了进来。

谢太后坐下,对张公公说:“给太师赐座。”

张公公搬来一张椅子,放在站在群臣之首的贾似道面前,可这贾似道哪里敢坐?他心中很清楚,不管自己多么受到皇帝的宠信,这太后面前是一定要低调的,万万不可嚣张。说了声:“谢太后赐座之恩。”还站在那儿。

谢太后也没有坚持让贾似道坐下。望着大家说:“太师和众爱卿辛苦了!”

贾似道和群臣:“太后辛苦!”

谢太后:“各位爱卿多为大行皇帝旧臣,新皇帝既已登基亲政,内逢国丧之期,外有蒙古人觊觎我大宋江山,刚才的天象,也是上天的警示,你们要多多用心,在太师的带领下,尽力辅佐!”

谢太后是个很聪明的人,她巧妙地在这个时候将刚才出现的“天狗食日”现象与蒙古人联结起来,这话是说给贾似道听的,有意消除贾似道心中的隐忧,也是在向群臣传达一个信号,不要因这天象造成国家内部的相互猜疑,听在贾似道心里啊,那可比喝了安魂汤还舒服。

群臣们当然都不是傻子,听话听音,太后话里的意味谁听不明白呢。

当然,谢太后也注意到了,并不是所有的朝臣今天都跟着贾似道来了,比如老臣江万里,就没有出现在这里。

贾似道:“太后放心,我等必以事大行皇帝之心事当今皇上。至于蒙古人,我们有万里长江的天险,还有那淮河为屏障,更何况我大宋江山,西有川蜀,东有淮扬,南尽海天,江山万里,还不至于能动我根本。再说蒙古人立国未久,北方初定,且是马背民族,不习江湖之舟,未必有能力南向侵我。臣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大行皇帝安寝之所的营建尽心力,以不负大行皇帝在生时对臣的一片知遇之恩。”

贾似道这话啊,是说给谢太后听的,也是说给他的同僚们听的,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别的事情他并不在乎,只在乎为刚去世的理宗皇帝营造陵墓。

作为唯一的丞相,贾似道在理宗去世后,担任总护山陵使,负责建造理宗陵墓,这本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些不明白事理的外朝臣子,看到贾似道一人独权,把持朝政,而新皇帝却对贾似道唯唯诺诺,全没有主见,一是看不惯,二是确为宋室江山忧心,因而,不断地给皇帝上书,指责贾似道专权误国,谁知这些奏章由门官收取后,都要送到相府,由宰相批阅后才能送呈皇帝。

这贾似道呢,做事甚是圆滑,开始的时候并不打击那些上书的人,而且亲自把这些告自己状的奏章呈送给度宗皇帝,其实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比贾似道更了解度宗的昏庸无能和对他的依赖,度宗皇帝看了这些奏章,很是生气,对贾似道说:“这些书呆子,胡言乱语,把他们贬到外地去!”

贾似道:“皇上,这些人话说得不一定对,但其关心朝政,忠心可嘉!”

这样,那些上书的人起初全都平安无事,而度宗皇帝通过这件事反倒觉得更为忠贞可靠的是这位贾“师臣”,宠信与依赖益甚。

谢太后和群臣们对这些不可能不知道,可大家都想不出来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满朝上下,全看贾似道的脸色行事。

贾似道此时强调自己只在乎大行皇帝陵墓建设这件事,是他近期一系列表态的一贯延续,因为在收到那些弹劾他的奏章过程中,他曾一度怠政,表示自己要挂冠而去,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其实他心里清楚,度宗皇帝是离不开他的,朝中事务是离不开他的,为什么呢?

对于一个真正想辞官的宰相来说,因为是百僚之长,他至少应该为皇帝推荐一位能统领朝纲的新宰相,可是贾似道并没有做这件事,而且吴潜被他挤走并毒害后,两个宰相的权力他一个人抓,却因为有人弹劾便传言辞职,这话说给谁听呢?是说给太后听的,更是说给度宗皇帝听的,因为他确信自己的话会传到皇帝那里。

谢太后:“太师还是要多担待些,皇帝刚过弱冠之年,诸事的练达尚需时日,太师是前朝宠臣,大行皇帝将你留给今皇,也是希望你能全力辅佐。山陵之建固为国之大器,朝中内外之事也需顾及,望太师和众爱卿齐心协力,莫为流言所惑,以助今皇革新图治,使我大宋江山永固,从低的目标来说,要让国泰民安,君臣无猜,从高的目标来说,则应奋发图强,收复旧河山,还都汴梁,江山一统,重振大宋雄风!”

贾似道:“太后见教得是。望皇太后保重身体。如无别的事情,臣等各自回去。”

谢太后:“太师和众爱卿皆各自保重!”

谢太后起身,亲自将贾似道等送到殿门口,本想跨出门槛,犹豫了一下,停了下来,目送贾似道和众大臣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