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天狗食日
谢太后对彩凤说:“你去把张公公叫来。”
彩凤回道:“是!”走出慈宁宫。
不一会,彩凤领着张公公进来了。
张公公长得瘦瘦高高,微笑着走进殿内,口中念念有词:“恭请圣母皇太后万吉金安!”说着,跪在地上。
谢太后:“平身。”
张公公谨慎地站起身:“请太后吩咐?”
谢太后:“张公公,贾相爷和群臣们都在干些什么?”
张公公:“贾相爷说,今日元旦,宫中正逢国丧之期,不便热闹。他便留在自己府中,众大臣早上都去贾府拜贺新春去了。”
谢太后望着殿外日光里的雪景,梅枝上的残雪已开始消融,屋檐下的冰柱也在融化,往下滴水,灰喜鹊偶尔飞过,跳过慈宁殿门前,她脸色平静,内心却翻着巨澜。
回想当年与贾贵妃竞争立后的点点滴滴,心中的酸楚,无法与人言说。那时,青春年少,虽为女儿之身,也熟读历代典故,对于历朝历代后宫竞斗惨烈旧闻,汉晋宫斗,隋唐闱变,多有所闻。每与姐妹们谈到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之妻吕后将宫中姐妹砍去手足变成人彘的故事,心生恐惧。
从内心讲,谢太后本人是极不情愿进入深宫的,可是,那个时候的女人,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奉父兄之命入宫,处事慎之又慎,生怕得罪了别人,只想做一个暖心的妻子、母亲,并无特别的野心。
而贾贵妃则生性风流,不仅人长得标致、漂亮,而且善解风情,深得年轻的理宗皇帝之专宠。
立皇后的时候,理宗皇帝坚持要立贾贵妃为后,可是,理宗的“母后”杨太后却偏偏喜欢上了谢氏这位貌不惊人而为人低调的妃子,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有话语权的太后的意见也算是“父母之命”了,于是理宗册封谢氏为皇后,封贾氏为贵妃。
册封之后,理宗乃是专宠贾贵妃,谢太后则被晾在了一边,故朝廷内外有一种传言:“贾贵妃是真皇后,谢皇后是假皇后”。
这种人生屈辱,要是发生在别的朝代,一定会上演一场最恶的宫廷内斗,可是,身为皇后的谢太后却处理得特别小心,她感到自己的这个皇后地位就如理宗皇帝的皇位一样,得来实属意外,因而步步惊心,一言一行,都特别谨慎,从不招是惹非,如有宫女或太监到她这里来讲点子丑寅卯,她也是只听不发声,慢慢地,宫廷里便没有人到她这里传播小道消息了。
她对贾贵妃极尽尊重,从不表现出妒意,也从不在她那摆什么皇后的架子,两人以姐妹相称,而且处处为贾贵妃着想,绝不玩表面,相处特别融洽。
杨太后看在眼里,后宫佳丽们心知肚明,朝臣们都听说了,理宗皇帝也感受到了,朝堂内外一致认为,谢氏堪为坤仪,是一位真正能够母仪天下的奇女子,她的胸怀大到可以包容后宫可能出现的一切妒恨、阴谋。
所以,谢氏被立皇后之后,无论是理宗皇帝本人,还是朝臣们,从来没有过废后重立的动议,谢氏也一直安稳地在自己的皇后位置上坐镇着,声望日隆。
只是这贾贵妃,虽然享尽了理宗皇帝的皇恩雨露,却是福窄寿浅,人到中年,溘然病逝。问题是,贾贵妃人归上天,却给大宋朝廷埋下了祸根,那就是深得理宗皇帝信任的贾似道,贾贵妃的亲弟弟。
偏偏这理宗皇帝又中了邪似的,爱屋及乌,将对贾贵妃的男女之情的恩宠,转移到了对贾似道的国家权力的宠幸,晚年对贾似道更是言听计从,这立太子的事,也由贾似道说了算,新皇帝度宗之立,正被贾似道抢了头功。
谢太后对这些,一清二楚,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变什么,她一直在适应,一直在想如何做到祸不及身,更不要连累自己的家族。
谢太后很清楚,新皇帝虽已过弱冠之年,而且登上皇位,即为亲政,但毕竟从小在宫中长大,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世面,整日打交道的都是后宫里的太监、宫女和皇帝的亲眷们,平日里朝臣也很难得一见,整个朝政都掌握在贾似道手中。自己虽然身为太后,但绝不可干预朝政,她深知女人干政的危险,甚至在一次与宫女闲聊时讲到唐朝的武则天,在她看来,武则天过了几天皇帝瘾,却把唐朝搞乱了,结果武家也遭牵连。故而,这个时候的谢太后,感到自己离权力中心越远越安全。
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的做法是适当的,否则的话,她一个弱女子,如何在那充满阴谋与诡异的后宫安稳度过数十年的皇后生涯。
此时的贾似道,在朝经营多年,满朝文武,哪一个不拜倒在他面前,又是新皇帝的扶持者,权倾朝野。
谢太后更是倍加小心。
谢太后本想亲自去给贾似道拜贺元旦,但丧服在身,加上礼制也不合,想了想,对张公公说:“张公公,我这有一对先皇留下的玉如意,你给我送去贾相爷府上,代我向他祝福问安。”
张公公是朝中的老太监,多少知道一些礼制,虽然也知贾似道的权势,但知道谢太后这样做肯定有违礼制,按道理讲,不管是否是丧期,这么重大的元旦之日,贾似道都应带着朝臣到谢太后这里来问安才是,怎么反倒是太后要去给他送礼问安呢?
张公公:“太后,这可使不得啊。如果贾相爷来您这儿,给他赏赐,没有什么问题。可他不在这儿啊。您是太后,他虽是相爷,那也是皇上的臣子啊,您是皇上的母后——”。
谢太后本想责怪张公公几句,但一听他说得句句在理,心想,新皇帝虽少不更事,而且智力可能确实有点问题,这朝堂之上,或许还有一些有良知者,即使如张公公这样的太监,也知道几分事理,大宋江山,或许还有后望。
谢太后起身,没有说什么,走出了慈宁殿。
初晴的太阳照在雪地上,那光线特别刺眼,谢太后手搭凉篷,四处望了望,说道:“新年元旦,天气如此晴好,虽是国丧之期,或许是今年的好兆头!”
彩娥和彩凤两位宫女跟在身后,听太后此言,彼此对望了一眼,脸上露出一丝不经意的笑容,她们是不敢出声的,她们跟随太后多年,深知宫闱之中小心从事的重要性,尤其这谢太后,向来不苟言笑,对那些浪浮之人,虽不至于将人整死,但责罚也是很严厉的。
张公公应道:“是啊,太后说得对啊,瑞雪兆丰年,老百姓都是这么盼的。”
这时,忽然传来“咚!咚!咚!”一阵激烈的鼓声。
谢太后:“这是哪里来的鼓声?”
张公公:“应是司天监那边!”
谢太后:“今元旦之日,是正朔!我们快进屋去,天要变暗了!”
彩娥望着天上,应了句:“太后,今天是晴天——”
张公公打断彩娥的话头:“不要多嘴,快随太后进屋。”
进到慈宁殿里,谢太后命令道:“彩娥、彩凤,点上烛灯!”
两位宫女不知何意,互相对视了一眼,照着谢太后的意思把烛灯点上。
这时,只见整个天空瞬间暗了下来,殿外一片黑暗,殿内灯火辉煌。
两个宫女简直惊呆了,心中都暗暗地叹服,谢太后真是料事如神。
张公公和谢太后都面无表情地望着门外,整个慈宁殿里静得连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到。
司天监那边传来的鼓声时断时续,响得令人心颤。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彩娥和彩凤看到谢太后和张公公并不惊慌,也平静下来,一起安静地看着殿外。
突然,司天监的鼓声急促地响着。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明显比先前的鼓声要密集得多。
谢太后站起身,向殿门口走去。
忽然间,只听三声炮响:咚——!咚——!咚——!
鼓声骤停!
殿外又是一片阳光映雪之景。
这情景,对两位宫女来说,可谓平生第一次见,内心肯定有着无限好奇,这从她俩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表情可见,而对谢太后和张公公而言,也就算不上什么新鲜了,原来这是一次日全食。
张公公所说的司天监,那是民间对主管天文历法的南宋朝廷机构的叫法,在当时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太史局,这太史局的官员多为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技术官员,太史局的职能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掌察天文星象变化,占卜凶吉,随时掌握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空间的分布、位置、运动、形态、结构等现象的变化,观察风、云、雷、电、雨、露、霜、雪天气现象;
二是掌管钟、鼓、刻、漏,报告时辰,考定历数;
三是举行祭祀时设计神坛方位,选择吉日良时;
四是朝廷要办大事时,比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封皇后等重大典礼,要选择黄道吉日;
五是为朝廷制定并颁布新年的日历,指导官民办事趋吉避凶。
太史局根据功能不同,有各种官员,提举太史局是这个机构的最高首长,设有不同的各司其职的事务官和技术官,其中五官正(包括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是负责天象的,当观测到可能出现日食或月食、彗星等异常天象时,他们就会向提举太史局报告,由其向朝廷报告,并通过设于太史局内的钟鼓发出相关的警示。
旧时民间把日食称之为天狗食日,认为是凶象,老百姓常因此引起恐慌,因而以放鞭炮或击鼓的方式来壮人类的声威,说是驱赶天狗,让其快点走开,这种流传于民间的方式,被太史局所借鉴,当观测到可能出现日、月食时,就用击鼓的方式来提醒官民,以免突然出现的天象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谢太后说当日元旦是“正朔”时,听到鼓声,就知道天狗要来“食日”了,因为以前她经历过。
本来一个大好的晴天,却突然遭遇这样的事,谢太后心中五味杂陈,尤其在这国丧之期,新皇帝登基之时,她的心中想着三件事,一是北方蒙古人会怎么样?二是贾似道会怎么样?三是新年第一天,出现这种天象,老百姓又会怎么看?
彩凤是个机灵的姑娘,她主动到茶几上炮了一杯参汤,双手奉给谢太后,谢太后很欣慰地接过手,轻轻地啜了一口,什么话也没有说,又递回给彩凤。
突然远远地传来一个声音:“贾相爷前来给太后请安!”
谢太后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