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太子的主张
翌日,早朝过后,东宫明德殿内。
李承乾昨晚一整晚都没睡着,到现在还都没有半点困意。他现在要开始和房玄龄与戴胄讨论有关以工代赈的事情。
原本这件事情对房玄龄和戴胄来说,还是颇有一些压力的。
今年赈灾款项早已用完,虽说陛下已经下旨拨款,可钱款已经是捉襟见肘。
有了李承乾昨晚的神奇操作之后,两人心中压力大减。
以往戴胄是有点瞧不上李承乾的,他是太子,以往全然没有太子该有的担当,虽然他还是个少年。戴胄身为太子左庶子,对李承乾的能力有着清楚且深刻的了解。
李承乾文文弱弱的,时不时跟世家子混在一块,非常贪玩。戴胄每每教李承乾什么东西,他都没有兴趣。
现在想来,确实是他过于迂腐了一些。
李承乾并非能力不行,应该是他的教导方法没能引起李承乾的兴趣。
昨晚这一场竞拍会办下来,戴胄总算看到了李承乾身上的闪光点。
年轻人的思路,果然比他这种老顽固要活泛许多。
而他昨晚仅仅只捐出两贯钱而已,除了他之外,最少的都捐了上百贯。
倒不是戴胄小气,他昨晚捐出的两贯钱,已经是他全部的身家了。
他跟房玄龄和魏征这种平时节俭的人不一样,后两者是有钱不舍的乱花。而他则是真的穷,穷到除了陛下赏赐的一栋空宅子之外,一无所有。
房玄龄倒是一直挺欣赏李承乾,在他看来,李承乾被教导的很好,年纪轻轻,知书达理,在年轻一辈当中已经很优秀了。至于李承乾有些贪玩,他还是个少年,少年心性本就如此。
“戴公,房公。”李承乾先行礼,请两位老师入座。
“殿下昨晚这一妙计,聪明过人,用的恰到好处,连魏公都没挑出半点毛病来。”房玄龄入座后笑道。
“我昨晚回去算过了,刨去殿下所说的一成开支用度之外,还有将近七万贯钱可用于赈灾。国库压力骤减,可从其他方面先调拨至少三万贯,用作赈灾。”戴胄直奔主题,直接说起赈灾事宜。
让他一次性拨十几万贯,这非常为难他。
但从其他款项先挪两三万贯,压力则不大。
有了将近十万贯钱,解决河北灾民的问题等于是水到渠成。
两人只觉得李承乾聪明,却没想到李承乾还有妙计。
“原本二公所定的赈灾策略,我觉得只能解一时之难,不算上策。”李承乾开口说道。
“当务之急,便是要迅速稳住河北民心。我早已派人前往河北通报消息,想必现在消息已经到了。这几日内,要把事情办妥。”房玄龄说道。
“房公所言有理,但也许殿下有独到的见解,不妨听听看。”戴胄沉声说道。
房玄龄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交代一下事情的进度而已。
也就是说现在还没发钱过去,只是将消息传过去了。
“发放钱粮是以往赈灾之法,这个政策简单直接,确实能省很多事情。然而我朝天灾不断,不可能在本次灾害之后就能日久承平。所以我认为,应当立一项律法来规定赈灾事宜。”李承乾说道。
两人侧身,神情微微有些诧异的看向李承乾。
“殿下请讲。”戴胄抬手做请的手势。
李承乾说的不无道理,赈灾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拨钱粮。倒也不是大唐没有律法规定赈灾事项,只是赈灾事项没有一个统一且长久有效的标准。
就比如这一次,朝中钱款短缺,若非李承乾出妙计筹钱,二公还要头疼一阵子钱的事情。
可这次能东拼西凑将赈灾的钱粮凑出来,下次呢,下下次呢?
“我以为,可改变以往的赈灾政策,改用‘以工代赈’之法,哪里有路要修,哪里有桥要搭,便可召集灾民前往。
在这基础之上,再制定一套严格的律法,比如规定每个灾民劳工每日可领多少吃的,又或者每月能领多少工钱,由相关部门统一发放。
赈灾标准可以不用很高,比如寻常人一月能得二百文工钱,我们包食宿,可发将银钱折半。
这套标准对天下公开,灾民若是愿意做工者,则可受召前往。不愿意做工者,则不勉强。
再成立相关部门,对‘以工代赈’一事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此一来,不仅灾民心里有底,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贪腐。
以这种方式花出去的钱,才能真真正正的落到灾民手中。而灾民们只有投入生产,才能继续产生劳动价值。
而这些工程项目,尽量选择徭役项目,这样甚至还可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赈灾款项用在以工代赈上了,灾民将部分徭役承担下来,原本要服徭役的老百姓,则可继续从事生产。
两位老师常说徭役之苦,寻常人难以想象。若是此法能有效的执行下去,说不定日后便不在有徭役了。”
李承乾顿了顿,问道:“不知二公以为如何?”
听完李承乾的话,房玄龄与戴胄心中已是浪涛翻涌。李承乾这一番话,简直惊为天人。
两人原本只是以为,李承乾将这件事情揽在自身,无非就是想到了筹钱的法子而已。
可他们哪里又能想到,李承乾所思所想,竟然是为日后长远做打算?
如同李承乾所说,制定一套完整的律法,公布天下,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唐朝廷人心向附。
以后再遇到灾荒,灾民们心中则知道朝廷会对他们的将来负责,也不会惊慌失措,更不会想走上极端。
有专门的府衙负责此事,则可在最快的程度上运转起来。
那些灾民也不用待在原处等着朝廷的口粮,甚至还可以换个地方去干活。
而每次遇到灾情,朝廷本就要拨款赈灾。若是这些赈灾款都换成以工代赈的形式慢慢发放,甚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朝廷的压力。
以工代赈,对朝廷和老百姓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两人面面相觑,已经被李承乾这个少年震翻在地,激动的神情流露于表。
“齐景公时发生饥荒,晏子请求景公准予给饥民发放粟米,景公不同意。于是晏子便召集饥民修筑路寝之台,他提高劳工的工钱,增加路台的工程量,延长工程期限,却不催促。过了三年,饥民得到赈济,路台也修好了,齐景公也能愉快的出游,可谓一举三得。”戴胄说道。
“殿下效仿晏子,以工代赈,且能在晏子的基础之上加以完善,确实乃造福天下之举措。而且好处还不止三处。”房玄龄点头道。
两人这么一提,李承乾才反应过来,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回事来着。
而他想到这个政策,也不是从书本上感悟出来的,而是江湖教的。
“我以为是善举。”戴胄沉声道。
“利国利民,实为善举。”房玄龄郑重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