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文存丛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离乱极处生名世 风雅亡来得正宗——明·吴本泰《吴吏部集》《西溪梵隐志》

吴本泰(1574—1653年),字美子,号梅里,又号药师。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著有《吴吏部集》《西溪梵隐志》等。

《吴吏部集》十二卷,又名《海粟堂集》,有自序:“余家本盐官,卜筑淡塘外,距大海才十武,汀帆沙鸟,咫尺望中,颜其堂曰‘海粟’。无何,涛飓冲决,闾殚为鱼,而堂亦圮落矣。此戊辰七月既望也。余时北上,还滞任城,闻变,趣归故庐,鞠为灌莽,低徊太息久之,所蓄文籍荡无一存,即手著亦为阳侯攫去。爰访友生辈所录,存者什之三,收辑之,迨后宦途杂作不列游纪者,总汇成帙。”序的落款是“崇祯甲申秋日,吴本泰书于秣陵秦淮舟中”,甲申正是1644年明亡这一年,吴本泰回乡前夕。吴本泰在盐官的老宅,毁于崇祯元年(1628年)的一次潮灾,诗集的前一部分是灾后残存,经过朋友、学生重新收集辑录;后一部分是宦游途中杂作,分别为《北游集》《西征集》《东瞻集》《南还集》《白岳游草》,吴本泰一生游历甚广,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浙江通志》说他“深于经术,凡官防兵制、国计、边防、屯田、河渠,一切利弊,无不毕究”“诗文词赋,时人目为渊海”。

《北游集》是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所写诗的结集,是吴本泰赴京参加廷试落榜,来回京师途中所作。前有《北游自引》一篇。吴本泰对科考本无兴趣,原本以老父春秋已高推却,因有老父“吾尚健饭,而其行乎”一句话,迫不得已只能唯唯应诺,一路上又大病一场,来回奔波途中将所得诗作结集而成。有《济上闻吾乡七月廿三日海决异变,杳不得家报,愕眙怆怳,书此纪怀》一诗,记载了崇祯元年的潮灾对海宁的破坏。

《西征集》是应时任汾阳知府海宁同乡董志稷之邀,赴汾阳坐馆时所作。时间是崇祯四年(1631年)。汾阳位于山西边陲,当时环境极差,吴本泰记载了当时的汾阳环境,“行行畏途,抵治所,扄门空斋,如处洞穴,乃屏弃帖括,惟抄梵音、习禅观以度晨夕”。在贫穷闭塞的汾阳,吴本泰度过了三年时间。崇祯六年(1633年),吴本泰从山西出发赴北京,参加下一年春闱,并中进士,《西征集》是这一时期诗作的结集,于崇祯七年(1634年)结集于京都。集前有自引一篇,称其“萧屑旅吟,聊尔笔记。若夫汾晋山川,故都名迹,如太行刺天,吕梁悬水,汉武秋风,隋阳避暑”之作。

《东瞻集》起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奉命册封鲁藩而有泰山之行,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登临泰山,以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故以东瞻名也”。结集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吴本泰谒孔庙、游孔林、过泰安、宿岱顶、望日出一路纪游诗的结集。

《南还集》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吴本泰官升选曹,调任南京期间所作。选曹是吏部铨选官吏的职位,实则明升暗降,因此旁人为他不平,而他却认为:“余以选曹调南仪,人皆为余鞅鞅,余独心快。”吴本泰对做官兴趣并不大,游山玩水才是畅快之事,何况南京又是六朝旧都,“秣陵六朝名胜丰芑,旧都又多鸿轩豹隐之士,诚得游遨其间,于以荡豁胸怀,淋漓楮墨,岂不鬯然千古哉”。当时同时南调的还有一位海宁老乡,吴本泰以师相称的葛徵奇,两人结伴同行,诗集中与葛徵奇的唱和之作颇多。因是明亡前夕,两人都有忧患之伤感。一年后,明朝灭亡,吴本泰与葛徵奇同船回乡,葛徵奇不久去世,吴本泰则隐居西溪。《南还集自引》写于1647年,落款为“于西溪蒹葭深处”。之所以取名为“南还”,吴本泰说:“题曰南还,聊补东西北之缺,实非余志也。”典型的明亡隐士心境。清顺治三年(1646年),南还后的吴本泰先到家乡扫墓祭祖,有《丙戌三月十日展墓述哀》:“国破家亡臣子泪,黍离麦秀岁时心。”《黍离》是诗经中的篇章,《麦秀歌》是先秦古诗,唱的都是亡国之哀。吴本泰借故抒怀,唱出了先朝仕臣的悲伤和无奈。

因海宁尚处在动乱之中,回家后的吴本泰,几经迁徙,他先回到盐官老家旧居,有《南奔初抵宁城旧居》:“已无社稷有逋臣,百折艰危九死身。”写的是逃亡南还过程的艰难;不久又一迁再迁,有《一迁赵家桥陈氏园馆》《二迁牛坑》等诗,其中《内徙袁花庄》有小注“予暂寓牛坑,内人以警迫,踉跄徙袁花张氏庄,彼此不及相顾”,然后又《三迁桐乡》《四迁末埭》《五迁划船漾》。其间有《次韵皮袭美、陆鲁望郊居十咏》,是这一年吴本泰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下一年,吴本泰便隐居西溪。《南还集》最后有《秋雪庵八咏》,八咏者,分别是“仙岛荡”“慢芦港”“秋雪滩”“莲花幢”“杨柳城”“薝葡篱”“护生堤”“弹指楼”,从诗中看秋雪庵应该是吴本泰在西溪的居所。

最后一集为《白岳游草》,系隐居时游黄山等地所作,从游者有门人程上闻、方尔駪等人,《自引》写于崇祯十年(1637年),但诗作大多为还乡后的近游之作。《初入余杭》《临安道中》《新安城外》,其地大多在杭州附近。

《西溪梵隐志》是吴本泰隐居西溪后所著,时间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共四卷,分纪胜、纪刹、纪诗、纪文,为西溪佛教名胜文献之结集。吴本泰中取进士后,曾有西溪一游:“余徘徊西溪,宛在中央,遂有绝尘遐寄之想。”可见西溪是他早就向往的避绝尘世之地,此后便一直念念不忘。在《秋雪庵碑记》中他又提及:“嗣跋历京师十年许,犹时入梦中。”回到家乡的吴本泰,在流离悲伤中,先度过了到处迁徙的一年,最后选择西溪作为最终的归隐之处。在《西溪梵隐志》自序中写道:“余避兵奔窜,溯洄深入,宛然桃源也,遂卜筑焉。而同难诸君子亦麇至。”一批志同道合者相继来到这世外桃源式的理想隐居之地,“仿佛其大都,谓游自此始也”。

在首篇《纪胜》序言中,吴本泰对西溪作了这样的描述:“自宋辇经途,斥为皋壤,沟塍鳞次,耕渔栉比。兼饶梅竹茶笋,而香雪十八里,遂成佳话矣。然启北郭扉,不越一由旬地,而可庵可庐、可稻可蔬、可舟可梁、可濯可湘,岂俟越鲸波、跻鸟道,聚粮三月而后至哉。窅然尘埃之表,宛在樊圃之间,西溪所以为最胜也。”隐居西溪成为吴本泰一生最美好的时期,也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